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开国皇帝录——王莽新朝
汉自昭宣以下,朝廷大权渐渐流入外戚手中。成帝耽于酒色,朝政由皇太后王政君一手把持。借外戚之势,王氏一门权倾朝野,其子弟多都骄奢淫逸之辈。在这些王氏贵族中,却出了一个叫王莽的另类。
王莽幼年丧父家贫,却勤身博学,喜与饱学之士交友。王莽为人俭朴严谨,又极为孝顺,因此名声很好。进入官场后,爵位益盛,节操愈谦。王莽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还出钱献田,救济灾贫。王莽孝贤之名在外,深得人望。成帝时,被擢升为大司马辅政,秉持朝政。
成帝既死,由于没有子嗣,则由元帝庶孙即位,是为哀帝。自此,朝政逐渐被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其母丁皇后一派掌控,王氏一门纷纷失势。王莽深谙宫廷内的波云诡谲,在王氏不得志的哀帝朝,见势不利,主动上书求告退,暂时离开政治舞台。
哀帝死后,王政君重握朝柄。王莽在群臣举荐下,又被重新任命为大司马。大权在握后,王莽开始排除异己,培植党羽。是谓“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整个朝廷上下尽被王莽所控制。为巩固权位,王莽又将长女嫁予平帝为皇后。照古礼,后父应得百里封地。有人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赐给王莽,但王莽辞谢不受。之后,辞田之事又被大肆宣扬,在民间反响颇深。据说,此事竟然感动了蜀郡男子撤销了争田的诉讼。
王莽辅政的五年间,凤凰来仪,甘露天降,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祥瑞百出,不一而足。公卿大夫等百人请求赏赐王莽九锡,这是中国皇帝赐给王侯将相的最高礼遇。此时的王莽已经是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位三公之上,领四傅之事。再添九锡加身,诚如“九命上公之尊,九锡登等之宠”是也。
平帝病故,王莽立宣帝玄孙为皇太子,群臣以周公居摄之法,荐由王莽居摄践祚,代行皇帝职权,称“假皇帝”。
当年,周公代行王事,爆发了管蔡之乱;如今,王莽做了假皇帝,也爆发了刘崇翟义反叛。王莽常以周公自比,不过周公摄政,六年还政于王;王莽却不同,平息叛乱后,遂有了称帝之心。不久就出现了铜匮金策,上面明确写着汉高祖禅让于王莽。即是顺应民意,更是天命攸归,王莽便昭告天下,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如此,王莽巧妙地借用符瑞和谶纬之法,以非武力的形式完成了王朝的交替,并开始着手进行他的社会改革。
在政治上,王莽谋求复兴理想中的文王、武王时期的制度。根据《周礼》、《礼记》等,王莽制定了五等爵制与四级封地制。又效法西周的二都制,以长安为西都,以洛阳为东都。将全国重新划分,改十三州为九州。并更换名称,改“大司农”为“羲和”,改“长安”为“常安”,改“未央宫”为“寿成宫”等。王莽熟稔儒家经典,所有的更易都是有据可考的。
自秦以后,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同时产生了许多没有土地的流民,不得已沦为奴婢,买卖如同牛马。王莽认识到这两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此发布了“田宅奴婢议限列”的诏令。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不得买卖;奴婢改称为“私属”,也不得买卖。又仿井田制,规定一家男子八人可得田一井,即八百亩;不足八人的,则将余田分给宗族乡邻中无田者。
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企图通过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和提高奴婢的地位,以抑制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并解决奴婢不断增加的问题。然而,由于遭到地主阶层的猛烈反对,诏令发布三年后,“王田私属”宣布取消。既然土地改革失败,那么奴婢政策更是无法实现。
“五均六筦 ”是王莽改制中另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所谓“五均”,是一种政府调控物价的方法:即当商品供大于求时,由政府按成本价收购,既能不使出售者亏本,又能防止大地主囤积居奇;当商品供不应求时,政府也能提供相应的商品,来平抑物价。此外,王莽还提出了中国最早的政府贷款,为贫农无钱祭祀发丧或者生产劳作提供费用。“六筦”是指朝廷经营管理的六种经济事业 :盐铁酒国家专卖,铜冶钱布由官家铸造,名山大泽由官家管理,以及五均赊贷。
王莽改制皆从儒家经典的政治理想出发,效法周礼进行改革。他的初衷本是为了打击豪民富贾的投机敛财行为,以保证普通民众的生活安定。但所有的经济改革最终都失败了,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不通政情,不顾时势,迂阔拘古,操之过急乃是王莽本人的致命伤。中央集权衰落,私有经济根深柢固,官商勾结严重等等现实问题,则导致实际施行的效果恰恰是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加深了对黎民百姓的剥削。
王莽还实施了极为繁琐庞杂的币制改革。在居摄时期,王莽就发行过战国时期流行的“刀币”。新朝建立后,又颁布了名曰“宝货”的六种货币,分别是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每种货币又各有形状各异,价值不等的品类。发行如此五花八门,繁复混乱的一套货币,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王莽对货币改制似乎达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痴迷程度,在代汉建新前后的七年中,进行了四次货币改制,真是旋立旋废,朝令暮改。
在处理外族关系的时候,王莽又显得过分自信与傲慢。在儒家华夷秩序的影响下,王莽降四方蛮夷王之位,以为侯。这种屈辱的外交政策必然会招致各民族的不满与仇恨。已平静多年的北方边陲,烽火又起,匈奴时常入塞侵扰,搅得边境民众不得安宁;西域诸国纷纷背离,重新臣服于匈奴;西南夷各族人民起兵反抗。
为了征伐匈奴和西南夷,王莽大捉壮丁,以充边防;赋税徭役,以给军粮。许多人为躲避征发,纷纷逃离故土,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土地荒芜,饥馑荐臻。从而各地形成了流亡而来的盗寇集团,纷纷起而反抗王莽的新朝统治。其中南方的赤眉军和北方的绿林军,就是这一波农民大反叛的两支主力军。
外族的反叛与内部的动乱遥相呼应,王莽政权的殄灭只在旦夕之间,此时再虔诚的“哭天大典”也是无济于事。王莽最终被攻入长安城的起义军所杀,头颅被砍下悬挂在宛市,舌头被人切而分食。
如果放眼前朝后代,“新朝”与“秦朝”存在一些诡异而又有趣的异同。一个是以覆灭周朝的“秦”,一个是以复古周制的“新”,身后却都跟着一个姓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