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卷九 神仙 白话文

郗鉴
荥阳的郑曙,是著作郎郑虔的弟弟。他博学多能,好奇任侠,曾经因为会客,谈到了人间的一件奇事。郑曙说:“各位读过《晋书》吧?看见过太尉郗鉴的事迹没有?《晋书》上虽然说他死了,但他直到现在还活着。”座中的几位客人惊奇地说:“请讲讲他的故事好吗?”郑曙说:“我有一位好朋友,是武威县的段扬,他在定襄县做县令。段扬有个儿子叫段恝,从小喜欢清虚,羡慕道术,不吃酒肉。十六岁那年,他向父亲请求说:‘儿想寻游名山大川,向世外高人请教道术。’段扬答应了他,给了他十万钱,随了他的心愿。天宝五年的时候,段路过魏郡,住在客栈。客栈里有一位客人,骑了一头小驴,买了几十斤药,全是养生不吃谷物的那些东西。而那些难找还没买全的药,他天天都到市上向胡商寻觅。段恝见这客人已经七十多岁了,眉毛胡须白得如霜似雪,但是他的脸色却像桃花,也不吃谷物。段恝知道这是一位有道的人,非常高兴,等候那人有了闲暇,就买些珍贵的果品和味美的食物,以及药品美酒什么的送给他。那客人很吃惊,对段恝说:‘我是山里的一个普通老头,买药来到这里,不想让世人知道,你为什么能发觉我而如此做呢?’段恝说:‘我虽然年幼,但是我生性喜欢虚静,见了你的所作所为,知道您一定是个修道的人,所以愿意和你交往聚会。’那客人很高兴,和他一起喝酒。喝到晚上,又住到了一起。几天后,事情办完要离开了,老头对段恝说:‘我姓孟,名叫期思,住在恒山,在行唐县西北九十里。你想要知道的我的名姓就是这样。’段恝又为他饯行,诚恳地叩头请求,愿意随老头到山中,向他请教道术。老头说:‘如果这样,我见你志向挺坚强,可以和你同住。但是住在山里是很苦的,必须忍受饥寒。所以学道的人,大多都知难而退了。另外山中有老师宿儒,我也得向他禀报,你好好想想。’段恝又坚决地请求。老头知道他有志气,就对他说:‘等到八月二十日,你到行唐县来吧。可以向西北走三十里,有一个孤姥庄,庄里的孤姥,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奇人。你应该去拜见她,向她说明来意,住在那里等我。’段恝连连下拜,接受约定。到了日期前往,果然找到了这个孤庄。一位老太太出来问他。他把来意详细地告诉了她。老太太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小子这么年轻,却能喜欢道术,好啊!’于是把他的行李装到柜子里,让他坐在堂前的阁子里。老太太家里很富足,给段恝的用品很丰厚。他在此住了二十天,孟先生到了。孟先生看着段恝说道:‘我本来是随便一说的话,哪想到你果真如期来了。但是我有事要到恒州去,你暂且住在这里,我几天就能回来。’果然,孟先生像他说的那样,到时候就回来了。又对段恝说:‘我还要去向老师宿儒说明情况,然后带你一块去。’过几天果然来了。孟先生让老太太把段恝的行李全都保存起来,让段恝只带着随身的衣服和被子前往。段于是跟着孟先生进山。开始走的三十里路,很艰险,但是还可以行走。又走了三十里,就要用手拽着藤蔓,用脚登着伸出来的岩石,吓得心神惶悚,一身冷汗。勉强走到了老师宿儒住的地方。这住处的东面、南面,全是崇山巨石,林木森然苍翠。北面比较平坦,接近诸陵岭。西面陡悬向下,一层层山谷有千仞深,而且谷中有良田,一些山民正在耕种。其中有六间瓦房,分前后几栋。那北面的,是诸先生的住所。东厢房是厨房,飞泉从檐间落,以代替井水。那北门之内,西面的两间有一个屋室,关着门。东西间是两个屋室,有六位先生住着。那屋前的廊屋里,有几书架的书,有两三千卷。有谷物上千石,药物极多,好酒常有几石。段恝拜见诸位先生之后,先生们告诉他说:‘住在深山老林和住在人世间不同,是很苦的,必须忍受饥饿,吃草药。能甘心如此,才可以居住,你能吗?’段恝说:‘我能!’于是留他住下了。五天后,孟先生说:‘今天何不拜见拜见老先生!’于是打开了西屋。屋中有一个石堂,堂朝北开,可以直接向下眺望山谷河川。老先生坐在绳床上,一副清心寡欲地样子。段恝恭敬地拜谒老先生,老先生许久才睁眼看他。老先生对孟先生说:‘这就是你说的那个人吗?这小子不错,就给你当弟子吧!’于是告辞出来,又关了门。那院子西面临涧,有十棵松树,却有几仞高。松下有一磐石,能坐一百人,就在这块石头上刻了棋局,先生们闲暇的时候,常在这上边下棋、饮酒。段恝是侍者,站在那里看先生们下棋。先生们的棋艺都不精,段恝就在一边帮着支招儿。先生们说:‘你也懂得下棋,可以坐下来下。’于是他就坐下来和几个老头下棋,几个老头全都下不过他。于是老先生让人把门打开,拄着手杖临崖而立,向西望了许久,回头看着老头们说可以下棋。孟奇思说:‘人们都下不过这小子!’老先生笑了,于是坐下叫段恝过来下棋。开棋之后,老先生局势比段的稍差一些,老先生又笑着对段说:‘你想要学习什么技艺呢?’段恝年幼,不懂得求方术,只说先学《周易》。老先生便让孟先生教他《周易》。老先生又回到屋里,关了门。段恝学《周易》超过一年,一天比一天明白,占卜算卦,说话如神。他在山上呆了四年,前后看见老先生出门来不过五六次。老先生只在屋里端坐绳床,正心参禅,经常三百天二百天不出屋。老先生平常睁眼的时候不多,有儿童那样的容貌,身体肥胖,却不吃东西。每次参禅完毕,他或许喝一点药汁,也不知那药是什么名。后来老先生忽然说:‘我和南岳诸葛仙家约好期限,现在到了,必须离去。’段恝在山上住了很久,忽然想家,就请求回家看一看。马上就回来。孟先生生气地说:‘回去就是回去了,还回来干什么!’于是向老先生报告了。老先生对孟先生说:‘早知道这个人不能坚持到底,何必让他来!’于是就让段恝回去了。回来一年之后,又回去找那些老头。到了之后,见屋室如旧,门窗关闭,却不见有一个人。下山来问孤庄的老太太,老太太说:‘先生们将一年没来了。’段恝于是悔恨得要死。段在山上的时候,曾经向孟先生打听老先生的姓名,孟先生取一本《晋书·郗鉴传》让他读,对他说:‘要知道老先生,他就是郗太尉!’”
