2018年11、12月读书整理
写在前面:
十二月恰逢期末季,心情也没有调整到很好的状态,该整理的书籍没有整理,该做的事情也一拖再拖,可能阴天太多,连记忆的色彩都变成了灰色的。不过还好,读书做事,总归感觉失去的自身的一部分逐渐找回了,世界也恢复了色彩。
十一月和十二月的读书整理后,文末还有学期初立下的flag的完成情况回顾,不忍直视,回顾这个让我异常羞耻。
以上。
神雕侠侣(11.2-11.4) 金庸 5.0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11.5) 新垣平 4.5
二手时间(11.5-11.6)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5.0
假如真有时光机(11.7) 村上春树 4.5
雪国 川端康成(11.8)5.0
这五本书是11月第一周阅读的。当时我写了一篇周读,每一篇都有比较详细的书评。可惜每周整理这个flag也很快随着学期的进行倒下了(……)。希望这个寒假可以坚持(自白:又来……锲而不舍地被flag击溃,大概是自虐型人格吧)。
看日本:逝去的面影(11.9-11.10) 4.5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4.5(11.11)4.5
这两本书是在写作“日本文学与文化”的课程读书报告时阅读的。二者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日本史学界通常持批判态度的江户晚期(可类比清末)社会,报以温情与敬意的态度,试图从史料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江户晚期。其中自然有一些美化的成分,尤其是《看日本》一书隐含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从现代性反思的角度反照江户,当然会如庄子看上古十二世一般,觉得诚如老子所言,“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了。《近世日本》一书中,也有一些对材料分析和裁剪的立场,读时需细加分辨。
中国思想史导论(11.11-11.12)4.5 葛兆光
这本书是上课时王升远老师推荐的。当时他讲到不应该简单地讨论民族性国民性的问题,我于是提问,历史中形成的这些典籍中呈现的思想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气质去分析呢?如分析中国人个性和中的儒家气质或道家气质等。王老师于是推荐我阅读葛兆光老师的这本思想史导论。其实是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大部头的第一卷,后来变成了单行本。这里面强调了思想史的民间性,过往的思想史写作主要关注某一家某一派的思想,而轻忽了民间的思想。确实如此,在古代的时代背景下,写作并且作为纸本流传,本来就是带有精英色彩的,而什么才是民间真实,确实是值得考虑的事情。反照当下,反照自身,颇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11.23-11.25)尚一鸥 4.0
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11.23-11.25)杨炳菁 4.0
这四本书都是我原计划写一篇关于村上春树的论文时读的,我对着日历大致估算了一下,应该是这三天里阅读的,毕竟这学期也就只有周五的白天和周日上午晚上有大块时间来关照一下自己的作业(……)。《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总体上中规中矩,对于国外研究的介绍和自己阅读的理解都比较完备,但没有提出什么令人极为耳目一新的观点。《后现代》个人觉得更好一些,但无论是第一章的作者论还是后面用后现代理论的解释似乎都有一些走得太远。
读过两书,对我启发比较大的是两书对村上春树的历史观和中国观的分析,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上,确实能够看到一些国外研究中看不到的村上的暧昧之处。村上的历史观和中国观毕竟有某种迂回曲折的特点,称之为暧昧也好,软弱也好,至少绝非林少华所说的“斗士”。村上还没走到斗士的程度。读林译村上,要警惕林少华的序,文体固然编制得花团锦簇,但立场也过于鲜明了些,新读者是要受影响的。
村上春树现象批判(11.23-11.25)谢端平3.0
看过很多批判村上春树的著作文章,如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和汪涌豪老师《知日的风景》里“村上的‘祛魅’”一节,很多观点非常令人信服。如汪老师重点批判的《1Q84》也恰好是村上的长篇里我最不喜欢的一本。小森阳一的观点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但关于村上中国观战争观的评论的确很启发我。
但这本书里很多批评就近乎笑话,既不了解村上,也难说了解文学。如第一章第一节“文人无行与人格缺陷”中,写到村上的《奇鸟形状录》日文版英文版有很大出入,以此作为村上修改过自己的作品的力证,并认为这和村上自称不修改长篇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英文版是英文译者为了销售自行修改,并非村上修改,本书作者显然未曾考证过这一点。这样的事实错误和逻辑漏洞的例子,比比皆是,基本上是基于落后的文学观和固执的价值观为批判而批判。这也是我第一次没读完就写评语,因为真的也不需读完了。
天黑以后4.5 (11.24-11.25) 村上春树
