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安到王家卫,为什么这些大导演一个比一个佛?
此佛非彼“佛”,此佛是真佛。
一说到佛学,很多人会将其直接划分到宗教的领域,认为它遥不可及。
但其实,比起宗教,它首先是一门学问;而比起一门学问,它更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和方式。
在我们熟悉的日常中,一直潜藏着佛教哲学;在不同门类的文艺作品里,佛学思想更是无处不在。
不信?
不妨一起看看下面这些导演都是怎么“佛”的:
1.李安

李安曾自称是一个“内在道家,外在儒家”的人,但除了儒和道,佛学思想对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这一影响首先来自于他的父亲。众所周知,李安很尊敬他的父亲,他创作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也被视为包裹着对父亲的情感。

李安的父亲信奉佛教,在年轻时甚至还曾想到台湾的灵泉寺出家,后被朋友强行劝阻才打消了念头。但即便未了却凡缘,这份对佛学的喜爱也可以算是深入骨髓。
在李安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深厚的佛学思想必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了对他的教育。
因此,即便李安是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常年受到西方文化浸染,专属于东方的儒释道文化依然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谈到自己的电影梦时,李安如此表述:“拍电影时,我正是应付着心中魔鬼得逞的部分——那个基督教的撒旦,佛教的色相业障,道教的卧虎藏龙。”
李安的《卧虎藏龙》,虽然影片名直指道家思想,但全片亦处处可见佛教文化的渗入。比如,李安本人曾在谈到主人公李慕白时说,他在构思这个形象时仔细思索过“中阴身”。

“中阴身”指的是人死后尚未入轮回投胎前的灵魂,处于善恶未判之际,所谓“前阴已谢,后阴为至,中阴先前”。这并非一个普及面很广的佛学词汇,能被李安借用,可见他对佛学文化了解之深。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不少颇具佛学韵味的对白。在一段感情戏里,李慕白握着俞秀莲的手说:“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这显然是借助了禅宗关于“放下”的学说。

再比如玉娇龙在竹林里骂李慕白的话:“你们这些老江湖,哪里见得到本心!”——“本心”一词,也是佛家的重要词汇。

还是竹林打斗戏,李慕白欲收玉娇龙为徒,有一幕,他将手指朝玉娇龙的额头点去,但不发一言。而玉娇龙的表情似懂非懂,又似心领神会。这样的师徒相处模式,近似于佛家的心心相印。
李安在解释这个段落时说:“师传徒时,不只是文字传、言传,更讲究的是不落言诠的顿悟(如禅宗的棒喝),个中滋味也只有印心的师徒间能够体会。”

不止《卧虎藏龙》,李安2012年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被很多人认为存在对佛理的隐喻。
经历与老虎同船的惊险,最后获救的Pi回忆:“没有理查德·帕克(老虎名)我早就死了,对它的恐惧让我保持清醒,照顾它的需求让我得到意义。”

正是老虎带来的危机感,成为了支撑Pi寻找大陆的精神力量。
佛门常讲:“烦恼即菩提,若无烦恼,亦无菩提可证。”不经历“烦恼”,就无法领略到这样的奇幻之旅;也得益于老虎这个“烦恼”,才让Pi最终求得了生存。
2.金基德

韩国导演金基德,风格独特,以擅长描写边缘人物、性、伦理等冲突感强烈的话题而闻名。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同时,他尤其喜爱在影片中借用佛学元素。
其中最典型的一部作品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拍摄的内容与佛学密切相关。

在佛学里,“贪、嗔、痴”是每个人在生活中所面临最大的障碍。它们是恶之根源,也被视为“三不善根”。其中,“贪”就是贪念,它促成了人们的欲望;“嗔”可以理解为“仇恨心、愤怒和损害他人之心”;“痴”指的是心性迷暗、不明事理。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寺庙里,恰恰围绕着“贪、嗔、痴”这“三不善根”展开。

青年僧人渴望着寄住在寺庙的女孩,为此一直遭受欲望的煎烤,最后不可避免地爆发——是为“贪”。

追随女孩离开寺庙的青年僧人,年过中年以后,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再次回到寺庙。他杀了人,彼时心中定然充满仇恨——是为“嗔”。

而他对女孩的痴念,对红尘的痴念——皆为“痴”。
影片最后,寺庙里的老僧用写着“闭”字的纸条糊住五官,坐在摆着木柴的船上,点燃木柴,终结自己的生命。这种方式,仿若禅宗里谈到的最后的解脱——涅槃。

此外,恰如影片名《春夏秋冬又一春》,季节的往复也象征着故事里少僧与老僧的交替。曾经的少僧成长为老僧,再遇到一名如曾经的他那般年幼懵懂的少僧……仿佛应和着佛家生死轮回的观念。
3.陈凯歌

陈凯歌在他的自传《少年凯歌》里提到,年少时的他,就对住宅附近“庙已残破,香火不在”的护国寺感到惋惜。他也曾阐释自己对于宗教的看法:“它使做了好事的人有地方去欣喜,做了坏事的人有地方去忏悔;失望的得了希望,绝望的至少得了安慰。”
他最近导演的作品《妖猫传》,也很有佛系色彩。

梦枕貘所作的《妖猫传》原著,已经充满禅机。它讲的是日本佛教的空海大师,和他的儒家同伴橘逸势一起前往大唐学习,并破解妖猫做怪的故事。
空海在故事里的角色相当于侦探,橘就相当于侦探助手。改编成电影的时候,为了简洁,儒家助手的角色被删去,变成了原作的男三号——大诗人白居易。