僧契虚
有一个叫契虚的和尚,本是姑臧李家的儿子。他父亲是唐玄宗时期的御史。契虚从孩提时代就喜欢佛教。二十岁的时候,他剃光了头发,穿上和尚的黑色短衣,住进长安的佛寺中。后来安禄山反叛攻破潼关,唐玄宗向西去到蜀地,契虚逃进太白山,采柏叶吃,从此就不再吃东西了。有一天,有一位面相清瘦,须发皆白的道士乔君,来到契虚这里,对契虚说:“你的骨相有仙气,很是与众不同,以后应该能遨游在仙都之中了。”契虚说:“我是世间俗人,怎么能到仙都去呢?”乔君说:“仙都离此很近,你可以努力争取。”契虚就请乔君教给他道路的走法。乔君说:“你可以在商山的客栈里准备好饭食,遇见背着竹筐的商贩,就在商山里请他吃饭。他要是问你到哪去,你只要说想到稚川去游览,就会有商贩告诉你怎么去了。”契虚听了乔君的话,非常高兴。等到安禄山失败,皇上从蜀地回到长安,天下太平无事,契虚就去到商山,住在客栈里,备好了甜美洁净的饭食,等待着商贩的到来好请他吃。仅仅几个月,就遇见商贩一百多个,全都是吃完了就走。契虚心中有些懈怠了,以为乔君欺骗了他,要回到长安去。准备好行装的这天晚上,来了一个很年轻的商贩,他对契虚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契虚说:“我想到稚川去已经有年头了。”商贩吃惊地说:“稚川是仙府啊,您怎么能去得成呢?”契虚回答说:“我从小孩子时期就喜欢神仙,曾经遇到一位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他劝我到稚川去。路多远呢?”商贩说:“稚川非常近,你真能和我一块去吗?”契虚说:“如果确实能到稚川去,死了也不后悔。”于是商贩和契虚一块到了蓝田,做好了准备,那天晚上就登上玉山。他们涉过危险,翻过岩石,走了将近八十里的时候,来到一个山洞。水从洞中流出来。商贩和契虚一起搬石头填洞口,堵那流水。三天之后,才把水堵住。二人一起进入洞中。洞中昏暗看不清东西。远远望见几十里外有一个门,二人便向门走去。走出洞门之后,风和日丽,山青水秀,果真是神仙的都市。又走了一百多里,登上一座高山。这座山群峰挺拔,石头小道十分险峻。契虚眩晕迷惑不敢往上登。商贩说:“仙都快到了,你怎么又犹豫了呢?”于是他拽着契虚的手登上去。到了山顶之后,见那上面很平坦,往下望山川,远远地什么也看不清了。又走了一百多里,走进一个洞中。等到从洞中出来,出现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积水。水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小路一尺来宽,长有一百多里。商贩领着契虚沿着石径向前走,来到山下,前面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几千寻高。商贩爬到树上大叫了半天,忽然树梢上起了秋风,不一会儿见一根大绳子系着一个行囊,从山顶上放下来。商贩让契虚闭上眼睛坐到囊中,只半天,商贩说:“你可以睁眼看着啦!”契虚睁眼一看,已经来到山顶。他见到了城邑宫阙,金碧辉煌立在云外。商贩用手指着对他说:“这就是稚川。”于是二人共同到城中去,见前前后后有一百多位仙童。有一位仙人对商贩说:“这个和尚是干什么的?难道他不是人间的人吗?”商贩说:“这个和尚常常想到稚川来,所以我就把他带来了。”然后他们来到一个殿上。有一个戴簪花帽子的人,相貌堂堂,坐在玉几的后面,侍卫们环绕在四周,保卫得很严。商贩让契虚上前拜见这人,说道:“这人是稚川真君。”契虚下拜,稚川真君叫他上殿去,问道:“你断绝了三彭的捣乱了吗?”契虚不能回答。真君说:“真不能留在这里。”于是让商贩领契虚登翠霞亭。这亭子连接着天空,檐槛矗立在云层之上。在这里他们见到一个人,此人袒露着身体,而且还在那里眨眼,头发有几十尺长,身上细腻黝黑,心目却透明莹澈。商贩对契虚说:“你可以上前拜见这个人。”契虚拜完了就问:“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总眨着眼睛?”商贩说:“这人是杨外郎。他是隋朝皇族的宗室,在南宫做外郎,恰值隋末天下分裂,兵慌马乱,于是他避处山中,现在已经得道成仙。他这不是眨眼睛,而是彻底地看东西。彻底地看,是把眼力放到人世间去了。”契虚说:“可以让他睁开眼睛吗?”商贩当面请求杨外郎睁开眼睛。杨外郎忽然睁眼往四处一看,那目光更明亮,像日月的照射。契虚吓得后背出汗,毛发悚然。他们又看到一个人躺在石壁下。商贩说:“这个人姓乙,支润是他的名字。他也是人间的人,得道成仙而来到这里。”然后商贩领契虚回来,那道路全是刚才走过的,契虚于是问商贩道:“我刚才去谒见真君,真君问我三彭之仇,我不能回答。什么是三彭之仇呢?”商贩说:“彭是三尸的姓。三尸平常在人的身体中,监视人的犯罪行为,每到了庚申之时,就去向上帝述说人的罪过。所以学习成仙的人应当先断绝他的三尸。这样便可以得道成仙。不然,即使心志再坚定也是没用的。”契虚明白了其中道理,从此回去了,就在太白山下上盖了个草房,不吃粮食,只吸空气,没有把稚川的事告诉别人。贞元年间,他搬到华山下边去住。有一个荥阳人郑绅,和吴兴人沈聿,一块从长安向东出关,走到华山下,赶上天黑又下了大雨,两个人便住了下来。契虚因为不吃粮食的原因,没有准备厨房炉灶什么的。郑绅对他不吃饭却身体健壮感到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契虚就把稚川的事告诉了郑绅。郑绅是个好奇的人,听了这事以后,又是惊奇,又是嗟叹,等到他从关东回来,重新来到契虚的住处。契虚已经走了,也不知他去到哪里。郑绅曾经把契虚的事写成传,叫作《稚川记》。
