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26 冰拿铁和苦瓜
我好像已经喝了三天拿铁了。
第一次喝是因为前一天晚上3点睡觉,后一天上午10点要跟同学在图书馆讨论。刚好图书馆有一个小咖啡馆,然后就,挑了里面最便宜的一个——就是拿铁;然后要他们加了冰——毕竟是夏天。
这个味道有点意思:
冰镇的液体流通过吸管,舒展摊平在舌心,然后流到舌根,最后滑过喉头。
舌两侧先感受到牛奶的圆润与柔软;牛奶的味道虽然很浓郁,但是相比咖啡那种很鲜明的苦味,又显得很平淡,有点像是画面的底色,又像是一层化得很快的糖纸(?)包裹着咖啡,可能糖纸更准确一点吧;“糖纸”很快就化了,舌根随后感受到咖啡标志性的苦味,并伴随着一点细小的的咖啡颗粒摩擦着舌头表面;最后咖啡和牛奶混合在一起,大概由于冰镇的原因,大家都很“安分”,没有掩盖掉对方的味道,各自的味道又很集中,让人迫不及待想慢慢品尝下一口。
我是没有喝过不加冰的拿铁的,但我喝过温热的咖啡,我猜测,在热的拿铁里,牛奶与咖啡的分子会四处蹦跶,开起欢乐的聚会来,味道可能也会融合得更充分,那可能又是另一种风味了。
我喝咖啡是不加糖的,一个原因是少摄入一点热量,另一个原因是,我更想尝到这个东西未经过加工的,最原本的味道。
还有就是,我其实是“喜欢”有点苦味的东西的。说到苦味的东西,除了咖啡,另一个马上能想到的大概是苦瓜了。
我小时候是不喜欢吃苦瓜的,后来高中看了一篇讲苦瓜的散文,里面提到:
清代屈大均撰写的《广东新语》中有:“其味甚苦,然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用苦瓜炒菜,不会把苦味传给其它菜。而且苦瓜还有“君子之功”,因为“其性属火,以寒为体,以热为用,其皮其子皆益人。”
大概从这之后我就对苦瓜心生敬意,虽然现在可能也没有能从身心里体会到它的美味,但是有的时候看到食堂窗口里有,也不会那么抗拒它,偶尔会要阿姨打上一份,然后仔细咀嚼,让自己记住这个味道。
小时候不喜欢吃苦瓜,因为它苦,而表弟很喜欢吃小姨做的苦瓜,因为不苦。
倒不是说小姨这样做的苦瓜不好,当妈的人总要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法子让小孩吃一些对健康有益但又不那么迎合小孩子口味的东西,也是很有心了。
我以后的话,大概还是会先给小孩讲讲苦瓜的故事,再和他一起品尝清炒的苦瓜吧。
© 本文版权归 CHILDISHCHANG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