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结构——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结构、素质结构、性别结构和空间分布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人口再生产已由“两高一低”根本转变为了“三低”。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值成年型而性别结构异常。2008年较1953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88.2%,劳动人口下降(15~64)22.7%,少儿人口(0~14)下降47.6%。人口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大幅改善,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高能人力资源比重增幅较大。人口规模的区域结构的梯度化分布日益强化。以“黑龙江漠河——甘肃兰州——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人口呈现东多西少。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嬗变。人口城市化和密集化趋势明显且多中心。
中国人口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育率过低,出生性别比攀升,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素质还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人口性质的城乡二元化差异严重剥夺农村发展的资源和机会,尤其表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流动人口的数值激增,在生硬的户籍制度下,入城打工者与城市居民的矛盾日渐突出。大量的留守儿童与老人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就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呈现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了计划生育。早先,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人口增长与物质生产的矛盾开始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不利,实施国人口实现人口增长压缩转变。而一般人口的增长方式变化是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西方发达国家从“两高一低”到“三低”用了150~300年时间,中国仅仅用了不到30年得时间。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供养子女的经济负担。使得一些发达城市的年轻夫妇选择做丁克家庭。即生育观念的改变。从国家强制节育型到自愿节育型出现的生育观初现。
再者,在市场化加速推进中,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机制从原来的国家安排到现在的市场自由流动。随着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和区域的广泛都是前所未有。长期推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身份结构,成为人口城市化、集聚化流动的最大障碍。
总体看来,目前中国人口总量控制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人口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结构不合理,结构问题大于增长问题,人口政策调整已经到了人口结构调整与人口数量增长控制并重的关键时刻。
一 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推行弹性生育制度。一方面,统筹考虑人口与经济、政治、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实际人口情况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比如对于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另一方面要人口内部结构调整作为当前的重点来抓。在倡导公平的基础上保护弱势人口的基本权利。建立健全独生子女和困难家庭帮扶制度,完善失业保障制度。
二 发展社会事业,以公平机制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确保教育公平,加强教育创新,不断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投放比重,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提高人力资本收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到高中阶段。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丰富人口的文化资源和流迁机会。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服务性改革,医疗保障、生育保障等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尤其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提高农民生活、医疗水平。盘活全民健身公共资源,促进体育事业建设,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解决人们的心理和道德问题。
三 平抑老龄化负面效应,确保社会“老而不衰”。开掘老年资源,通过合理调整社会政策确保老年人活力。实施弹性退休制度,缓解养老金体系的压力。建立符合国情的养老方式即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家庭养老三结合,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实行独生子女养老法规化,从法律上予以保障。
四 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出生性别比攀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节育政策下生育率过低,因而解决性别比失调问题,最重要的是确保一定的生育率。所以建立弹性的生育机制很重要。其次倡导那女平等。从物质保障和观念上树立男女平等的观点。探讨“跨国婚姻”的可行性。
五 盘活公共资源和机会,努力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改革户籍制度、高考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农民工就业落户制度及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培训机构建设,加强外国人才的引进制度,确保劳务流动合理化。
六 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化发展,须正视人口增减。各个地区的城市设计与规划应当立足长远,考虑人口的流动趋势。建立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如教育资源学校的配置。城市的发展要按阶段一步步实行,做到一切依托实际,务实做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