公九天使者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梦见了神仙的仪仗队,千乘万骑会集在空中。有一个人穿着红色衣服,戴着金色帽子,从车上下来,拜见唐玄宗说:“我是九天的采访使,到人间来巡察探访,想要在庐山的西北面盖一所下宫,木石基址已经有了,只是需要人力罢了。”唐玄宗就派中使到庐山西北去看,果然有基址在那里。过了两宿,又有几千根大木头自然地到来,不是什么人所运来的。按照殿、堂、廊、宇的不同需要,分别弄来不同的木料,长短粗细都很适用。有人说,这些木头是以前九江王采伐的,打算建造宫殿,沉没在江州湓水岸边,其实是神仙运来供使用的。庙西的长廊,柱子架在空中,在大山涧的上面,它下面有奔流轰响的河水,深不可测,已经好多年了,从来没有危险发生。当初盖庙的时候,木材是一齐来的,一天晚上就来了上万根,根根都有水痕。门殿廊宇的基石,是自然变化出来的,并不是人筑造的。曾经有五色的神光,照耀着要盖庙的地方,常常像白天一样。盖庙的时候,人们挥斧做工,一点不闲着,却谁也不疲倦,十来天就把庙盖了起来。完工的时候,中使梦见一个神仙对他说:“赭垩、丹、绿各种颜料,庙北的地下就有,找一找就能找到,不必到很远的地方去找。”于是中使派人寻找,挖回来使用,一点也不缺。后来建昌渡有五百多名仙官,好像穿着道士服的人,都说要到使者庙来。现在那图像还存在。当初唐玄宗梦见神仙的那天,就找来了天台山的道士司马承祯,向他打听这事。司马承祯奏道:“现在名山大川里供奉的神,都是把他们当作一方之主来祭祠的。太上老君担心他们作威作福而为害黎民百姓,分别派来上界的仙人,到名川岳监察他们。五岳有真君在那里,又有青城丈人为五岳之长。潜山的九天司命主管九天的生死簿籍;庐山九天使者执掌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等三天的令符,可弹劾所有的神仙。他们都是五岳的上司。何不各为他们盖上庙,用斋食犒赏他们呢?”唐玄宗听了他的话。这一年五岳三山都盖起了庙。
十仙子
唐玄宗曾经梦见十多个仙子,驾着祥云下到庭院里站成一排,各拿着乐器演奏。那乐曲清越优美,真正是仙府里的声音。等到音乐停止,有一位仙人上前说道:“陛下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这是神仙的《紫云曲》,现在愿意传授给陛下,作为大唐的标准的基本的音乐,和那《咸池》、《大厦》等乐曲就大大不同了。”唐玄宗特别高兴,立即接受传授。不一会儿,他醒了,那音乐的余响还像在耳中。他急忙拿起玉笛吹奏演习,完全掌握了那乐曲的节奏,但是他默默地记在心里,没有向别人泄露。等到天亮,他在紫宸殿听政,宰相姚崇、宋璟进来,向他奏报事情,他好像根本没听见。二宰相害怕了,又奏报一遍。玄宗就站了起来,但他到底没理睬二相。二相更加害怕,急忙走出去。当时高力士侍立在玄宗身旁,立即奏道:“宰相请示事情,陛下应该当面决定,是否可行。方才姚崇和宋璟说的,都是军政大事,而你始终不理,难道二相有罪了吗?”玄宗笑道:“我昨天夜里梦见仙人奏乐,曲名叫《紫云曲》,他们就把曲子传授给我。我怕忘了它的节奏,因此默默地在心里练习,所以顾不上听二位国相奏事。”于是他从衣服里取出玉笛来给高力士看。这一天高力士来到中书省,把事情对二相讲了,二相的畏惧稍微消解了。这支曲子后来传给了乐府。
二十七仙
唐朝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在白天宴居昏昏欲睡,梦见二十七位仙人对他说:“我们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一个人因为值班,在天上不能下来。我们寄住在罗底间三年了,一直给陛下镇护国界,不让外寇侵扰边疆。众神仙常常改换形貌混迹在人群中到处游玩。”醒了之后,他就下令全国,寻找那个叫“罗底”的地方,到底也没找到。改天的夜里又梦见二十八宿对他说,“罗底”在一个有音乐的地方。于是他就又下令寻找。在宁州东南五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罗川,川中有县,县是以川名命名的。还有个罗州山,相传山中有洞穴,而且草木荫翳不通,打柴的放牧的听到里边有音乐之声。唐玄宗下令派人寻找这个地方,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忽然有一只白兔从林中跑出来,直接跑进一座山崖下边,寻找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了一个洞口。进洞一看,这是一个宽敞的石室,里边有二十七尊石像。于是就把这二十七尊石像运进宫中,在殿内为它们设了位置,早晚烧香。皇帝还亲自来瞻仰拜谒。皇帝又让夹印花工仿制了二十七尊神像,送回原来的洞里,在那地方盖起了通圣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用来表彰这个地方。又赐了宝香和香炉,香炉至今还在。本地的人说,往年有一位底老人,不知他从什么地方来。他眉毛花白,头发雪白,与其他老头不同,有时外出,有时静处,乡里人都敬重他。他在山下卖酒,常常有些跟普通人不同的人来喝酒。有的药童和樵夫,也来往于他家。一天早晨众异人对他说:“加酒啊,再喝一回,以后不再来了!”像他们说的那样,他加酒招待他们。酒烫好之后,群仙果然来了。喝到酣畅的时候,在下边的一个人来到座间说:“我要刻下众仙人的像留于后世。”于是他取出二十七块石片,刻成了二十七个人,顷刻之间,完全刻出了众仙人的逼真容貌,放在洞中,按照喝酒时的座次排列,全都在后面记上他们的名字,安放完了便散去。底老也不知去了哪里,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成仙飞升了。底老,人们怀疑他是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后来著作郎东门诰,写了赞序记下了这件事。
姚泓
