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澍文献辑刊


书号: 978-7-5402-5324-0
主编:翟奎凤 编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册数:30册 开本:16开
翟奎凤,男,1980年4月生,安徽亳州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17)、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2017),兼任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周易研究会理事。研究主题为“中国哲学经典、范畴及其现代价值”,其中尤以《周易》经典与儒家哲学研究为特色特长,创新性研究计划:探索建构“中国的人文神学”、“大同儒学”思想体系。发表各类文章70余篇,其中CSSCI核心30余篇。各类著述10余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参与中宣部马工程重大项目1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7)。
出版说明
甘肃的河西走廊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人文积淀丰厚的地方,所谓『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正是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自汉武帝设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据两关(阳关、玉门关),经营河西开始,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前期,这里就产生了许多学术文化与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后来随着民族矛盾与社会动荡的加剧,河西地区曾长久地陷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迟滞。降至清代中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包括河西在内的甘肃地方文化重又生机盎然,显著发展。武威古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以天时地利之条件,嘉庆、道光间武威遂产生了有清一代甘肃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张澍,他的出现可以说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积淀与干嘉朴学学术相融汇的结晶。
张澍(一七八一~一八四七),字百瀹(一作伯瀹),一字寿谷、时霖,号介侯,又号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十九,成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充实録馆纂修。历官贵州、四川、江西知县、通判等职,刚介亢直,以『古循良』自矢。引疾期间,复曾主讲陜西汉南书院、甘肃兰山书院,又漫游大江南北,徧交当代学人,晚岁寓居西安。张氏以学人宦游江南,屈沈县宰,从政治学,兼营不废,友人潘挹奎曾谓:『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潘石生考功传》),因此其主要精力与毕生成就乃在学术。在经学、史学、辑佚学、姓氏学、方志学、金石学、西夏学、敦煌学及文学等领域,张澍皆有精深的造诣,取得了极大成就。冯国瑞《张介侯先生年谱序》因之称美张氏:『以彼其才,生及盛世,获徧交当代学者,腾达京华,漫游江湖,朴学华辞,兼长并茂,巍然在干嘉大师之列,而清代关陇学者,介侯允为大宗矣。』
张澍是清代西北史地之学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西北史地研究。他将朴学考证与辑佚、姓氏、方志、金石等相结合,为西北历史地理、西夏敦煌的研究奠定了基石。关陇地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但宋元以后逐渐衰落,文献也大多散佚不存,张澍以极大的热情搜寻辑佚了一系列古代已佚的重要典籍,编成《二酉堂丛书》以表彰先贤,激励后学。在游宦贵州、四川时,张澍也勤于搜览地方文献,考证沿革,先后编成《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等。而最能代表张澍学术成就的则是他关于姓氏之学的《姓氏五书》,号为绝学。河西与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张澍倾毕生精力研究姓氏之学,不仅在学术上卓然名家,更带有一种以对中华文化寻根穷源之研究号召天下的精神气魄。张澍复以其『博闻丽藻,才气无双』(钱仪吉《养素堂文集序》)在诗古文辞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体现了清代学人与文人、诗人的统一,且因他所交皆当世胜流,《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中便还保存了大量清中叶学术与文化史上的珍贵资料。
张澍的著作极多,可惜生前刊行的仅有数种,大量的未刊稿本流散各地,庋藏于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近年来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古老的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又再度焕发出历史的光芒,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张澍以研究关陇、河西地域文化著称于世,他的著作对于促进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多方搜辑了张澍已刻与未刊著作文献十数种并附録年谱一种,汇为一编,影印出版,提供给关心河西与丝路地域文化以及清代学术史的读者们作为参考。囿于学识,编辑工作中或有不妥之处,希望读者随时赐正。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编者识
总目録
第一册
二酉堂丛书(一) 张澍 辑 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武威张氏二酉堂刊本 一
第二册
二酉堂丛书(二) 张澍 辑 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武威张氏二酉堂刊本 一
第三册
蜀典(一) 张澍 辑 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安怀堂刻本 一
第四册
蜀典(二) 张澍 辑 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安怀堂刻本 一
续黔书 八卷 张澍 纂 清光绪刊《粤雅堂丛书》本 一九七
第五册
姓氏辩误 三十卷 张澍 纂 清道光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六册
姓氏寻源(一) 张澍 纂 清道光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七册
姓氏寻源(二) 张澍 纂 清道光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八册
养素堂文集(一) 张澍 撰 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九册
养素堂文集(二) 张澍 撰 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十册
养素堂文集(三) 张澍 撰 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十一册
养素堂诗集(一) 张澍 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十二册
养素堂诗集(二) 张澍 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枣华书屋刻本 一
第十三册
大足县志 八卷 张澍 纂 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续修本 一
第十四册
诗小序翼(一) 张澍 撰 一
第十五册
诗小序翼(二) 张澍 撰 一
第十六册
养素堂文集 养素堂文续集(一) 张澍 撰 一
第十七册
养素堂文集 养素堂文续集(二) 张澍 撰 一
第十八册
养素堂文集 养素堂文续集(三) 张澍 撰 一
第十九册
养素堂文集 养素堂文续集(四)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册
养素堂文集 养素堂文续集(五)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一册
养素堂文集 养素堂文续集(六)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二册
养素堂文集 养素堂文续集(七)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三册
养素堂诗集(一)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四册
养素堂诗集(二)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五册
养素堂诗集(三)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六册
养素堂诗集(四)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七册
养素堂诗集(五) 张澍 撰 一
第二十八册
秦音 一卷 张澍 撰 一
七藂 张澍 撰 五九
十三州志 张澍 辑 一三一
第二十九册
世本 张澍 辑 一
第三十册
三辅决录 张澍 纂 一
风俗通姓氏篇 张澍 辑 一二一
张澍手批潘挹奎文稿 不分卷 潘挹奎 撰 清稿本 三三二
张介侯先生年谱 冯国瑞 辑 一九三五年铅印本 五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