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观点和事实
这篇文章,是写给我自己看的。
一、你能区分事实与观点吗?
来源:pewresearch.org
作者:JeffreyGottfried & Elizabeth Grieco
编译:粒粒 编辑:罗布君
图源:皮尤研究中心
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354481283876266&wfr=spider&for=pc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做了一项新研究,针对“事实”与“观点”进行发问,调查受访者是否可以分清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和观点、是否可以识别事实和观点的意识形态。结果显示,美国年轻人在判断事实与观点的能力上优于年长者。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新分析显示,尽管有人说智慧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但在区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和观点方面,美国年轻人比他们的长辈做得更好。
在2018年2月22日至3月4日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要求美国成年人将五项事实和五种观点进行区分,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能够准确地将所有事实进行区分(26%),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能够将所有观点进行区分(35%)。
年轻的美国人人比年长的美国人更有可能正确地区分五项事实,并且更有可能对这五种观点进行区分。
关于美国人能否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调查
在18岁至49岁的受访者中,约有三分之一(32%)的人正确地将所有5个事实陈述都认定为事实,而在5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20%。观点陈述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18岁至49岁的人群中,44%的人将所有五种观点陈述都正确地认定为观点,而在50岁及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为26%。


当单独看这10个声明时,年轻的成年人不仅在正确识别事实和观点方面整体上更好,而且他们可以忽略这些事实或观点的意识形态诉求。
在事实或观点包含意识形态的情况下,美国年轻人比年长者更有判断力
例如,18岁至49岁的人群中,63%的人正确地识别出了以下事实被认为更有利于右派:“社会保障、医疗保险(Medicare)和医疗补助(Medicaid)支出占美国联邦预算的最大比例。”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一半(51%)的人对同一说法进行了正确的分类。此外,18岁-49岁的受访者(60%)比5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48%)更能正确分类下面的事实陈述——“非法移民在美国有一些宪法权利”被认为有利于左派。
在这些意见声明中,18岁-49岁的受访者中,大约有四分之三(77%)正确识别出了以下观点的意识形态——“政府几乎总是浪费和低效的”。相比之下,约有三分之二(65%)的年长者这样认为。年轻的美国人(82%)比年长的美国人(78%)更有可能正确地对这一观点进行正确判断。
这种忽略意识形态诉求而对言论进行分类的能力,很可能与以下事实有关:较年轻的成年人——尤其是千禧一代,不太可能强烈认同任何一个政党。年轻的美国人也比他们的长辈更“精通数据”,这一特点与新闻报道的分类有关。但即便考虑到数字媒体和党派关系,年龄上的差异依然存在——年轻人在从新闻评论中解读事实的能力仍比年长者好。
此外,研究发现,政治意识和对国家新闻媒体信息的信任与正确区分事实和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年轻人在政治意识和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方面往往不如他们的长辈,但他们仍然表现得更好。
进一步分解成四个年龄组别时,两个年轻的年龄组——18岁-29岁和30岁- 49岁语句正确区分观点和事实的概率高于两个年龄更大的年龄组——50 - 64岁和65岁及以上。
二、事实和观点:如何分辨?
来源:简书
作者:YoungTsau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fbce28bc26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美国从小学开始教育如何分辨事实与观点(fact or opinion),告诫学生事实不可否认,而观点则可以不认同。事实和观点混淆不清,是无法进行有效思辨和质疑的。课堂上老师提问:篮球是圆的,比体操好玩。Which's which?