唐太宗的时候,有一位禅师的道术精明高超。他住在南岳。忽然有一天,有一个东西像人那样走来,直接来到他的面前。那东西一身绿毛遮盖着身体,禅师有些害怕,以为是枭一类动物。仔细看了看面目,那东西像人。禅师就问道:“施主是山神呢,还是野兽呢?你又是为了何事来到这里?贫僧住在此地,不打扰生灵,神有知,就不会恼恨我。”许久,那东西合掌说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和尚说:“现在是唐朝。”那人又说:“和尚您知道晋朝和南北朝的宋吗?从那时到现在是多少年了?”和尚说:“从晋朝到现在,将近四百年了。”那人就说:“和尚您博古知今,难道不知道有个姚泓吗?”和尚说:“知道。”那人说:“我就是姚泓。”和尚说:“我看《晋史》,那上面说姚泓被刘裕捉住,把姚氏宗族迁移到江南,而在建康市上把姚泓斩了。根据这种记载,姚泓已经死了,为什么到了今天,你还说自己是姚泓呢?”姚泓说:“在那个时候,我国确实被刘裕所灭,把我送到建康市上,向天下示众。他们哪知道未到行刑,我就逃跑藏起来了。刘裕既然找不到我,就找一个相貌像我的人杀掉,以保住自己的威名,给以后的人看罢了。我确实是姚泓本人。”和尚于是留他坐下,对他说:“史书上说的,难道是假话吗?”姚泓笑道:“和尚你难道不知道汉朝有个淮南王刘安吗?他其实已经飞升成仙,而司马迁和班固写他叛逆被杀。汉史的荒谬之处,难道还能超过后来的史书吗?这就是史学家说错话的证据。我自从逃进山野,肆意地游玩,福地静庐,没有不去探索的。断绝烟火饭食之后,后来登上这座山峰,乐于修道,日日逍遥,只吃松柏树的叶子。年长日久,遍身长出了绿毛,已经得到了长生不死的道术了。和尚又说:“吃松柏的叶子,怎么至于长出这样多的绿毛呢?”姚泓说:“以前秦朝宫中的一个女人遭到战乱,避世逃进了太华山,吃那里的松柏叶子,时间渐久,她身上长出了一尺多长的绿毛。有时候她遇上世人,人们自然都感到惊奇。那地方至今还叫毛女峰。况且上人你很相信古人,难道不相信这件事吗?”和尚于是就问姚泓想要吃点什么。姚泓说:“我不吃人世间的食物已经很久了。只喝了一杯茶。”他仍然给和尚讲晋朝和南北朝宋的事,就像说着手掌纹那样讲得很清楚。还有一些史家缺漏没写的,他全都讲得很详细。然后他向和尚告别,以后就没有再见到他。
李卫公
苏州常熟县元阳观里有一位单尊师,法名叫以清。大历年间,有一次他到嘉兴去,走进船中,闻到一股很大的香气,怀疑船中有奇异的人。他把船中人逐个打量,见他们全都是商贩之类的人物,只有船头上的一个人,模样很是与众不同,性格很恬静。单尊师走到半路上,告诉船家,把他的坐席换到船头上去,想靠近那个人说话。二人的坐席靠近之后,单尊师闻到更大的香气。单尊师于是从容地问那人。那人回答说:“我本来就是这地方人,小时候得上了麻疯病,眉毛头发全掉了,自己也很厌恶自己,就私自逃进深山,打算是让虎豹吃掉算了。走了几天,山路渐渐转深,全都没有人迹了,忽然遇上一位老人问我说:‘你是什么人?为什么大老远跑到山里来?’我详细地说明了本意。老人可怜地看着我说:‘你的病遇上我,现在就可以好了。你可以跟着我走。’于是我跟着老人走。进山十几里,来到一处山涧。渡过涧水十几步,山谷豁然广阔了,出现了几间草房。老人说:‘你不能马上就进去,暂且在这草房里住上一个来月,以后我自然会来看你。’于是老人送给我一包丸药,让我服用。他又说:‘这草房里有黄精、百合、茯苓、薯蓣、枣、栗子、苏子、蜂蜜等东西,你随便吃。’我进屋住下,老人就走了,向更深的山中走去。我吃了药之后,也不知饥渴。只觉得身体很轻。如此过了两个来月,老人才来。他见了我便笑道:‘你还在这儿呢?这不也是很有恒心吗?你的病已经好了,知道吗?’我说:‘不知道。’老人说:‘到水边上照照!’我去一照,见头发眉毛全长出来了,颜色比小时候更好。老人说:‘你不应该长住在这里。吃了我的药之后,不只治病,还能长生不老呢!你要好好修行道术,二十年之后再和你相见。’于是他让我回到人间。临别的时候,我拜辞说:‘不知道老神仙的姓名,希望老神仙告诉我。’老人说:‘你没听说唐朝初期的卫公李靖吗?那就是我呀!’于是我辞别他出山而来。现在因为我修行的恐怕不符合老神仙的旨意,年限要到了,再进山寻找老师罢了。”单尊师于是便记录了此事,对人说起过这件事。
张果
张果,隐居在恒州条山,经常往来于汾、晋之间。当时的人传说他有长寿的秘术。老年人讲:“我是儿童的时候见过他,他自己说已经几百岁了。”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征召他,他全不答应。武则天叫他出山,他装死在妒女庙前。当时正是大热天,尸体不一会儿便臭烂生蛆。武则天听说之后,相信他死了。后来有人在恒州山中又见到了他。张果经常骑着一头白驴,一天走几万里。休息的时候就把驴叠起来,就像纸那么厚,放到衣箱中。要骑的时候就用水喷一下,它就又变成活驴了。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派通事舍人裴晤骑马到恒州迎接张果,张果在裴晤面前气绝而死。裴晤就烧香请他起来,向他述说天子求道的诚意。不多时他渐渐醒了。裴晤不敢强迫他,驰马回来向皇上报告。皇上就让中书舍人徐峤带着皇帝盖有玉玺图章的信去迎接他。张果跟着徐峤来到东都。徐峤把他安置在集贤院,用轿子把他抬进宫中,对他非常尊敬。唐玄宗于是从容地对他说:“先生是成仙得道的人,为什么牙齿头发如此衰老呢?”张果说:“正是衰朽的年岁,没什么道术可以依靠,所以才这样。这是很难看的。现在如果把它全去掉,不是更难看吗?”于是他在皇帝面前拔掉鬓发,打落牙齿,血从口中流出来。唐玄宗很吃惊,对他说:“先生先回屋休息休息,一会儿咱们再谈。”过了一会儿召见他,他居然一头黑发,满口白牙,比壮年人还年轻。有一天,秘书监王迥质、太常少卿萧华,曾经同时造访他。当时唐玄宗想让他娶公主,他还不知道。他忽然笑着对二人说:“娶公主做老婆,很可怕呀!”王迥质和萧华你看我,我看你,不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不一会儿,有一位中使来到,对张果说:“皇上因为玉真公主从小喜欢道教,想要把她嫁给你。”张果大笑,到底没有接受诏令。王迥质和萧华二人才明白他刚才那话的意思。这时候许多公卿都来拜访他,有的人向他打听世外的事,他总是诡诈地回答,常常说:“我是尧帝时丙子年生的人。当时人无法推测。”又说:“尧帝时我是侍中。”张果善长胎息术,可以累日不吃东西。吃饭的时候只喝美酒,服三黄丸。唐玄宗把他留在内殿,赐他美酒,他推辞说自己连二升也喝不了。他有一个弟子,能喝一斗。唐玄宗听说之后很高兴,让人把这个弟子叫来。不大一会儿,一个小道士从大殿的屋檐上飞下来,年纪有十六七岁,姿容美丽,情致雅淡,上前来拜谒皇上。