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还是“人学”?
从文学本体的发展脉络上看,不论是西方文学还是东方文学,都起源于口头表达,是人类在生活中对个人或者集体情感的宣泄,这与弗洛伊德对文学本质的揭示颇有相通之处。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作家满足自我表达的欲望的产物,作家会将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付诸于文字,在想象的空间中得以满足。从这个角度看,文学似乎就是“人学”,是由人的主观意志主导的,以个性化的文字自然地流露个人情感。这也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主要观点,从1798年华兹华斯的lyric ballads开始,浪漫主义作家便高举“诗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这面旗帜,向之前的新古典主义发起挑战,为文学增添更多“人”的色彩。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日趋成熟,新型的生产方式改变着社会结构,机器逐渐代替人力,“量化”成为科学研究的唯一标尺。扎根于人文主义的文学也遭受到科学主义的改造,受索绪尔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就是陌生化手法的集合,只要掌握了陌生化的手法,文学作品便可以批量生产出来。这一观点揭开了自古希腊时期的“灵感说”为文学覆上的神秘面纱,文学不再是主观的创造,而是客观的生产。“文学的可生产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批评家,至今仍可在结构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中看到其身影。
文学是”人学“吗?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不能否认阐释对文学的重要意义,而阐释正是作者、读者、文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后理论时代”的许多新概念、新批评都绕不开对这三者关系的陈述。不论是研究作者的意图,还是将文本的建构权交给读者,抑或是注重文本本身的解读,对文学的阐释始终脱离不了人的主观性。
所以,笔者认为,文学就是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凝聚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对其不断地解读,从中汲取知识与经验,反馈自身。
-
小尘埃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6 04: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