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洞察力》
“认识自己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怎样才能得到中肯的建议与对的回馈? ~来自《深度洞察力》的回答: 1. 千万不要向缺乏爱心又老爱批评的人请教意见。 2. 太爱护你而舍不得批评你的人也没有办法告诉你真相。 避开这两种人,你才会遇见对的人。 3. 所谓对的人是说你们彼此信任,而且他会陪你一起做出改进。 4.《深度洞察力》提出一条有意思的建议:如果你想收到真诚的改进意见,请你信任的密友、亲人或人生导师吃一顿"说出真相的晚餐"。 5. 得到对方真诚的意见后,接着要做的就是, 🌿接收 Receive 🌿反省 Reflect 🌿回应 Respond 6. 试着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专注于可以改变的事实。 7. 一定要记得,为了深入觉察自己而做出的改变不是为了要符合别人的期待,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自己。 以下书评摘自"博客来":
內容簡介 洞察力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主流能力! 懂得用別人的眼睛看自己,你的世界將變得更立體。 《商業內幕》、《strategy+business》雜誌評選為2017年最佳選書 TED相關演講影片總點閱超過100萬次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你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你的?你一定認識那種完全缺乏自我覺察的人;不過,你可曾想過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本書作者塔莎‧歐里希經過為期三年調查全世界數以千計的人,以及綜合她在世界財富500大企業的研究結果,發現有高達95%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自我覺察力,但實際只有不到15% 具有這樣的能力。 強烈的自我中心會使人扭曲看清自己真面目的能力,也看不清楚身邊的人,我們也極少能從同事、下屬甚至是朋友、家人口中聽見坦白、客觀的回饋意見。此外,如果只有內在或只有外在的洞察力,更會遺漏自我認知這個拼圖裡的一大塊。一如作者所指出:自省並不能使你有洞察力;經驗是自我認識的敵人;他人總是避免誠實地說出對你的看法。 本書帶你進行一場探索自我的深度之旅,破解對於內在自我認知與外在自我覺察的迷思,幫助你從「自我盲目」大步跨向「自我認知」,並教你如何透過深度洞察力,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專注於可以改變的事情,進而了解自己是誰、認識別人眼中的我們,以及如何融入我們所處的世界。 善用深度洞察力,你將學會 破解自省的四大迷思 一、我們能透過挖掘潛意識發現真實的自己 二、要提高自我覺察力,應該多問「為什麼」 三、寫日記能增加對自己的了解 四、「自省」=「反覆思考」 培養內在洞察力的三種方法 一、練習正念,了解當下的自我 二、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往人生,更認識曾經的自己 三、以「奇蹟式提問法」,勇於探索人生的可能性 提升外在洞察力的三種方法 一、進行三百六十度回饋 二、選「對的人」+問「對的問題」+使用「對的程序」=對的回饋 三、與你信任的人,共進「真相的晚餐」 從洞察力進階到領導力的特質 一、具有自知力 二、能讓員工放心說實話 三、能持續追求並保持洞察力 專家一致盛讚 「『自己以為的』和『別人感受到的』,很可能是不相干的兩件事。當我們能面對這樣的震撼教育時,就能真正開啟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統,並學習用多元角度理解自我與他人。」-啟點文化執行長 楊嘉玲 「認識自我是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本書帶你從內在與外在有系統地覺察自己,輕鬆入門的好書!」-愛心理創辦人 吳姵瑩 「瞭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去質疑自己關於自己的種種預設,去積極考證我們在他人眼中的樣子,並帶著積極的思維和接納自我的態度追求真實。」-睿信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黃聖峰 「作者總結與自我認知相關的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她研究那些自我覺察力受到同儕讚揚、令人欽佩的人。讀者一定可以從他們的認知中獲益。」-《紐約時報》暢銷書《零偏見決斷法》作者 奇普.希思 「我們很容易被期望中的自己、或認為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又或是別人認為我們是怎樣的人而轉移注意力,最後看不到真正的自我。本書提供突破性的策略與祕訣,讓人們看清自己。」-《紐約時報》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格雷琴.魯賓 「我從事高階主管教練工作近四十年,親眼目睹洞察力對領導人而言有多麽重要。本書提供有效的方法,讓領導人學習這個不可或缺的觀點。」-企業教育家、「五十大商業思想家」榜首 馬歇爾.戈德史密斯 「自我認知絕對是個人與事業成功的基石。這本書是我希望自己在事業起步時就擁有的,也推薦給每一位想增進自我認識的讀者。」──前波音公司與福特汽車執行長 艾倫.穆拉利 「歐里希活用自己的經驗及大量研究的成果,把關注重點放在如何獲得真正的自我認知,改變自己以及與同事之間的關係上。」────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總裁 艾德.凱特穆 「廣泛探索會導致自欺欺人與自我膨脹的脆弱心理。這本書是一本富有同理心又有益的指南,可以幫助避免(或扭轉)這些問題。」────《財星雜誌》
作者簡介 塔莎.歐里希Tasha Eurich 擁有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知名的組織心理學家、演說家,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者。 為《赫芬頓郵報》、《企業》雜誌和消費者新聞與財經頻道CNBC.com撰稿,作品也被《富比世》、《快公司》(Fast Company)、福斯商業網,以及其他須經同儕審核的期刊特別報導。 除了被全美信用組織(Trust Across America)評選為「百大思想領袖」,與當今如柯維等知名管理學大師齊名。並榮獲美國管理協會評選為「楷模領袖」,以及名列《丹佛商業期刊》「四十位四十歲以下菁英人士」風雲榜。