小道士言词清爽,很有礼貌。唐玄宗让他坐,张果说:“我这弟子常常站在我的身边,不应该赐他坐位。”唐玄宗看过之后,更加喜欢这位小道士,就赐酒给他。小道士喝够一斗也没有推辞,张果推辞说:“不能再赐了,喝多了一定会有过失的,那要让皇上见笑了。”唐玄宗又硬逼小道士喝,酒忽然从小道士的头顶上涌出来,帽子掉到地上,变成了一个酒盒子盖儿。唐玄宗和嫔妃侍者都吃惊、大笑。一看,小道士已经不见了,只见一个金色酒盒子扣在地上。这个盒子正好是盛一斗的盒子。唐玄宗多次试验张果的仙术,不能全部记下来。有一位叫夜光的法师善于查看鬼神。唐玄宗曾经把张果找来,让张果坐在自己面前,而让夜光法师看着张果。夜光来到唐玄宗面前奏道:“不知张果现在在哪,我愿意去视察一番。”其实张果坐在皇帝面前好长时间了,夜光终于不能看见他。另外,有一个叫邢和璞的人,他有算命的法术。他每次给人算命,就把一些竹签摆放在面前,不一会儿,已经能详细地说出那人的姓名是什么,是穷困还是显达,是好还是坏,是短命还是长寿。他前后给一千多人算命,没有不分析得很详细的,唐玄宗感到惊奇已经好久了。等到唐玄宗让他给张果算命,却摆弄了老半天竹签,意料枯竭,神色沮丧,到底不能确定张果的年龄。唐玄宗对中贵人高力士说:“我听说成了神仙的人,寒冷和炎热都不能使他的身体生病,外物不污染他的内心。现在的张果,善算的人算不出他的年龄,善视鬼神的看不到他的形貌。神仙的行动是极迅速的,莫非他就是真正的神仙吧?然而我听说喝了谨斟酒的人会死。如果他不是神仙,喝了这酒就一定会败坏了他的身体。可以让他喝这酒试试。”赶上天下大雪,冷得很厉害,唐玄宗就让人把谨斟酒拿进来赐给张果。张果举杯就喝。喝了三杯之后,醉醺醺地看着左右说:“这酒不是好味!”于是他就倒在地上睡了。一顿饭的时间他才醒,忽然拿起镜子看他的牙齿。他的牙齿全都变得斑驳焦黑。他急忙让侍童取来铁如意,把牙齿打掉,收放到衣袋里。他慢慢地解开衣带,取出一帖药来。这药颜色微红,光亮晶莹。张果把药敷到牙床上,接着再睡。睡一会儿忽然又醒,再拿镜子自己看看,他的牙齿已经长出来了。这牙齿的坚硬光白,比以前还强。唐玄宗这才相信他的神奇,对高力士说:“大概他是真正的神仙吧?”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说:“恒州张果先生,是云游世外的仙人。他的形迹先进高尚,他的心进入深远的冥冥之中,长久地把光荣和尘浊同样看待,应召进宫来。却不知道他有多大岁数,自己说是在羲皇以前的人。向他请教道术,他的道术完全达到极高深完满的程度。现在就要举行朝礼,于是申明这加恩特赐的任命,授他‘银青光禄大夫’之职。还赐号‘通玄先生’。”不久,唐玄宗到咸阳打猎,打到一头大鹿。这头鹿与平常的鹿略有不同。厨师正要杀此鹿做菜,张果看见了,便说:“这是一头仙鹿,它已经活了一千多年。以前,汉武帝元狩五年的时候,我曾经跟从汉武帝在上林打猎,当时活捉了这头鹿。然后又把它放了。”唐玄宗说:“鹿多了,时代又变换了,那头鹿难道不能被猎人打去?”张果说:“汉武帝放鹿的时候,把一块铜牌放在鹿的左角下为记号。于是唐玄宗让检验那鹿,果然找到一块二寸长的铜牌,但文字已经残损了。唐玄宗又对张果说:“元狩年是什么年?到现在有多少年了?”张果说:“那一年是癸亥年,汉武帝开始开凿昆明池。现在是甲戌年,已经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让史官校对这段历史,一点没有差错。唐玄宗更加惊奇。当时又有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也善道术。唐玄宗问他道:“张果是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知道,但是我说完就得死,所以不敢说。如果陛下能脱去帽子,光着脚走路去救我,我就能活。”唐玄宗答应了他。叶法善说:“张果是混沌初分时的一只白蝙蝠精。”说完,他七窍流血,僵卧在地上。唐玄宗急忙跑到张果那里,脱去帽子和鞋子,自己说自己有罪。张果慢慢地说:“这小子口不严,不惩罚他,恐怕他坏了天地间的大事呢!”唐玄宗又哀求了好久,张果用水喷了叶法善的脸,叶法善当时就活了过来。这以后,张果多次说自己又老又病,请求回恒州去。唐玄宗派人把他送到恒州。天宝年初,唐玄宗又派人征召张果,张果听了之后,忽然死去。弟子们把他埋葬了。后来打开棺材一看,是一口空棺罢了。
翟乾祐
翟乾祐是云安人。他眉毛重额头宽,眼睛大下巴方,身高六尺,手长超过一尺,每次向人作揖手都超过胸前。他曾经在黄鹤山拜来天师为师,完全学到了来天师的道术。他会呼吸吐纳之法,能书写箓符,在陆地上能治服虎豹;在水里边能治服蛟龙。他躺卧的时候,往往头不靠在枕头上。他常常谈论将来的事情,说的没有不应验的。他来到夔州市上,对人说:“今天夜里有八人经过这里,应该很好地对待他们。”这天夜里火烧了一百多家。聪明的人说:“‘八人’就是个‘火’字。”他每次入山,都有一群虎跟着他。他曾经在江上和十几个人一起赏月,有人问道:“月亮里到底有什么呢?”翟乾祐笑道:“随着我的手看看!”于是人们便看到月亮的圆形有半个天那么大,那上面全是琼楼玉阁,好久才隐去。云安井是个邑镇,坐落在长江的一个支流逆水而上三十里的地方。离井十五里这一段,江水像镜子一样清澈,行船的人不必担心触到暗礁。但是离江十五里的这一段,全都是险恶的滩石,很难沿这段小路上行。翟乾祐考虑到商旅的劳苦,就在汉城的山上,筑了一个法坛,作法召唤,让群龙前来。一共十四个地方的龙,都变成老人来到这里。翟乾祐就把滩石如何艰险,如何让人劳苦对他们说明,让他们全给弄平坦。一夜之间,风雷大作,有十四里水路全都变成平静的潭水,只有一个险滩没变,龙也没到。翟乾祐又严厉地让神吏去追查。又过了三天,来了一位女子。翟乾祐就责备她的不应召。女子说:“我之所以不来,是想要帮助天师您使您济物的功劳更大些而已。那些大富商,个个都财力有余。而那些出卖劳力搬运东西的人,财力都不足。云安的贫民,从江口肩负着东西运到井潭,以此赚钱维持生活的人很多。现在如果有利于轻舟渡过。平江没有任何危险,那么这里的贫民就没有地方帮工赚钱,就断了他们的衣食之路,发生困难的就多了。