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一座无法定义的城市
柏林是一座神秘的城市,神秘之处在于,你问十个去过的人的柏林印象,可能会得到十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出于其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去之前我自己的stereotype一直是,柏林应该是一个很日耳曼,很严谨持重的城市,加上受影视剧的影响,想象中的柏林总是阴沉沉灰蒙蒙的,还是个政治中心,是以我虽然在隔壁住了快两年,北威和大南部都去过,却从来没把柏林哪怕是放到自己的wishlist上。
最终去柏林是一个非常spontaneous的决定,起因是旅行到斯洛伐克时路遇的驴友告诉我柏林有200座博物馆。起先我不信,虽说知道欧洲人喜欢博物馆,随便一点东西都能造个博物馆,但是一个城市有200座,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想当初得知阿姆有70多座博物馆时,我都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当即掏出谷歌查了查,确切的数字是170多座。作为一个伪博物馆迷,这一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回来之后火速订了机酒,买好博物馆票,一周之后就飞往柏林了。
去的时间很不巧,见到的柏林确实是阴沉沉灰蒙蒙的,7月的微风吹着还有点小冷,但是完美避开了一周前的40度高温酷暑,我已经相当满足了。
去了之后才明白它的神秘感的由来。
首先,柏林是一座很不欧洲的城市,二战后期被炸毁了四分之三,古建筑所剩无几,欧洲城市常见的城堡教堂在柏林只剩零星,放在这个欧洲第四大首都城市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小伙伴去了之后的印象都不好。
其次,柏林是一座很不德国的城市,我去之前和一个去过无数次的小哥儿聊自己的stereotype,小哥儿激动地说Berliners are not Germans, 去了之后才了解这话的含义。首先,路人英语普遍比较好,交流起来没有问题,这一点在德国其它城市比较少见。另外,整个城市给人感觉很懒散,节奏慢,大街上随处可见人字拖大裤衩,著名的在德国不要闯人行红灯的规则在柏林也不适用,这大概是许多传统德国人说起柏林都一副一言难尽的样子的原因。
总得来讲,柏林是一座无法被简单定义的城市,因为它有太多层次。

最古老的那一层已经深埋地底,普鲁士的辉煌历史,和拿破仑的恩怨情仇,这一层到勃兰登堡们上的雕像改名Victoria并日夜紧盯法国大使馆时就已经尘埃落定。

往上一层是二战的黑暗历史,对于这段历史,德国人从不曾讳言,反而用种种方式帮助民众记住,在市中心黄金地带,国会大厦和勃兰登堡门旁边,近两万平的一块土地,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用来纪念欧洲被害犹太人。据说当时要建这座纪念碑时,还遇到了诸多阻力,不仅仅是来自显而易见的新纳粹,还有来自其他遇难群体的抗议,因为在二战中被屠戮的不仅仅是犹太人。但是德国政府坚持在市中心建这样一座纪念碑,去永远记住他们犯下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罪孽。而其他的遇难群体也并没有被遗忘,单是柏林就有波兰军人及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纪念碑,而在德国境内的主要二战战场遗址上,都有苏联红军、西方盟军的纪念碑和墓碑。至于纳粹一方,则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当年希特勒的官邸,第三帝国办公场所等全都重建成了民用建筑、停车场或公路,没有任何地标,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新纳粹找到缅怀之地。就只有当年的空军基地,因为建筑宏伟坚实被苏军留了下来再利用,如今是联邦税务局。关于纳粹的遗物就只能在博物馆找到,柏林历史博物馆有一整个展厅详细展示第三帝国是如何崛起的,文字介绍中一再强调,纳粹上台法西斯盛行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是在万千民众的见证下一点一点来的,告诫人民警惕极权。而新修的国会大厦透明穹顶也是遵循这一理念的产物,民众站在顶端可以观察楼下的议员是如何开会,如何工作,如何通过决议,象征着民众对权力的监督。