事实是记录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从自然收集而来,使用观察、实验、记录等测量手段;事实代表了客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理性。
事实可以证明,也可以证伪,验证过程能够被记录下来,他人还可以重复验证和记录。否认已经验证的事实等于公然对抗客观自然,是完全失智和荒谬的。一个人不可能直接搜集所有事实,大量事实来自他人收集和记录,便有了直接事实和间接事实。
事实的观察需要经过人的感官对外在世界进行记录。直接观察不总是可靠,典型的例子就是魔术,众人被自己的观察所蒙蔽,以为看到了事实,却不知所观察到的现象已经被特意扭曲了。所以,“兼听则明”,重复的、多方的验证,观察记录才能成为事实。
观点则是思想的主观判断,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来源于头脑,通过学习、比较、判断、质疑等思维方法;观点代表着主观,在语言陈述中体现出感性。
观点的形成建立在主观意识基础上,价值观、传统、情感、信念、态度、经验、地区等等都会影响观点的形成。观点可以根据事实推断,也可以凭借想象发挥。观点难分对错,只可评价其信念立场情感传统,依从什么样的价值观,合乎哪种逻辑,予以认同或否定。有些观点来自独立思考,更多的观点是人云亦云。
观点可以来自直接观察的印象,也可在讨论或思辨中形成。讨论需建立在相互承认事实和共同逻辑方式的基础之上,“摆事实,讲道理”。基于事实和逻辑方能形成有效观点。有些讨论不是以事实,而以古老记载为依据,以他人观点做标准,配合赌胆量、赌金钱、赌性命,会导致无效观点。有些讨论根据未经验证的甚至是扭曲的或伪造的事实,即使逻辑再严密,也导致无效结论。
对确认事实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所得出的观点,才能有效指导社会实践和进步。
天气太热了!因为有人觉得热火攻心受不了,赶紧叹空调。但也有人没啥不适,自称"心静自然凉"。这就是观点,各有各的评判,指导各自的行为。环境温度26℃则是事实,用温度计测量便知,不太会有人去争论。最多会有人质疑测量是否准确,那就换一个经过校正的温度计去验证测量结果。
另一方面,主观感觉如果能测量记录,也成为事实。比如从26℃到36℃的环境温度中,用调查表做人群统计调查,就会记录到环境温度越高,主诉太热的比例就越大,他人重复调查也不会改变这个观察,这就是事实。
记录事实受观察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观察条件可以影响观察结果,导致不同的事实记录。比如,调查老人和年轻人主诉太热的的结果会不一样,因为观察条件中的年龄组不同。
遵循事实证据进行诊断和治疗,成就现代医学即“循证医学”。不过在现实中,临床检查获得的事实证据往往不充分,医生还需要依靠临床经验和流行观点做出判断,并由此给出治疗方案。所以,主观因素也同时存在,有可能导致误诊误治。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影像检查发现肺部结节,这是可重复观察的事实;然而究竟是炎症还是肿瘤,目前的检查技术还不能便捷达到,常常需要依靠经验,专家们会诊讨论也不总是能够统一观点,只好最后依靠病理组织学鉴定来确诊。
不断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观察记录手段,让临床医生能够掌握事实证据,使之能够对疾病做出更加准确的认识,是未来以无创性、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为特征的检查技术发展方向。
21世纪,从日本流传到中国一个新名词“自然医学”。互动百科的定义是: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打针,不吃药,不求医生,不住医院,依靠一个有效的工具或方法,以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自我康复,达到延年益寿、祛病健体为目的的一套理论。自然医学是利用自然环境、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质医治疾病,或动员人本身的能力使身体恢复健康的医学。
可见,自然医学的特征在于不依靠诊疗机构和药物,当然也包括不依靠中医中药,须知中药都是要经过炮制,包括净制、切制、加热与加辅料等方法改性后才能用于治疗。经过加工炮制的药物已然不是自然资源,原则上与制备青蒿素、乙酰水杨酸、洋地黄甙、金鸡纳碱、青霉素是等同的,只是缺乏现代化学提取方法指导而已。因此,传统中医药也算不得“自然医学”。
事实上,现代医学知识指导下的自然生活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避免疾病状态,不用吃药打针。这已经被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学术上称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是目前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行的内容,比如健康宝典三字诀:“管住嘴、迈开腿、护好心”。这种生活方式基于现代营养学、生理学、临床病理学等知识,属于现代医学范畴,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具体应用,却是可以完全依赖于自然资源来实现,并不非得请专家才能弄明白、吃些仙丹秘药才会有效。
基于事实证据的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才是安全有效的。无论权威有多么高大上,无论观点又如何伟光正,如果不是基于可重复验证的事实,都无法验证养生和诊疗是否真的有效。只是,百姓还要具备基本素质,才能够分清事实真相与神话传说,不然结局往往就是被骗去钱财,甚至性命。
这又回到初等教育问题上了。篮球是圆的,比体操好玩,哪个是事实?哪个是观点?
简单问题,有些人也许一辈子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