我宁肯让险滩险浪养活出卖劳力搬运货物的穷人,也不能让它有利于船只而保护富商。我之所以不来,道理就在这儿。”翟乾祐认为她说得好,因此让龙们各自回去又把险滩恢复成原样。一阵风雷之后,长滩如旧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诏令他到京城去。他受到皇上很隆重的接待,很优厚的待遇。一年多以后,他又回到了故山,不久便得道成仙,飞升而去。在这以前,蜀地有一个装疯的道士,俗号叫“灰袋”,他就是翟乾祐晚年的弟子。翟乾祐常常警告其他弟子们说:“不要欺负这个人,他的本事是我所不及的。”疯道士曾经在一个大雪天,穿布裙冒着风雪走进青城山,天黑的时候到庙上求和尚让他住一宿,和尚说:“贫僧只有一件僧衣,天冷,此处恐怕不能保你活命。”疯道士说:“能让我有一张床就足啦!”到了半夜,风大雪深,和尚担心道士已经冻死了,过去一看,离床几尺就汽蒸如炉,疯道士在床上袒露着身子睡觉还淌汗。和尚这才知道道士是一位异人。天不亮他就不辞而别。他多半住在村落里,每次住过人们就更相信他。他曾经生过口疮,几个月没吃饭,那样子就像马上要死似的。村里人一向认为他是神,于是就为他设了道家的斋供。供散,他忽然起来枕到枕头上,对众人说:“你们看看我口里有什么东西!”于是他就张开簸箕般的大口,五脏全都露了出来。人们大吃一惊,行礼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只是说:“这些东西实在可恶!这些东西实在可恶!”后来不知他到底怎样了。
凡八兄
凡八兄,不知在仙籍之中他是什么品位。隋太子杨勇的孙子名叫杨德祖,在唐朝做官,是尚辇奉御。他很喜欢道教,把炼丹延寿作为主要业务。炼丹的费用很大,致使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资财。宫中发放的俸禄很少,他常常吃不上饭。稍微有一点钱,他就用在买药买炭的费用上了。凡八兄忽然来到他家,谈论玄妙虚无的道理和方术。凡八兄认为制作金丹,不怎么费事;黄金白银的变化,像咳嗽一声或吐口唾沫那么容易。杨德祖更加尊敬他。但是凡八兄刚烈急躁,说话喧哗,又嗜酒贪吃,令人极不可耐。他白天出去,夜里回来,不怕街禁。鱼肉美酒,他不一定什么时候就需要。杨德祖熟悉他的性情,委曲地为他预备了各种东西,一定满足他的需求。由此,他逗留了几个月。有一天,他让杨德祖把鼎、锅、铪、锲等铁器弄到药房里来,他亲自把这些东西打碎,把碎铁垒起来加上炭,用烈火煅烧。并在上面投放了十匙的散药,然后反关了门,把灯放在墙壁角。于是他就和杨德祖走在院子的月光下。半夜的时候,他对杨德祖说:“我是太极仙人,因为你专心于道,坚持高尚的志节而永不回头,所以我来教你。现在正是明月良夜,能跟我到远处游一游吗?”杨德祖答应了。于是二人一块出了门。等到回头一看,门上的锁照常锁着。慢慢走了大约二三十里,路很平。在一个山顶上休息。杨德祖觉得困倦。凡八兄说:“从这到长安已经有一千里了,你觉得挺累吗?”杨德祖吃惊离得远,也把走得疲倦告诉了他。他大笑一声。不一会儿,有一头白兽来到,他让杨德祖骑上去。白兽走得很快,渐渐觉得更远了,就问离长安多远了。凡八兄说:“这已经八万里啦!”杨德祖默然不语,忽然想到没有和家小告别。白兽站在那里不动了。凡八兄笑着说:“你果然还有尘俗杂念,我也不能用现在的法术,带你成仙。”他就让白兽送杨德祖到云宫去,拜谒解空法师。片刻就到。解空法师请他们进屋坐下,让一位青衣童子把一粒金丹给杨德祖吃。杨德祖捧接过来一看,只见这是一个用毒虫做成的药丸,不能吃。又给他酒,又闻到了它的臭味,也喝不下去。解空法师看到这种情形就让白兽送杨德祖回自己家。凡八兄再也看不见了。到了家,灯烛还在燃烧,天还没有亮。第二天早晨看那些化的东西,黄金白银灿然发光。虽然不缺钱财了,但是凡八兄的仙人仪表却杳不可见了。有一天他见到了凡八兄的仆人。那仆人带着竹筐从他门前走过。他向仆人问凡八兄的住址,仆人说:“他已经在仙府了,让我暂时到人间,如果遇到你,带你同去也可以。”从此,杨德祖跟着凡八兄的仆人离去,不再回来了。
李遐周
李遐周很有道术。唐代开元年间,他曾被召入宫中。后来他请求离开宫禁住进玄都观。宰相李林甫曾经前去拜访过他。他对李林甫说:“你在,你的家就安全;你亡,你的家也亡。”李林甫流泪叩拜,求他解救。李遐周笑而不答,只是说:“开句玩笑罢了。”天宝末年,安禄山豪横跋扈,远近都担忧,但是皇上还没有醒悟。有一天李遐周隐去,不知他到哪儿去了。他只在住处的墙上题了几首诗,记的是安禄山想要窃国和唐玄宗将要到蜀地避难的事,当时的人谁也看不明白,后来才验证了。其中最后一首是:“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燕市人皆去”,是说安禄山和幽州、蓟州的众将都起来造反;“函关马不归”,是说哥舒翰潼关兵败,全军覆没,匹马不还;“若逢山下鬼”,是说如果走到马嵬坡这个地方;“环上系罗衣”,是说杨贵妃小字玉环,唐玄宗到蜀地避难,走到马嵬坡,高力士用罗巾把她勒死。李遐周的先见之明,都和这事相类似。
许老翁
不知道许老翁是什么地方人。他隐居在峨嵋山,也不知那是什么年代。唐朝天宝年间,益州的一个士曹柳某的妻子李氏,长得特别漂亮。当时节度使章仇兼琼,新得了吐番的安戎城,派柳某到安戎城去送东西,三年没有回来复命。李氏住在官舍,足不出户,没有开过院门。忽然有一个姓裴的兵曹来到她家叫门,说是李氏的表叔。李氏说:“我家没有姓裴的亲戚。”她不让给姓裴的开门。于是姓裴的就叫出了李氏的小名,同时说出她家内外氏族的姓名,李氏这才让开门,并向姓裴的下拜。准备做饭给姓裴的吃。姓裴的很文雅,就问柳郎离家多久了。李氏回答说,已经三年了。姓裴的说:“三年,情义已经断绝,这是古人说的。现在你打算怎么办呢?我和你,已经因此应该成为夫妻了。希望你不要拒绝这件事。”李氏到底被姓裴的迷住了,这好像不是由人决定的。这位裴兵曹,就娶了她。而章仇兼琼听说李氏姿色美丽,想要见一见,就让他的夫人特意操办了一个宴会,所有府官县官的妻子,全都来了,只有李氏因为丈夫在远地而推辞了。章仇兼琼的妻子因为必须见到李氏,便对李氏说:“你只管来,不要苦苦地推辞。”