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尔斐与万密克
汪尔斐与万密克
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十三日,耶稣会士罗雅谷(Giacomo Rho, 1593—1638)于北京病逝。崇祯三年(1630),罗雅谷与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先后入京,接替当年辞世的邓玉函(Johann Schreck, 1576—1630),供职西法历局。八年之间,罗、汤两人作为教习,传授西学,领带中国学者编译历法书表一百四十余卷,制造新式仪器十数种。明末汉译欧洲天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崇祯历书》至此已基本完成。
崇祯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历局负责人李天经上疏,请求敕下礼部,速议优叙罗、汤二人年修历与崇祯九年指授城守之功,“俾汤若望之生者得以资其朝夕,而罗雅谷之死者得以充其殡埋”,并就补充人员提出建议:
今罗雅谷虽已物故,而交食七政经纬与夫气节晦朔弦望等项,臣局各官俱素娴推算。然教习台官,不无赖于远臣汤若望也。此臣历学专门,精深博洽,足以办此。但苦一人之精力有限,又有本等道业,诚恐指授与旁通两事,难以独肩。自称若望同学,见有汪尔斐者,推测素谙,年力正壮,堪以访用。伏乞圣明敕下,容臣移文所在官司,资给前来,共襄大典。其于治历明时,不无小补矣。[1]
三月二十四日,旨下礼部速议。四月二十二日,礼部题覆,建议从其所请,补给汤若望崇祯三年以来之光禄寺汤饭酒食银,疏末又云:
汪尔斐协同推测,李天经既身任督修历法之责,所举应不谬妄。无合听李天经行文所在官司,支给前来供事。
四月二十六日,崇祯皇帝下旨:
是汤饭着按数补给,不许再延。考正学习,前旨已明,该监如何不遵。汪尔斐不必行取。[2]
这位受荐替补罗雅谷,与汤若望共同传授欧洲天文学的汪尔斐究竟是谁呢?同一时期的在华耶稣会士,未闻有汉名汪姓者。十载前初读《治历缘起》,即存此疑。搜检无获,置之而已。
近偶检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1923)述明末山西教会事,略云:
崇祯十六年,万密克司铎,在蒲州正与韩相国(按,韩爌)之长公子伯多禄,兴工建堂,被闯贼攻破,遂遇害焉。按,万司铎邃于天文历算之学,预备补汤若望之缺者。此次无端遇害,大为同人所痛惜。[3]
《天主教传行中国考》本段应是译自某种西文资料,出处待考。然据其说,这位万密克很可能便是汪尔斐。
按清初增刻之《圣教信证·耶稣会西来诸位先生姓氏》:
万密克,字潜修。热而玛尼亚国人。明崇祯十一年戊寅至。传教山西。十六年甲申卒。墓在山西蒲州。[4]
又按费赖之(Louis Pfister)《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万密克(Michel Walta),字潜修,慕尼黑人,1606年生,1623年入耶稣会,1635年赴中国,1638年派至南京,已而赴山西,建一新堂于蒲州。1643年群盗陷蒲州,纵火焚城。密克重伤,逾三日死云云。冯承钧译注,谓《圣教信证》北平图书馆藏抄本所载汉名有异,“万密格,字一实”。[5]
荣振华(Joseph Dehergne)《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搜罗万密克相关西文资料更为丰富:Michael Walta,1606年11月19日生于慕尼黑,1623年7月29日于兰茨贝格(Landsberg)入初修院,1635年4月13日启程往中国,1638年在杭州、南京,后到北京,1641年在山西绛州,1642年在蒲州。1635年之前领受司铎神品,1644年2、3月间卒于蒲州。Walta在不同文献中又写作Valta, Vualta, Uvalta。[6] 意大利学者焦仰先(Fortunato Margiotti)《1738年前的山西天主教史》(1958)一书详细记述了蒲州城为李自成军攻破后万密克的惨死:[7] 1646与1647年的年信【按,耶稣会中国副省年信】中才提到了万密克之死。而第二封信的签署者,视察员[Manuel] de Azevedo说他是病故(de doença), 但第一封信的写作者郭纳爵(Inácio da Costa)却说他是被杀害,并提供了当时情形的详细描述。 