以下文字系摘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7999
洞察力和觀察力的區別
洞察力和觀察力是有一定區別的。觀察力是一個人知識與分析水準的結合,是一種需要長期實踐、訓練以及驗證的技能。例如:對人的觀察力,就需要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長期的實踐、對於固定觀察樣本的長期觀察驗證所能逐漸獲得的經驗。能自發形成觀察力的人一般都具有寬廣的心靈,而當觀察能力達到一定水準後會自然而然地升級為洞察力。
而所謂洞察力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判斷能力。具有洞察力的人,可以根據事物的表面現象,準確深入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結構或性質。在這點上,洞察力與直覺、預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明顯的差別。一般來說,直覺和預感,偏重於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判斷,而洞察力則直逼事物的本質結構,因此洞察力的智力層次和適用範圍要比直覺、預感更深入、更廣泛。事實上,許多洞察力事例更像提出科學假說。
洞察力是心靈凌駕在個人觀察力水準之上的,可以應用在對陌生人的認知上,體現在尋找問題根源。達到洞察力階段的時候,在觀察人或事物時能產生一種無須思考就在心裡直接生成觀察物件的輪廓,並能隨著洞察力提升而更清晰、全面。當然,洞察力的生成要求和心力消耗都要比前者高。
洞察力不像觀察力那樣有具體的操作細節和步驟,內含的是一個總括性的思想。雖可讓人任意發揮,卻有其潛在的規律!精神分析理論的洞察分析就是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1. 談情結:探討案主內心深處的移情、偏好與偏見。
2. 談意識:探討案主的種種有意識與無意識表現。
3. 談人格狀態:探討案主的人格衝突狀態。
由此,諮商師要在與案主的對話當中,探究其表面現象背後的潛在動機、人格狀態的形成原因,以求「變無意識為有意識」、「化無知為有知」,終而調動其自我成長的動力,改變其現狀的不滿。在心理諮商上,有「未完成事件」之概念,指個人因為某種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的事情,尤其是創傷或艱難情境,而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尋求滿足。例如,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他就會不斷地表現自己,以獲得關愛的滿足,或是妒忌或傷害那些曾經得到足夠關愛的人。
在這層意義上講,尋求關愛滿足就是一個人的「未完成事件」,也就是他的情結。由此,這個人會在潛意識中十分關注、在意別人對他的態度,特別是對他勤奮、努力的肯定。也由於這樣一種心態(意識),這個人一方面可能會表現得十分勤奮、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卻在另一方面也表現得十分敏感、焦慮、猜疑,缺乏安全感。對此,心理諮商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完成其「未完成事件」,使他得到關愛的充分滿足,以重構自我人格。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edd9e8c1205 来源:简书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你需要具备以下7个方面的洞察,《深度洞察力》这本书的作者将它们命名为“洞察七柱“。
1. 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明了指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2. 对自我热情的觉察。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找到自己的热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自知的人会不断寻觅,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它。 3. 对自我抱负的觉察。抱负与目标、成就略有不同。定目标不难,但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与其问自己“我想达成什么?”更好的问题是,“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我们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失落,但抱负是持续的,它永远无法被完全实现,我们可以每天醒来都再次感觉被它激励。 4. 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自知的人了解对自己而言最理想的环境是怎样的。知道自己在怎样的环境中最开心,最有动力,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在一天结束后觉得没有虚度。 5.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具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比如,如果我某天突然在与同事交流时话中带刺,那我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如果我总对同事冷嘲热讽,那我可能是具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6. 对自我反应的觉察。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批判思想,会变得暴躁,会通过运动抒发。那这些就都是我在高压下的反应。 7.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力,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