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泰勒早已知道伯顿的死志
我在想,很可能泰勒是知道伯顿活不长的。早在70年45岁生日的那一天日记里,伯顿就写下了一个很卑微的愿望,他希望他能够照顾好他的家人,在没有大病的情况下活到60岁。
这个数字隐藏了另一层意思:他一直以来“照顾家人”的说法,都是指他可以不断地赚钱供养他的家人们。而60岁刚好是退休的年龄,他不能再赚钱了。在他的想法里,他哪怕一天的退休生活也是不肯过的。
而他又怎么可能那么巧,在没有大病的情况下,死于60岁呢?所以这个愿望,似乎有一点暗示。
到了72年时,愿望进一步缩减,他给泰勒写的情书里,请求她不要离开他,“请你再忍受我12年。”
12年后,就是58岁。为什么12年后泰勒不需要再忍受他了呢?没有说出口的意思就是,他会在58岁时死去。 到了73年时,泰勒抛弃了他,去美国和温伯格同居,这让他极其痛苦,曾经两度写信告诉她,她再不回来,他就只能自杀了。
“如果你肯回到我身边,我将设法活到55岁。”
他对于寿命的预期进一步缩减了。而此时他的身体还并没有大病,之所以这样说,自然也是一种暗示。
74年4月,泰勒对伯顿的经纪人瓦莱丽留下一句“去圣约翰医院给他预定一间病房吧,他这样下去很快就要死了。”然后独自乘飞机离开了片场。
之后,无论是74年还是81年,他两次病危住院,被医生判了死刑,被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泰勒都没有去医院看他一次,甚至没有打过一个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泰勒其实很清楚他很可能会死,只是她不想亲眼看着他死,她只能回避这个残酷的现实。
她当然希望他活下去,可是看到他这样的生存状态,实在太灰心了,太失望了,他已经不再是62年时令她怦然心动的那个男人,那个英雄了。
他虽然一直求她留下来,但她每次回到他身边,他都会变本加厉地喝酒。
72年时拍摄《缘尽情未了》,一天晚上在巴黎街头拍夜戏,泰勒突然在一大堆跟班的陪同下出现了。本来好端端地在拍戏的伯顿突然在闹哄哄的人群中消失了。
导演急坏了,派人四处找他。
四十分钟之后,他一个人跌跌撞撞,满身酒气地回来了,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已经喝完了一瓶的伏特加。
泰勒不在身边,他痛苦得想自杀;泰勒一旦回来,他又想喝死自己。用他后来的话说,“我们在一起活不成,分开了还是活不成。” 伯顿的问题,确实无解。泰勒根本帮不了他,她也很清楚这一点。
他心里苦,没人能够帮他,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能时常哭泣,借酒浇愁。加上他身体上的疼痛也严重,他怕服用止痛药会上瘾,所以只能靠喝酒来止痛。
伯顿在和泰勒婚姻期间一直拒绝吃安眠药止痛药,显然就是知道药物成瘾的普遍性,他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了。
他明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很多年,还拒绝吃巴比妥酸盐,也是因为这种药会上瘾,副作用很大,朱迪嘉兰就是吃这种药过量中毒死了。
到了74年,医生提醒他,他如果不戒酒就会送命。
而他一开始戒酒,癫痫就严重,抑郁症无从压制,身体上的疼痛也无从麻痹,这诸多病痛排山倒海一样地压向了他。他实在没办法,只能吃,上瘾也比没命强。
到了80年时,他每天必须吃10种药——抗抑郁的、抗痉挛的、安眠的、止痛的、戒酒的、凝血的,少了哪样都不行。
意志力既对抗不了疾病,也对抗不了药瘾。明知道会这样,还不得不这样,力能胜天是扯淡。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的自信心肯定崩溃。还有他屡次戒,屡次复饮的酒。生活的希望和意义在哪里呢? 75年在耶路撒冷,他向基辛格承认他想自杀,“我曾经走到了悬崖的最边缘,有那么一两分钟,我想要纵身一跃。世界如此丰富美丽,我却如此不堪。”
伯顿的内心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只怕连泰勒都没办法搞清楚。只是他这样反复无常,一次又一次叫她失望,她真的觉得他再这样活下去的意义也不大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也许只有伯顿彻底在这个世界里消失,她的苦恼踌躇才会彻底消除。
而伯顿只要活着,就可能有别的女人得到他。她爱他,一直想要占据他的整个灵魂,自然也包括他的肉体,她不能再拥有的,当然绝不能再让别的女人得到。
泰勒从小到大一直是唯我独尊的习惯,对伯顿的占有欲自然极其强烈,即使她不要的东西,别人也不能捡。 这是《巫山风雨夜》的拍摄花絮中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 伯顿因为过度的酗酒和神经质,难以控制,被人捆绑起来,泰勒站在旁边低头看着他。他自己没办法挣脱这张困住他的网,泰勒也不会救他。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