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黛丽·赫本的二三事
两三年前,我喜爱赫本,爱的是她的美丽脸庞,她的举世公认的优雅。我想,没有人能抵挡赫本的魅力吧。 可是,这个瘦骨嶙峋的小女生接受采访时却说:“我从不觉得自己美丽。我希望自己的胸部不要那么扁平,我希望自己不要有难么线条分明的肩膀,那么大的脚,那么大的鼻子。”从我苛刻的观点来看,她的美貌和身形已经是接近于完美了,连赫本都有令自己“不好意思的缺点”吗?赫本的扬名于二战结束,那时世界基本安宁,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吃饱喝足,想必是以丰满为美,比如说性感尤物玛丽莲·梦露。她在拍摄某电影的时候,制片人也曾让她多吃些意大利面来增加重量,可惜,意大利面吃了不少,她的体重却还是那么多。而现在,生活富裕久,纤瘦的样子好像更惹人羡慕,惹人怜爱。如果从瘦不下去的角度,换位思考,好像也不难理解赫本了呢。 只能说,即使是赫本,也有自己感到羞愧不自信的缺点,我们,是不是不该对自己太过苛刻呢?正如赫本所说,“当你看到世上的一切,就会觉得外表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实际上我很感谢上帝赐予我的一切,而还有许多事——这么多事,事我该做的” 赫本与纪梵希的故事羡煞我也。赫本成就了纪梵希,纪梵希也成就了赫本。上帝赋予赫本的美丽已经是光芒万丈了,但是有了纪梵希的设计,赫本更加的美丽优雅。赫本早就很仰慕纪梵希的才华,在赫本已经是个大明星的时候,她亲自给纪梵希打电话,即使再而三的受到纪梵希的冷遇,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雅,耐心与温柔。 最终,伯乐与骏马成功相识。赫本很珍惜纪梵希给她设计的衣服,不仅认真的和他讨论相应的妆容,鞋子,而且每次拍戏前都会亲自熨衣服,百分百的相信、维护纪梵希。 总觉得他们的故事像极了刘备三顾茅庐,只不过赫本的故事更令我着迷。 赫本十多岁的时候,二战爆发了。她差一点没有能熬过饥饿。正因为这段特殊的遭遇,让她对于生在动乱饥荒的国家的灾民有着更加切身的理解和同情,让她视甜如命。她酷爱吃蛋糕和巧克力,在某段时期,她每天下午都会吃一块巧克力。并且,她吸烟,烟瘾很大。 看到赫本老年后的照片——依然是那么的美丽优雅——我的眼泪润湿了眼眶,“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赫本是这样说的。 赫本的优雅,来自于哪里?首先,肯定是基因的功劳,她是贵族的后裔,母亲是荷兰女爵,她从小就住在庄园,当地有辽阔的公园,美丽的喷泉和瀑布,蜿蜒的林间小径,还有戏剧和舞蹈的场地。其次,赫本喜爱芭蕾,常年的跳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赫本的优雅。还有一点,优雅,不只是体态,外貌,还有待人接物。赫本母亲在赫本待人接物的培养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母亲常常对她说“多想想别人”,虽然母亲的严厉让赫本一直与母亲不和,但是不能否定的是她的温柔体贴,有母亲的功劳。 赫本小时候会说荷语,法语,英语,但是“在我疲惫的时候,没有可以让自己轻松运用的语言,因为我从来没有只听一种语言的习惯。正因为我没有母语,所有人都批评我语调奇怪”可是因祸得福,童年时运用多种语言,形成奥黛丽独特的语音——优雅清脆的声调,如音乐般起伏的语音,以及拉长的元音,这些都是奥黛丽成年后说英语的特色。她的语音十分特别,难以形成任何方言,绝不会被误认。 这算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吧,连缺点有一天会化为优点,只要你获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 赫本是我的偶像与力量的来源,曾经我买了她的海报细心贴在墙上显眼处,买了她的传记,一次又一次为她美丽的照片所倾倒。我与她的故事,是我一个人的钦慕。 原以为我与赫本的故事在此可以画一个句号了,但是,我还有些想说的。不管是《蒂凡尼的早餐》,还是《甜姐儿》,都有一些我难以容忍的旧时期的电影手法。比如说主人公兴致一起便会“载歌载舞”,每当这时电影便会漫长而无聊,让人忍不住快进。全在赫本的美颜,我才能坚持看下去。 欣赏赫本,却不能十分喜欢起她的电影作品。 算了,割舍不了就快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