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走过漫长晨光
清晨的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一天由此而开始,再等到夜幕慢慢降临,柔和的月光代替了阳光笼罩于此时此刻的世界,这一切仿佛如同亘古不变一般漫长。
可是这些对于我们而言已经司空见惯的场景,在艺术家的手中总能变幻出不一样的奇妙色彩。
而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么一位画家,在他的笔下,光影与色彩都像是有了生命,又更像是一场梦境,似真而幻,似幻而真。

01
2014年,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的作品来到了魔都展出,从开展当日开始每天排长队,两三个小时才能入场,三个月的时间,四五十万人的人流量跑到上海就是为了去一睹画作真容,就连画作的衍生品也销售了将近四千万。

这场展出固然火爆,可其实早在1874年,莫奈在一次印象派的画展上,就已经以《日出·印象》参展而一举成名,这幅画如今已经成为法国国宝级的作品,也奠定了莫奈印象派大师的地位,就连印象派的名字也是源自于这幅作品。

02
不过这幅画在当时并非是受到广泛好评的,甚至印象画派在最初也含有贬义色彩。
如果要究其原因,那还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主流风格。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绘画教学中,还是艺术界主流认可的作品都是笔触细腻写实而又唯美的作品。

莫奈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并没有一味追随,而是同一些画家开始对主流进行反叛与创新。他的作品更加注重对于光影的捕捉和色彩的运用,注意整体效果而非局部的逼真,只是对于当时的人而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之前的审美模式中跳脱出来,不再“盯着画”,而是进化到“退后几步,看画的色彩和整体气氛。”

03
当然,在莫奈的艺术生涯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法国的另一位画家——欧仁·布丹 (Eugene Boudin )。

他与当时的大部分画家喜好在室内作画不同,他沉醉于天空与海洋,提倡走出房间,面向自然作画,被称为“天空大师”,也正是他引领着莫奈开始了一生对于光的追逐与执着。
莫奈也常说:“没有布丹就没有我。”
因为布丹,莫奈学会了很多野外写生、观察光线、描绘动态事物的技法,并且养成了“在现场根据所见完成画作”的习惯,这一习惯也对整个印象派影响深远。

04
莫奈几乎一生都在追逐着光,光却是瞬息万变的,可是由于油画材料的特点,在当时完成一幅画往往需要耗时几个月,因此莫奈自创了一个“连作”的画法。
他一次性要带上十几个画架,排在周围同时开画,对着一个场景同时作画,表现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季节。





这种画法在当时是十分令人震撼的,带给人的视觉冲击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清晨与黄昏,晴天与阴天,春夏与秋冬,或许当你想要买一幅莫奈的画时,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光影和色彩一字排开在你眼前就足够你眼花缭乱了。
05
可是莫奈在是一名艺术大师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怪人”
下面这一幅画——

这是莫奈在妻子死后为她所作。
他对他妻子不可谓不用情之深,可是她不幸在32岁染病逝世,莫奈一直守在她的床边,在她死后,莫奈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拿起画笔将这场景画了下来,这听起来十分匪夷所思。
可是这或许是艺术家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吧,毕竟画作右下角的爱心也是他一生画作中唯一一颗心。
也或许如蒋勋先生在《破解莫奈之美》中所写:
“只有莫奈手中的那张画,悬挂在巴黎奥赛美术馆的墙上,告诉我们莫奈最想留住的光。”

06
大概命运始终是无常的,如同大音乐家贝多芬失去了听力,命运又给世人开了一个大玩笑
一生执着于追逐光与色彩的莫奈得了白内障,视力逐渐衰退,到最后只能凭借颜料的标号来作画。
可即使如此,他依然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许多珍贵的名篇。


艺术的长河始终绵延不断,从古希腊罗马对于英雄与美的崇拜,到中世纪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迂回前进,都不断在为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也正是因为有如莫奈一般的作家,不为时代的画笔所局限,此时此刻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丰富精彩的作品。
光影与色彩之间,不仅仅是一幅幅传世的佳作,更是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执着探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