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语学习技巧
查看话题 >散文翻译难点总结
有同学问我,考研时常常出现散文翻译,感觉有一些难度,要怎么准备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今天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散文翻译的难点,来自张培基散文,原文如下: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魆魆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下面把这段话掰开揉碎了讲一讲,看看和大家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第一句话: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
这句话意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呢?作者可能面对着重重山峰,也可能是在想象山峰。还不知道,意味着目前不知,时态需要体现,后面也许会有细微的转折,比如虽然还不知道,但是很震撼/喜爱等等。作者用叫什么名儿,而不是名字,意味着整篇文章并不死板,相对轻松活泼,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照顾一下这种风格。 句式的处理上,主语可以选择“我”,也可以选择“名字”,这里可以根据上下文调整一下。 用词上,要注意“山”和“山峰”有什么区别,根据汉语词典,后者指的是“山的突出的尖顶”,注意和山还是有一定区别。
张老先生的版本,供大家参考哈:The names of these mountain peaks are still unknown to me.
第二句话: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
来此的第一夜,说明已经过去了,如果全篇都用过去时,记得这里要用过去完成时加以区分,在翻译时时刻都要绷着时态的弦。后面有些不好理解,简而言之,无非是山巅灯火,如同钻石装成的宝冕,宝冕就是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过去的散文常常有些词汇和现在略有不同,大胆猜一下,一般都八九不离十。 捋一下这句的结构,无非是我看见灯火,其他都是修饰语,时间状语:来此的第一夜;地点状语:一座山的顶巅;比喻: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再一一往上添就行。 最后,来此第一夜就看到,一般是铺垫,后面还会有递进,这点是后面需要注意的。
张老先生的版本,供大家参考哈:The first night when I was there I had seen the top of the highest mountain shining with lights like a precious crown set with diamond.
第三句话: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
还没有,表明现在也许有了,注意时态的处理;第一句也是下面的条件,注意不要单起一句。这里有两个动词,一坐一望,几乎是并列的,我个人认为翻一个动名词也可以,但是这句从句太多,并列似乎更好组织些。最后一句是结果,注意因果关系,或者是不那么明确的因果关系。 这句总的而言难点不多,完成度应该还是比较高。 All I could do属于合理推测了,语感上感觉自然会加上这个分句,但自己加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
张老先生的版本,供大家参考哈:As there was no electric light in my room, all I could do in the evening was sit quietly in the dark and fix my eyes on the midair radiance, which reminded me of the fairy tales I had read in my childhood.
第四句话: 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魆魆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实在的呢就是确实,无论如何就是一定,这样的措辞初看可能有些奇怪,多看几篇散文,慢慢就习惯了。这个句子由于修饰语非常多,初看可能摸不清头脑,但其实就是几个形容词。比如火球排列整齐、依稀分为三层;背景是黑色的山峰;思想缥缈,不属于人间,等等。 这个句子的结构就是火球引起思想,其他的往上添加即可。在考试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两个词不会而慌了手脚,试着换一种说法,自己的译法可能没有人家的那么圆熟,但能达意,没有语法错误,就能得到大部分分数了。
张老先生的版本,供大家参考哈:Indeed, the orderly array of lights shining in three indistinct tiers one above another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dark mountain peaks could conjure up, without fail, visions of the ethereal.
上面借着出自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二》的一篇散文《雾》,我给大家大致分析了一下散文翻译的重难点,在这里我也再归纳一下:
首先,原文理解有时存在问题,可以看出,由于一部分散文距离现在时间相对久远,虽然中文是母语,一些不太常见的词句仍然存在理解问题,需要仔细推敲。
其次,语言表达存在困难,原文由于中文松散的特点,往往一句中从句套着从句,形容词套着形容词,要把这些句子成分安排得有条不紊确实有一定难度。此外选词也是一个难点,很多词是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
最后,一定要注意时态和隐藏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词,在考试时非常紧张,极易忽略这两点。
大家如果还想看更多散文翻译,或者其他题材,欢迎给我留言哈。
同一段的读者译文分析: https://www.douban.com/note/72875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