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最黑暗的时代,憧憬最光明的世界 | 风向书单190723

身处一个黑暗的时代,因其黑暗,我们才有必要从同处黑暗时代的先哲那里汲取勇气和力量。
《黑暗时代三女哲》是纳粹时代三位杰出的犹太裔女哲学家——埃迪特·施泰因、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韦伊的联合思想评传。她们都出生在世纪之交,都在反犹主义高歌猛进的氛围中成长,都承受了犹太人和女人的双重贱民身份,而只有阿伦特有幸从纳粹的魔爪中逃出生天。即使深陷泥潭,哲人的本能却促使她们不断地思想与行动,既是与黑暗处境的和解,更是与黑暗现实的抗争。在至暗中埋下一颗光明的种子,留待日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无论是在她们的时代,还是我们的时代。
除了这本《黑暗时代三女哲》外,本期书单还有一套了解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主要思想家的入门丛书;以最新的生物学研究重走进化路的《祖先的故事》;罗马尼亚的鲁迅所作的散文集《着魔的指南》;揭示只有灾难才能打破人类不平等宿命的《不平等的社会》……
(文末可投票与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中国明清女性的自主性与机动性,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宋代
宋朝时的人们需要改变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所以宋朝在社会生活中重申了“男主外,女主内”这一社会规范。本书是一本女性史研究著作,而作者许曼女士选择福建则是因为福建,地理位置封闭,历史资料保存丰富,而习惯上又被人们所忽视。许曼女士长期致力于女性史的研究工作,阅读大量的第一手地方史资料,在结构上,本书根据宋代女性出现的场所,比如家中、外出途中、社区场所、政治场所、宗教场所等,追寻她们的踪迹,揭示她们社会生活的细节。由此,作者挑战了人们关于中古中国女性与性别角色的既定认知,并指出,以往研究中被认为属于晚期帝制中国明清女性的自主性与机动性,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宋代。在21世纪“大国崛起”的新时代,女性的地位却持续下降,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文明的接触》堪称《历史研究》的前奏,汤因比在其中展现了文明史观的雏形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早年的一部著作。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获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和会上作出了向战败的奥斯曼帝国派遣希腊军队的决定,希腊军队登陆后,与土耳其民族之间爆发了长达三年多时间的战争与流血冲突,期间双方都屠杀了无数平民。1921年,汤因比以记者身份亲临希土战争现场,在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游历和调查,揭露报道战争的真相,追溯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分析欧洲政治局势,他对局势的预判有着惊人的准确性。
但更为难得的是,汤因比在希腊和土耳其广泛接触了从士兵到平民等各方人士,这使他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甚至不同文明人群之间的偏见和仇视有着切肤之痛。这促使他在西方亲希腊的舆论环境下,呼吁更公正地看待战争,并提出希土冲突是西方对近东和中东长期影响的结果,用“西方问题”这一新的概念来表达他的批判。这种反西方中心的视角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也多次出现。由于在书中公然为土耳其人发声,他遭受了国内的非议,最终辞去了伦敦大学的科拉伊斯讲座教授职位。
可能由于《文明的接触》是汤因比的早期作品,又涉及一场特定战争,带有很强的时事评论色彩,故一直没有译介到国内。其实,一方面,《文明的接触》堪称《历史研究》的前奏,汤因比在其中展现了文明史观的雏形,本书将帮助读者了解汤因比思想的形成脉络;另一方面,直到今天,近东和中东地区仍然是国际政治中冲突最为频繁的区域,这部著作中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仍有启迪意义。
· 从入门到进阶,了解塑造了现代社会的伟大思想
英国Bloomsbury出版公司从2009年开始出版一套由伦敦国王学院政治学者约翰·梅多克罗夫特主编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主要思想家(Major Conservative and Libertarian Thinkers)丛书,先后介绍了20多位不同时代与传统的政治哲学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开创性。作为一套既面向普通读者也面向高阶研究人员的通识读物,每一卷都由相应领域的专家乃至权威捉刀,分别评介了各位思想家或学派的思想传记、历史语境、理论建构和影响,及其与当下的关联。