天黑以后是村上在海边的卡夫卡之后,1Q84之前的作品,他希望在这本书中系统探讨恶的问题。这本书里,村上的恶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恶的实体(如《寻羊冒险记》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那样),而是系统性的恶下普通的个人的恶。
仍然是村上式两线交织的结构,一条线是一起暴力事件,白川去情色旅馆接受“服务”,由于接待他的中国女孩来了月经,不能“服务”,他就对女孩施加暴力并且抢劫了她,并且认为这种暴力理所应当。他依据的自然是商品逻辑,付钱后无法获得服务,就要对她进行惩罚,并且暴力收回自己的钱。
白川各方面都是一个社会中随处可见的正常人,但正是这样的“正常人”,对弱者施行了极端的暴力。机械统治的体制和社会里,流水线般诞生着抹去人的情性与温暖的 “正常人”,商品逻辑成为真理。这种“正常的冷漠”潜藏在每一个个体之内,“天黑以后”,就变成了暴力之源。
另一条线是一个沉睡的女人,和一个注视着她的无面人,沉睡的女人非常美丽,但不愿醒来,这条线的最终结局是女人的妹妹回到家中,亲吻了沉睡的女人,于是她缓缓苏醒,同时天色渐亮,白天到来。
这似乎为黑夜所喻指的暴力带来了一丝曙光:在冷漠的环境中,爱可以唤醒不愿醒来的人。
追寻胡适历程 4.5 11.17-11.19 余英时
胡适评传 4.0 11.17-11.19 李敖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4.5 11.16 胡颂平
胡适全集第2、3、4卷 4.5 11.13-11.22 胡适
这四本是准备胡适论文时通读的书,未读完的尚有几本。最开始读胡适,觉得他是一个挺纯粹的人,没有鲁迅那么复杂,一生的观点立场也比较一贯。但越读越觉其复杂,可能因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文章常有论战文的特征,个性中又有爱惜羽毛的一面,世界主义的修饰下隐藏着民族主义的根本,西学的知识结构下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全盘西化的语词下是再造文明的梦想,故呈现出一千分的纠结与矛盾。纷纷的观点论争下隐藏着怎样一个胡适,实在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整理到这里,我已经累了,于是本小机灵鬼妙计涌上心头,采访了几个同上段怀清老师“《胡适文存》精读”课的朋友,看看他们对于胡适的评价吧~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润哥::我有个奇妙的想法,我觉得胡适和毛泽东的文章有一些相像。虽然两个人的观点几乎没什么相似的地方,但他们都能把复杂的问题说的很简单。可能因为两个人都有一种担当?他们的文章都有一种大众化的倾向,用词都比较通俗化,号召性比较强,没有什么诘屈聱牙的地方。从反面来讲,文学性就会不足一些。
四叶草:首先,胡适是个有意思的人,被严锋老师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见其文如见其人。
四十自述真的很有趣,口述自传也很好看,尝试集也实在好玩,不说那些最有名的,就说印象最深的一句诗:
他们的武器,炸弹!炸弹!他们的精神,干!干!干!
然后吐槽一下,胡适的文章实在是太白开水了…没什么味道,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啊,真他妈的爽。
btw,胡适和鲁迅的语言,推荐郜元宝老师的一篇文章,《鲁迅六讲》里收了(来自元宝老师小迷弟的私货)
对了,还有,推一下dhq爸爸的《苍茫谁尽东西界》(四叶草同学到第二天才想起来本课程的授课老师dhq爸爸……于是紧急向小编要求补充安利)
傅公明:干货挺多的,感觉阅读胡适就像在阅读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然后…很喜欢“换言之”这个词。[1](我:为什么只有你能发语音??)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4.5 12.24 李泽厚
李泽厚先生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启蒙与救亡”这一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整个民国时期的文学史意义深远,现在几乎已经深入人心了。洞见整个时代的精神纠结,并用一组词汇简洁地概括出来,固然不免有疏漏,但论一举抓其大要,实在是很见才华与功力。前几天看到陈丹青的一篇文章,谈及五四时,竟也会用“启蒙”与“救亡”的表述,足见这一观点影响之深了。
幸福之路 5.0(2017.10-2018.12.2)罗素
这书是我在《幸福之路》读书小组上和几个同伴一起读的,读书小组绵延了两年多,我也读了一年多。罗素的文章一清如水,简洁流利,个性也通达从容,读起来很舒服。
世说新语译注 5.0(2018.9-2018.12)
对于骆玉明老师,我还是觉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完他的讲座后写在朋友圈的这句话很好:“当讲的人满怀热爱的时候,听的人是能感受到的。”
同样采访了几位同上这门课的朋友:
马俊铭:恬淡,机趣,风骨,人情味。
(我嫌少,进一步要求后,室友马同学又补充了两句)
寓深奥于简远,发幽微于平易。
(很好,大有晋人之风)
巴甫洛夫的小狗:可能我真的……没发现古文的妙处,而且这个形式上比较琐碎……我没什么看下去的欲望。
罗玮:听骆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不仅剖析文本本身,还关照我们当下的现实世界。他总是带着温柔的,欣赏的眼光看待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在古人的嬉笑怒骂中看到现代人的精神处境。