郭纳爵提到,这一记述的唯一来源是万密克的仆从,他亲眼目睹了此事。就在李自成军杀到蒲州的前几天,万密克搬到了韩伯多禄为他提供的另一所房子里,因为自己一直居住的房子太小且已摇摇欲坠。此时,见势不妙的富人们早已及时逃往山中,因此叛军占领该城后便将其怒火都倾泻在了穷苦人身上,极尽烧杀毁灭之能事,刚刚迁出的会院也变作了一堆瓦砾。有些军兵闯入了万密克的家中索取银两;他眼见无计可施便给他们掏空了口袋。这帮人随后抢走了些喜欢的物件便离去了。有些不满自己所得的家伙看到万密克的房子如此之大,便以为他定是富豪一个,甚至有可能是已故皇帝的皇亲国戚,披上宗教的外衣在此地隐身避祸。这一想法令同伙恍然大悟,他们随即又折回索要银钱,见到传教士坚称实在没钱就将他连捅七刀,随后抢走了他们看上的财物,然后离开了那所宅院,只留下传教士一人倒在血泊中。 经受了20天难捱的痛楚,且无一人能为他医治,万密克终将灵魂交予了天主手中。 韩伯多禄进士能做的也只是将其入棺埋葬,此外再无其他礼节。其辞世的日期并没有被提及,最大可能是在1644年2月至3月间。[8] 关于万密克在华经历,除《圣教信证》的简短记述,尚未发现其他中文原始资料。明末刊印西书亦未见其署名。“万密克”这个称呼,追根溯源,似即出于《圣教信证》。“汪尔斐”之名,迄今仅见于前引李天经奏疏。明末来华传教士使用多个汉名并非特例。著名者如Alfonso Vagnone(1568—1640),初取名王丰肃,后改称高一志。Alvaro Semedo(1585—1658)则先后使用谢务禄、曾德昭两个称呼。有理由相信,汪尔斐与万密克(姓氏皆以W开头),同为Micheal Walta之汉名。
万密克与汤若望同为德语地区出身的耶稣会士。崇祯十一年(1638),万密克三十二岁,当为汤若望(四十七岁)历局助手与继任者的合适人选。崇祯皇帝批复“汪尔斐不必行取”,让万密克/汪尔斐失去了赴京任职的机会,最终在六年后死于乱军之手。
郑诚谨识 2019年7月22日
[1] 徐光启等著,李亮整理:《治历缘起》卷十二,4b-5a,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崇祯刻本,2017,807-808页。
[2] 徐光启等著,李亮整理:《治历缘起》卷十二,11b-12a,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崇祯刻本,2017,819-820页。
[3] 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卷四,献县胜世堂,1923,205-206页。
[4] 韩霖,张赓:《圣教信证·耶稣会西来诸位先生姓氏》,《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第一册影印梵蒂冈教廷图书馆藏清初增修本,19b,台湾学生书局,1984,332页。
[5] 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251页。
[6] 荣振华著,耿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735页。
[7] Fortunato Margiotti. Il cattolicismo nello Shansi dalle origini al 1738. Roma: Sinica Franciscana, 1958. pp. 137-138.
[8] Fortunate Margiotti著,牛稚雄译:《1738年前的山西天主教史》(六),《公教文译》第7期,2016年5月。译文略有改动。

-
CRO00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7 13:39:52
sonoclock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京动物园古迹小考 (9人喜欢)
- 成都石室中学与剑桥大学交换书物小考 (14人喜欢)
- 《历史学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油印刊物(1956-1957) (3人喜欢)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西文版)目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