这套丛书中的五本:大卫·休谟、卡尔·波普尔、托马斯·霍布斯、亚当·斯密、约翰·洛克,由并不擅长此类选题的出版社引进中文版,后附英文原文。考虑到译文质量参差不齐,有能力的读者不妨对照着给译者挑挑刺。
·“分形”的方式重绘进化树,不同的生物回溯到会合点相遇,朝拜共同的祖先
《祖先的故事》是当代著名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撰写的一部科普经典,该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全景图,初版于2004年,曾广受欢迎。这一新版本主要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初版的共同作者黄可仁进行修订,书中补充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分子遗传学实验室的新证据,以“分形”的方式改进了进化树的呈现方式,调整部分“会合点”,并新增了几篇故事。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是作者借用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表现方式,让各种生物回到过去某个地质年代,找到它们的共同祖先,这也就是“会合点”。每到一个会合点,作者就选择一个物种,讲述它们的故事,有时不仅探讨生物学的问题,还扩展到社会、伦理等其他层面,这使每一篇故事都充满了启发性。
·以古典哲人的眼光,重新衡量雅典式政制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彩色小丑”导致了潜在的超人——“索上舞者”的坠亡,哲学面临巨大危险;柏拉图《王制》揭露了雅典式政制的真正动因是“雄蜂”式欲望,而其自由原则必将导致自身的消解;色诺芬的《雅典政治》暴露出雅典向其他城邦推广其政制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尼采对学者和哲人的精神品质进行了区分,以“毒药”和“毒蜘蛛”隐喻现代学者,呼吁“成其所是”、指引方向的真正哲人。
·一部扣人心弦的回忆录,一面透视当今中东事务的多棱镜
耶胡达•阿夫纳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从1947年离开英国前往巴勒斯坦托管地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以色列驻英国大使,期间他曾担任过拉宾、贝京、梅厄、艾希科尔等多位以色列总理的政治顾问和英文演讲撰稿人,见证并深入参与了以色列建国进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本书虽是部历史纪实作品,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流畅生动的语言却使它和小说一样精彩好读。书中不仅记载了包括以色列领导人在内的各国政要的言行和风采,更记录下一个新生国家的生存斗争史,包括事关以色列生死存亡的重要决策、绝密军事行动和高层和平谈判的细节,涉及梅纳赫姆•贝京决策轰炸萨达姆•侯赛因的核反应堆、伊扎克•拉宾组织乌干达恩德培营救行动、埃及-以色列和平进程等众多历史事件。它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回忆录,也是一面透视当今中东事务的多棱镜。
·一本书是一个伤口,应该唤醒读者,改变他们的生存
本书是一本罗马尼亚作者埃米尔·齐奥朗的作品集,是根据他留下的两份手稿整理编辑而成,手稿写于1940-1943年的巴黎。书中抒写了他在游历欧洲特别是南欧和巴尔干的见闻,对于西方文明和宗教的随想。以随笔及散文诗的形式赞美蓝天、绿地、高山、大海的壮丽同时,深刻揭示西方传统文化和文明衰落的困境。齐奥朗的文章是怀着狂怒和激情写成的,“一本书是一个伤口,应该唤醒读者,改变他们的生存”。
·身陷最黑暗的时代,憧憬最光明的世界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因其黑暗,我们才有必要从同处黑暗时代的先哲那里汲取勇气和力量。法国哲学学者西尔维·库尔廷-德纳米的《黑暗时代三女哲》,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资源。
本书是纳粹时代三位杰出的犹太裔女哲学家——埃迪特·施泰因、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韦伊的联合思想评传。她们都出生在世纪之交,都在反犹主义高歌猛进的氛围中成长,都承受了犹太人和女人的双重贱民身份,而只有阿伦特有幸从纳粹的魔爪中逃出生天。即使深陷泥潭,哲人的本能却促使她们不断地思想与行动,既是与黑暗处境的和解,更是与黑暗现实的抗争。在至暗中埋下一颗光明的种子,留待日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无论是在她们的时代,还是我们的时代。
·保守主义视角下的学术时尚与流行的艺术
罗杰•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历史上的帝国堪称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试验场,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我们可以从帝国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吗?