在原作中,“侦探”空海是佛教徒,而助手是儒者,这个设定其实颇有深意。儒家和佛家都是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东方哲学,但如果要以一句话概括二者之间的区别,即在于:佛家解构现实,而儒家认同现实。
孔子曾经说,未知生,焉知死。老老实实地在现实中耕耘,子不语怪力乱神,积极地经营人生事业,这是主流的儒家思想。但佛系却不一样,它并不按常理出牌。
就像在《妖猫传》里,橘逸势“立题”,空海则“破题”。

这种“破题”的思路,体现了佛系的般若智慧——它不认为现象有固定的本质,因为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也总存在不同解读。由此,它看待一件事,不说这个事情“是”什么,而是说,谁把它当成什么。
所以,佛家认识事物的次序,是先否定,再肯定。它既能拆解现实,又能灵活地把现实重新组合——虽然有时会给他人带来难以把握、虚无缥缈之感。
电影《妖猫传》,怅然又开阔,如灯火般明明灭灭,美而不“实”。虽然评分走向两极分化,但不得不说独有一份佛系的“质感”。
4.王家卫

王家卫最典型的佛系作品,是《一代宗师》;而《一代宗师》体现的最典型的佛系思想,是“能所”。
其中有一句著名台词,是由章子怡饰演的宫二说出的:“学武的人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她想告诉叶问:在学武的这条道路上,我见到了自己,也算是见到了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希望你能往前走,走我没有走上的路。
影片里的宫二,有情有义,但清高孤傲。她所有行动的着眼点,主要都是在维护她的家族。尤其是为了给父亲报仇,她选择按照老规矩,一辈子不嫁人、不收徒,对传家的绝学八卦掌六十四手,她宁可砸在手里,也不让它的声名染上一点瑕疵。

而叶问不一样,他是一个胸襟博大,能屈能伸的人。叶问的扮演者梁朝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他看过叶问的很多资料。叶问早年是个富家公子,中年时生活巨变,家破人亡,人生从高峰跌到谷底。一般人经历这样巨大的变化,多少会受到打击。但是梁朝伟看叶问晚年的照片,依旧是神情自若,自信又安详。他特别敬佩,也特别想揣摩这个人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如果真淡定,心胸必然宽广。所以叶问到香港去闯天下,把咏春拳传承下去,并且培养出李小龙这样让世界认可的偶像。
而影片里不屈就、不能打破门户之见,更不能把自己放低的宫二先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难以见到众生。
但这样的宫二,或许也很向往叶问的境界,所以才在最后说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一番话。

在佛系思想中,“见自己”,其实是在悟能,即离开所,找到能。
如果要理解“能”和“所”,可以借助两个情景:1)远方有一个声音传来,被很多人听到了。此时,能听的人和所听到的话,是一组能所关系;2)演员在演一出戏,此时演员是能演者,所演的是戏,这也是一组能所关系。
综上,“能”和“所”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件事情(所),和做这件事的人(能);或是一个现象(所),和正在感知它的主体(能)。
所以,宫二所说的“见自己”,其实很多人都未必做到。因为我们虽然会用理智去思考问题,但是对于这个能思考的功能,却往往视而不见。也就是说,我们都在向外看、向外追求,我们最不懂得的反而是自己。
而放在《一代宗师》中武学的语境里,它指的是:学武的人,其实不是学怎么去伤人、去打败外在的敌人,而是学着向内观,学着去了解自己。

只有了解了自己,把能和所构成的这一组界面打破,才能真正看到天地。此时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和天地是一体的,没有“你我他”的分别。到了这一步,才叫放下,才叫无我,才能真正“见众生”。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步,他会领悟,原来他之前所见的众生是假的,因为他是在用自己的爱憎来衡量众生。现在,自我的概念打破了,他再救众生的时候,其实是救自己,就像自己的左手去帮助右手一样,根本不需要右手去感谢,这就是佛系所谓的同体大悲。

当然,关于佛系的电影作品远不止此。事实上,在流派纷呈、代际更迭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佛系文化仿佛是一个凝固的因子,已经渗入到中国电影的肌理之中。而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受到佛学思想影响的导演也多不胜数。
正如“戏梦人生”之言,通过电影讲佛系,另有一番“知幻”而“识幻”的感悟。
本文对影片内容中体现的佛系思想的解读,主要来自于豆瓣时间专栏《如来的掌心——理解佛学的16把钥匙》。
除了电影以外,在这个专栏里,还有其他文艺作品和生活中的佛学小知识,例如:
为什么说佛系青年更适合当侦探?
二战之后,东方佛学如何影响了欧美国家的青春文化浪潮?
为什么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佛教的无上密法?
为什么《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失败是注定?
……
专栏主讲人卢治老师,曾供职于永惺佛教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也是知名影评人,曾与他人合著影评集《读电影》。

通过她妙趣横生的讲解和点评,我们可以完成一次对佛学的祛魅;收获一种看世界的别样眼光。
专栏包含:
● 10个佛学基础概念
深入浅出认识佛学
● 用佛学的角度解答生活现象
丧、人设文化、写作业……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佛系来源
● 一个有温度的佛学视角
怎样面对生活困境,怎样欣赏艺术作品,以及怎样理智地娱乐……佛学都有不同的答案
● 一份佛学入门推荐书单
从大师解读到文学艺术,领略佛学经典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如来的掌心——理解佛学的16把钥匙》
打开一扇佛学之门
其他参考资料: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高飞:《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网文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修道》
孟晓涵:《多元视域下金基德电影中佛学情节研究》
李红伟:《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佛教意识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