暗店街4.5(12.2-12.3)莫迪亚诺
诺贝尔奖作品。是在郑元者老师在“《文学理论》精读”课上推荐的。
主人公是一个丢失了过往记忆的人,他不停寻找那个逝去的自己,但最终只能找到记忆的碎片和模糊的心情。
小说中很著名的隐喻是“海滩人”。海滩人喻指一种无根的生存境况,“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
正如小说中说到的,“我们都是海滩人,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也终究会像结尾孩子的哭声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吧。
哈利波特5.0(12.12-12.17)
临近考试,又一次读这本初中时读了无数遍的书,还是很喜欢的,读来很轻松。很向往那种友情、善良和勇敢。
庄子今注今译5.0(12.15-12.31)
这学期写了不少关于庄子的长文。从最初阅读时带有刘小枫给我的偏见(刘小枫对庄子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总觉得庄子超脱的人生态度为我所不喜,到后来,越来越感受到庄子的高妙,大概这也与我自己心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吧。
罪与罚5.0+(12.12,12.18)
这本书我12月12日读了个开头,12月18日中午开始,一口气读完,给我的灵魂震撼是无以言说的。越读到后面,越有一种癔症般的兴奋,是灵魂被一声声叩击,剧烈摇晃的那种兴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字字重如千钧。
那晚八点钟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页跳下床去,险些站不稳,只有“天呐”“天呐”地乱叫,室友大概目睹了我的疯癫,也深知我震撼下的无言,于是说:“我看过一个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一个高大宏伟的基督教堂,翻涌的洪水忽然从彩绘窗中冲入教堂,冲倒了圣母像,冲到了虔诚的人们,冲倒了一切。你体会到的,是这种感觉吗?”
我答道:“翻涌的洪水冲入了宏伟的基督教堂,冲倒了目力所及的一切,唯有圣母像还静穆地伫立在洪流之中,水流下祈祷的人们能看到神圣的光。这是我所感受到的。”
大抵如此。强烈推荐阅读。
语言学纲要 12.29
“语言学概论”的课本,学起来很难游刃有余,难以评价,于是我又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朋友们(?)。
K:大一下初读的时候大概是膜拜吧。(本以为这位朋友会继续“现在读的话blabla”,结果他竟到此为止了。我:???)
Z: 看完就觉得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探索的深度很深,我们在知识的面前形似蚍蜉。
四叶草:对于《语言学纲要》,我只能说,我觉得还挺好看的。尤其看到后面历史语言学的部分,但要面对考试就emmm。
马俊铭: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纲,串起对语言学的介绍,例子翔实生动。
巴甫洛夫的小狗:没什么感受呀……就是概念有时候没有定义,是描述性语言,需要自己概括吧。
(看样子在语言学面前,大家大都感到了敬畏。)
2018年秋季学期读书flag完成情况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羞愧,同时为自己勇于当众打脸感到自豪(……)。以下是我当初立下的flag,括号里是我完成的情况(心酸)。
1应该至少读四本经典的大部头文学著作,尤其是早期的著作,类似《荷马史诗》或《神曲》;(《罪与罚》大概算一个吧……《荷马史诗》和《神曲》反正没读……我该选“外国文学史”的,这样至少可以和新院的朋友们一起被王宏图老师强迫读了《荷马史诗》。而当时我看着读《荷马史诗》痛不欲生的新院朋友们,印象中仿佛自己还在幸灾乐祸……)
2应该读两本哲学著作,暑假里读了《理想国》,这学期希望可以读一读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最好循着思想史的路径,但我似乎对中世纪兴趣不浓;(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一本没读……读了一点边沁勉强算完成一半吧……)
3读一本法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书,一本美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书,一本俄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书,一本日本历史/文化相关的书;(只读了日本……)
4读一本哈贝马斯的书(没读);
5一本偏左的政治/社科书,一本偏右的政治/社科书。要了解自由、民主背后真正的逻辑,才可以去谈超越和批判,我需要理解思想存在的真正合理性(没读);
6一本媒介批评的书(没读);
7每月要有至少一本休闲式阅读的书(这个应该读了吧);
8读一本当下流行的畅销书,努力理解它得以流行的逻辑(好像没有读);
9甚至希望自己可以读一本科学相关的书(更没有)。
诶……寒假刚开始,我忍住了给自己继续立flag的雄心壮志。先看看能不能完成一点学期中的flag吧。
[1] 注:“换言之”是段怀清老师上课的口头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