美国知名学者克里尚·库马尔描绘了一幅全景图,从罗马帝国切入,分析了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五大帝国,这些帝国都自认肩负着普世文明的使命。克里尚·库马尔试图从新的视角解读统治者的身份特征,他们如何为帝国统治寻找正当性,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以及统治帝国众民的政治手段。帝国统治者在建立普世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如何留下了与当今世界息息相关的多元化的政治遗产。
本书深度分析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帝国既是两者共同追求的事业,也是各方利益纠葛形成的共同体。库马尔还特别探讨了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区别,提到统治者为保国运长久,会刻意压抑自身的民族身份。
·在荒诞和冲突中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大人物”和小喽罗共同演绎了这部关于历史进程的“影片”
1933年2月20日,距离国会选举还有两周,德国工商业巨头——欧宝、克虏伯、安联、西门子、巴斯夫、拜耳、爱克发、德律风根、法本等至今依然如雷贯耳的公司的领导人——秘密齐聚纳粹党的晚宴。迎接这24位巨鳄的是戈林、戈培尔和希特勒。此后很快二战爆发。
本书作者是埃里克·维亚尔,龚古尔文学奖得主,一位兼具小说家才华和历史学家眼光的“毒舌”导演,跨界天才。《议程》取材于二战爆发前的一 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揭开了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为理解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捕捉到了纳粹背后强大推动力量的特征:一厢情愿的顽固思想、小丑般自以为是和冷酷无情的计算。
那些宏大的历史转折点的背景被舍去,在书中精炼成最关键的私下对谈、秘密会议、社交晚宴、外交往来,书中带有悬疑色彩的紧张情节、黑色幽默、隐喻、对比和嘲讽比比皆是,尽情展现作者的“毒舌”本色。作者用电影般精准的场景调度和镜头语言,用一段段文字展现了一个个的画面,迅速变焦与位移,场景快速切换,镜头语言简短有力,在荒诞和冲突中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大人物”和小喽罗共同演绎了这部关于历史进程的“影片”。
·如果能把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环境的敏感性结合起来,就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
作者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是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曾凭借《乔治·凯南传》获得2012年普利策奖。加迪斯用狐狸和刺猬的隐喻开篇,刺猬“将一切归纳于某个单一的核心观念”,循着这一观念他们的言行才具有意义;而狐狸“追求许多目标,诸目标间往往并无关联,甚至彼此矛盾,就算有关联也只在‘事实’层面”,这两者提供了“一个用来观察与对比的视角,一个进行真正研究的起点……甚至可以用来对全体人类进行大致归类”,加迪斯从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入手,时间上,从希波战争到越南战争,谱系上,从薛西斯一世一直写到罗斯福。加迪斯认为如果能把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环境的敏感性结合起来,追求目的和能力的一致性,就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
·有四种因素能够削减不平等,它们是“大规模动员战争、变革性的革命、国家衰败和致命传染病”
无论是专业的调查研究还是普通人的直觉都告诉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正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沙伊德尔在《不平等社会》中探讨的主题。沙伊德尔指出,我们正身处其中的时代尽管在经济上日益不平等,但比起一战前却平等得多,其原因在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这段时间里存在着足以大幅度削减不平等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呢?通过回溯从石器时代迄今人类经济不平等的历史,沙伊德尔发现,有四种因素能够削减不平等,它们是“大规模动员战争、变革性的革命、国家衰败和致命传染病”,他称之为“矫正力量的四骑士”。然而,沙伊德尔也遗憾地指出,人类尚未找到一种在和平与发展中有效实现平等化的方式,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
星星泡泡漫游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25 14: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