二战之后是冷战,一夜之间竖立起来的柏林墙是柏林的一道伤口。当年的西柏林是一块被社会主义政权包围的飞地,也因此成为了人们逃亡西方的窗口。其实在墙建起来之前,柏林的人员流动并不是一股脑的从东到西。虽然有知识有技术的高收入人群更愿意去资本主义社会,但也有很多工人农民从西德到东德谋生,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底层福利相当好,加上东柏林是社会主义面向西方的窗口,最好的物资都是优先往这儿送,最好的福利都是优先保障这里。但是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经济的衰落和政治高压的不断加剧,人员西逃越来越严重,于是,柏林墙应运而生。在这道墙存在的30多年里,数百人因为企图翻越它而死。为了自由,一向严谨的德国人被激发起无尽的想象力,尝试过各种天马行空的逃生方法。据说有一个在政府工作的员工上班时将家人细软带到办公室,下班时一家人藏到地板下面,等到人去楼空时爬上顶楼,利用楼角的旗杆,自制了一条滑索,一家人从东柏林滑到了西柏林。还有人缝制了热气球,让风将自己送到西边,在柏林参加的City tour 的导游说,三年前有一次他讲完这个故事后,他的tour里有一个人说that was my dad. 当时听到的时候,真有一种历史就在眼前的感觉。根据后者改编的电影《气球》去年上映,非常值得一看。如今所有的这些故事,无论关于死亡还是幸存,都被柏林人记录下来,在税务局旁边残存的一道墙边,做成了一个小小的展览。有意思的是,因为经常有民众去破坏墙,政府不得不用栏杆将这截墙体围起来。用墙来保护墙,也是非常德式幽默了。



在城市的另一边,柏林人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他们将保留的墙改造成了画廊,不同于路边随处可见的涂鸦,东边画廊叫画廊是有底气的,上面的作品确实充满了美感和表现力,而且精致,想来每一幅作品都耗时不少。只是作画时间成迷,我去之前两周,有朋友去拍了照片的画作,我去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了。


像一层覆盖一层的东边画廊一样,更上面一层的柏林没有一点历史包袱,柏林人铭记着历史,却没有让历史淹没自己,现代柏林是一个艺术之都,全欧洲最顶尖的音乐人、电影人、艺术家都聚集在此。在一年的任何一个时候造访柏林,都可以遇到文化盛事,可能是某个著名教授的讲座,某个著名乐团的音乐会,某个小众摄影师的影展,某个先锋艺术家的展览或者随便一个什么festival,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一场为期三天的露天古典音乐会,票价一百到两百欧不等,观众席被围了起来,但是整条街都封了路,所以大把的老头儿老太太搬着自己的折叠椅,拿着奶酪面包,以及必不可少的啤酒就来了,年轻人连椅子都懒得拿,直接拿一床毯子,席地而卧,虽然看不到演奏者,但并不妨碍Berliners欣赏古典乐。

就算什么正经节目都没有,也有数不清的街头艺人在此展示自己的才艺。柏林是一座迷恋现金的城市,很多餐馆和酒吧都是cash only,这一点当我看到满大街的表演艺人时得到了理解,要是大家都不带现金了,这些人的价值要如何体现呢?当然对于这些艺人来说,除了钱,恐怕还有别的追求。有一天晚上,我路过洪堡大学图书馆门口的广场,看到一个人在拉小提琴,当时已经快十点,天还亮着,但广场上空无一人,演奏者穿着西装打着领结,静静地站在广场一角,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时间凝固,音乐成为世间唯一流动的事物,叫人有落泪的冲动。



而除了古典,柏林更富盛名的是他的嬉皮文化,这一点要等到周日,到位于东北角的Mauerpark去体味,直接上图。

直到最表层的烟火气,柏林也没有让人失望,这里汇聚世界各地的美食,我好几顿都是随便走进一家手边的餐厅,都没有上网看评论,就被食物惊艳到,最关键是价格还便宜,一人食,饮料➕主食➕tips正常不超过15欧,作为一个位于西欧的首都城市,这个价格可以说非常感人了。随处可见的curry wurst 是一定要尝试的特色美食,三五欧就可以吃到饱,柏林人甚至为这道小吃建了一座博物馆。说到博物馆,一张博物馆通卡覆盖最顶尖的30座博物馆,正价只需29欧,学生还可以半价,考虑到展品的体量和质量,四舍五入简直就是不要钱。
伦敦、巴黎、罗马、纽约,当这些城市的名字从唇齿间溢出时,脑海中总会跟着一个关键词,比如时尚,比如浪漫,比如艺术,比如摩登,可是柏林是一个没有关键词的城市,或许说,没有哪一个词可以概括这座城市,它有太多层,也有太多面,你问十个去过的人的柏林印象,可能会得到十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要了解这座城,可能只有亲自去体验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