李氏怕受到责备,就去了。她穿的是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肩,是益都最华丽的衣服。裴兵曹见了她的衣服叹道:“人世间的衣服,华丽也只能到这种程度而已。”他回头对仆人说:“你回去把我的衣箱打开,把第三套衣服拿来。”李氏说:“不给我第一套,而给我第三套,为什么?”裴兵曹说:“这第三套已经不是人间有的了。”不一会儿衣服取来了,满屋飘着异香。裴兵曹又看了看,笑着对仆人说:“衣服应当如此吧?象章仇兼琼这种人是不能知道什么的,只怕许老翁知道而已。”于是李氏就登车来到节度使家。李氏进门之后,章仇夫人及所有的座中客人,全都走下台阶来行礼迎接。李氏穿了仙衣之后,容貌更加美得出众,见到的人非常喜欢她。坐定之后,章仇夫人让人向章仇兼琼禀报说:“士曹的妻子已经来了,她的容貌服饰都是绝无仅有的。”章仇兼琼直接走进院来,告诉大家不要站起来。他见到李氏的衣服颜色,再三地赞叹,就把李氏的披肩借来观赏。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人间的东西。把它放到水里和火上试验,也不着火也不污染。于是散席的时候就把李氏留下盘问。李氏详细地陈述了事情的始末。章仇兼琼派人去到裴兵曹的住处,裴兵曹却不见了。章仇兼琼就把李氏的衣服换下来,送到皇宫里,并且向皇上奏报了许老翁的事。皇上下令让他设法找到许老翁。章仇兼琼想,仙人往来,一定在药店,于是他就让药师等候着许老翁的出现。等了四天就等到了。一开始有一位小童到药店来买药,药师认为这是许老翁的弟子,就把一些不好的药卖给他。小童去而复返,而且说:“我家大人见药不好很生气,想要打我。”于是问他家大人是谁,童子说:“是许老翁。”药师非常高兴,领着小童来向章仇兼琼报告了。章仇兼琼立刻派出一百名身体健壮的人,还有五十名兵士,跟着小童进山,要去传达皇帝的诏令。山峰陡峭险绝,众人没有能上的。小童就在山下大声喊。片刻间,老翁出现在石壁上,问为什么领来这么多人。小童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始末。老翁问小童为什么不上去,小童就冉冉地踩着空中而升上去。卒吏们叩头哀求道:“我们大人的粗暴老翁是知道的。”老翁这才答应走一趟。老翁对卒吏们说:“你们只管先回府,我马上就到!”等到吏卒们回到府中不一会儿,老翁也到了。章仇兼琼见了老翁,连连下拜俯身恭伏。老翁脸上没有敬色。于是章仇兼琼问老翁:“那个娶李氏的人是谁?”老翁说:“那个人是上元夫人的衣库官,俗情未了罢了。”章仇兼琼求老翁到皇帝那去一趟,许老翁说:“去也不难。”于是他就和要到京城奏事的人约定了到达长安的日期。他提前到了长安。皇上下令让人领他去见。唐玄宗对他很恭敬。坐下之后,唐玄宗问:“库官有罪,天上知道不知道?”许老翁说:“已被流放到人间作了一国之主了。”又问:“那衣服究竟怎么样?”许老翁说:“在清静的地方放下坐席,把那衣服放到坐席上,就会有人来取这衣服。”皇上下令按许老翁说的去做。起初不见有人来,只有旋风把衣服卷入云中。大家顾盼的时候,许老翁也不见了。
另一种说法是,天宝年间,有一位姓崔的士人,到巴蜀去做县尉,刚走到成都就死了。当时的观察使章仇兼琼可怜他的妻子年轻轻的没地方去,就在青城山下为她盖了一所别墅。又因为她姿色很美,有纳她作妾的意思,但是想不出来好办法,于是就对自己的夫人说:“你贵为诸侯的妻子,为什么不操办一个盛大的宴会,邀请女客来玩玩?五百里之内的女客,全可以请到。”夫人非常高兴。章仇兼琼于是就让衙门里的官吏,普遍通知五百里内的女郎,按照限定的日期到成都赴会,意思是想要趁宴会就把亡故县尉的妻子留下。没想到那女人已被族舅卢生娶了去。卢生暗中得知章仇兼琼的意图,让县尉的遗孀托病不去。章仇兼琼非常生气,派左右一百名骑兵去搜捕。当时卢生正在吃饭,骑兵已包围了他的住宅。卢生谈笑自如,很不在乎。吃完饭,他对妻子说:“章仇兼琼的用意很清楚了。夫人不能不去。过一会儿,就会有人给你送素色衣服来,你就可以穿上那衣服去了。”说完,他骑上骡子出了门。兵骑们上前捉他也捉不住。他慢慢地前行,却追不上他。不多时他让一个小童捧来一个箱子,箱内有一件旧青裙,一件白衫子,一件绿帔子,全都是用极好的丝织品制成的,不是人世间所有的。县尉的遗孀穿上这套衣服来到成都。其他女客们已经提前早到了。章仇兼琼在帷下接见女客们。当走进县尉的遗孀时,只见她光彩绕身,美色焕然,不能正面看她。在座的人都吸了一口气,不知不觉地起来便拜。等到宴会结束回去,三天后她就死了。章仇兼琼大吃一惊,写奏章报告了皇帝。唐玄宗问张果,张果说:“我知道,但是我不敢说。请陛下问青城山的王老。”唐玄宗就下诏让章仇兼琼求访王老送到宫里来。章仇兼琼搜索青城山的前后,并没有王老这个人,只有草市上药店的主人说,曾经有两个人,有一天来卖药,自称是王老派来的。那两个人又来,章仇兼琼就让衙中的官吏跟着他们去找王老。进山几里,来到一所草堂。只见王老鬓发雪白,靠着几案坐在那里。官吏们跟着走进去,立即就宣读了诏书,还传达了章仇兼琼的意思。王老说:“这一定是那个多嘴多舌的张果干的!”于是他和章仇兼琼约定日期到京城去。他让章仇兼琼先送去奏章,自己不肯乘坐驿站的马车。章仇兼琼听从了他。使者刚到银台,王老也到了。唐玄宗立刻就召见他,向他请教。当时张果还在唐玄宗身边。他见了王老惶恐地连连下拜。王老呵斥张果说:“你小子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还打发人大老远把我找来!”张果说:“小仙不敢,专等着仙伯来说呢!”王老于是对唐玄宗说:“卢二舅就是太元夫人专门管库的人,趁着假期下界来游玩,因为死亡县尉的妻子有仙骨,所以纳她为妾。不久,他偷了太元夫人的衣服给她穿,已受到极重的惩罚,现在已经是欝单天子了。死亡县尉的妻子因为穿了太元夫人的衣服,被堕入无间狱了。”说完,他苦苦请求,不肯留下。唐玄宗下令放他回山,后来不知他到什么地方去了。
李珏
李珏是广陵江阳人。他家世代住在城里,以贩卖粮食为职业。李珏的性情端庄谨慎,和一般人不一样。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到别的地方去了,把贩卖粮食的事交给李珏专管。有人来买粮,李珏就把升和斗交给人家,让人家自己量,不按当时粮食的贵贱计价,一斗粮只赚两文钱的利,用来资助父母。时间长了,他家的衣食却很丰足。他的父亲感到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全都如实告诉父亲。父亲说:“我做粮食生意的时候,同行中都是用升斗出入,出的时候用小斗,入的时候用大斗,用来赚取大利。虽然有关官吏年年春秋两季都要检查较正升斗的准确,但是始终不能制止弊病。我只是用同一个升和斗出入,时间已很久了,自以为没有什么偏差了。你现在改为出入自己量,我不如你。但是自己量还能衣食丰足,难道是神明帮助你吗?”后来,他的父母都亡故了,直到他活到八十多岁,也没改变他的职业。恰巧宰相李珏出京做淮南节度使,李珏因为与新节度使重名,自己非常吃惊,就改名叫李宽。李珏到任后几个月,修道施舍,做了不少善事。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进入一个洞府中,看见那里面正是春天景色,烟花烂熳,鸾翔鹤舞,云霞祥瑞,楼阁连绵。李珏独自走在其中,见一块石壁上光亮莹莹,上面书写着金字,列着许多人名,其中好像有“李珏”二字。字长二尺多。李珏看了非常高兴,自己以为生在一个圣明的时代,长时期做过显官,又升为宰相,怎能对天下没有功德。现在洞府中有名,自己肯定会成为神仙。他再三地感到高兴。正高兴的时候,有两个仙童从石壁左右走出来。李珏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二童子说:“这是华阳洞天。这里的‘李珏’不是你。”李珏一惊,又问:“不是我是谁呢?”仙童说:“这个人是江阳县的百性。”李珏直到天亮,还清楚地记得梦中的事,更加惊叹不已。他去向道士打听,道士们没有知道的。又找江阳县的官吏们询问,也没有知道的。于是他又让人在府城内寻找同姓名的人。几天之后,军营街巷到处寻找,才知道李宽以前也叫李珏,就向李珏报告了。于是李珏就派车把李宽接来,安置在一个清静的屋子里,吃完斋饭,洗完澡,然后再拜谒,称李宽为道兄。李珏的全家都敬奉李宽,早晨晚上都参拜行礼。李宽的性情恬淡,道貌出众,胡须一尺多长,白白的,十分可爱。他六十岁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道士教给他胎患之术,也很久没有吃粮食了。李珏更加敬重他。等到一个月以后,李珏就问他:“道兄平常修得了什么道术?服用什么药?我曾经作梦进入一个洞府,看到了石壁上有道兄的姓名,是仙童告诉了我,所以把您请来做我的老师,希望能把道术传授给我。”李宽推辞说自己不知道道术服食炼丹的事。李珏又虔诚地参拜。接着就问李宽修习什么道术。李宽推辞说自己是愚民,不知道修习什么。于是他就把自己如何做粮食生意详细地告诉了李珏。李珏仔细地问了多次,慨叹说:“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我的阴功不如你啊!”又说:“我这才知道,人世间的动、静、食、息各个方面,全都有报应。一个人如果积德,尽管是贫贱之身,神明也保护他,也能名书仙籍,以警告尘世间的人们。”他还向李宽询问修习胎息不吃饭的办法,李宽详细地告诉了他。他就向李宽学习胎息,也不吃饭。李宽活到一百多岁,身体非常轻健。他忽然告诉子孙们说:“我活在世上多年,虽然我自己修养真气,对你们也没有好处。”一天晚上他就死了。三天之后,他的棺材有裂开的声音。一看,他的衣带没解,象蝉蜕一样,已经脱离肉体飞升成仙去了。
章全素
吴郡的蒋生,喜欢神仙。二十岁的时候离开家,隐居在四明山下。他曾经跟道士学习炼丹术。于是他就修炉灶,置铁锅,拉风箱,烧柴薪,一干就是十年。但是他没有炼出丹来。后来他迁居到荆门,在市上看到一个要饭的。要饭的人肤色很憔悴,裸着身子,还有病,而且打着寒噤不能说话。蒋生可怜他穷困,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于是蒋生让他跟随自己。他打听这个人的家。要饭的回答说:“我是楚人,姓章,名全素,家住南昌,有几百亩肥沃的田地,因为连年闹饥荒,流落在荆江之间,将近十年了。田产归了官,身体有病不能自己救助,多亏您可怜我收留我。”于是章全素和蒋生一起回到四明山下。章全素很懒,常常早晨睡懒觉,贪图安逸。为这事,蒋生厌恶他,打骂他不知多少次。蒋生有一块石砚放在几案上。忽然有一天,章全素对蒋生说:“先生是好神仙的人,学习炼丹已经很长时间了。吃了仙丹,就可以化骨为金,这样哪有不长生的呢?现在先生的神丹,能把这块石砚变成金子吗?如果能这样,我才认为先生是一位有道的术士。”蒋生自己估计办不到,心里很惭愧,却用别的话拒绝他说:“你是一个仆人,哪能知道神仙的事呢?你要是胡说八道,可是自己来讨打骂!”章全素笑着离开了。一个多月以后,章全素从衣服里取出一个很小的瓢来,看着对蒋生说:“这个瓢里有仙丹,能把石头变成金子。我愿意得到先生的石砚,把一刀圭的仙丹放在那上面,可以吗?”将生生性轻率作判断,以为这是胡扯,就骂道:“我学炼丹十年了,还不能彻底弄清它的奥妙,你是一个仆人怎敢和我喋喋不休地大讲特讲呢?”章全素假装害怕不回答。第二天,蒋生要到山水间独自行走,让章全素看家,于是就锁上门走了。到了晚上回来,却看到章全素已经死了。蒋生就用竹席盖上他的尸体,要做棺材把他葬到野外。等到撤掉席子,发现章全素的尸体已经没有了,只有帽子、衣服和鞋留在那里。蒋生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得道的神仙,立即回头看几案上的石砚,也没有了。蒋生更奇怪。一天之后,蒋生发现药锅的下边有光亮,便说:“难道是我的仙丹吗?”他立即就到灰烬里寻找,找到了石砚,石砚上一寸多的地方,变成了紫金,光亮非常莹澈。大概是章全素的仙丹化的。蒋生这才明白,章全素果然是位仙人,只恨当初不认识他。蒋生更加惭愧,悔恨。这以后蒋生学炼丹到底没成功,终于死在四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