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日记】20190728 原来我们都是“囤积癖”
以前,我总认为只有妈妈辈们才有囤积癖,而且经常抱怨他们不扔东西,家里都塞满了东西。自从开始家里的整理后,才惊觉,原来我们并不比妈妈们做的好多少。至少,她们囤的东西比我们摆放的要整齐。
【场景一】妈妈在超市抢购特价鸡蛋;我们在淘宝上凑单免运费。
以前总是嫌妈妈买东西一下子买太多。米一下子买了两大袋,酱油买了三瓶,白糖买了五包。每次家里的冰箱好不容易稍微有点空隙,妈妈总会立马去超市采购一番,冰箱里瞬间就爆仓了。每次都因为这个原因跟妈妈争论不休。妈妈的理由都是,超市打折啊,便宜,反正也要用(也要吃)。
后来发现,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的时候,和妈妈们进超市是完全一样的。在淘宝上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正要付款,发现商家满xx免运费或者满xx减xx的优惠,又回店铺去挑选了其他的商品凑单。于是,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
在物品的整理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如果需要控制家里物品的数量,就需要控制自己与生俱来松鼠一样囤积物品的天性。只买当下自己需要的。如果是将来需要的,那就留给将来再买。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未雨绸缪的囤积物品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活质量。而在当今这个物质泛滥的时代,稀缺的是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注意力。要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自己需要的,不要被一些诱惑分走了注意力。
【场景二】妈妈买了新的锅,总舍不得扔掉旧的锅;我买了新的化妆品,却还留着旧的化妆品。
家里厨房摆了十几口锅,但是平时做饭用到的也就两三口锅。其他的锅已经在柜子角落里度过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光阴。每次想把这些不用的锅扔掉的时候,妈妈总是说,这个锅还没有坏,还可以用的。那口锅我在做xx的时候是需要用的(虽然一年也做不了一次)。偶尔偷偷扔掉一些实在不好用的锅,妈妈总是抱怨,你们一年扔掉的锅都赶上我一辈子用坏的锅了。
我以为只有妈妈才会这样,买了新的东西,旧的东西缺仍然留在家中。所以家里越来越拥挤,不用的物品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空间。
后来,我发现我在化妆品上的行为跟妈妈如出一辙。这个粉底颜色不好,于是又买了新的。刚买了面膜,又被同事安利了新的牌子。还有这些新出的款式,都想买来试一试。家里都是用了一半就扔在那里的。有些甚至还没有开封就已经过了保质期。
对于这些我们常用的物品来说,要知道总量控制。先要梳理出自己到底需要多少的数量才是合适的。这个数量只能自己来找到答案。比如衣服,有人说同样类型的只需要3件,有的说需要5件。但是每个人的生活场景都不同,只有适合自己的数量,才是最合适的。找到了这个数量后,就需要精简物品,只保留需要的。如果将来再添加新的,那就需要进行末位淘汰,保证“一进一出”,这样才能保证总量控制。
【场景三】妈妈买了新衣服不舍得穿,还穿着之前的旧衣服;我们买了个名牌包包,却也不舍得天天背着它去挤地铁。
每次给妈妈买新衣服,妈妈都不舍得穿,直接就收进衣柜里了,平时还是穿着她的那几件旧衣服。问她的时候她总是说,平时买菜做饭也不能穿这些衣服,还是旧衣服不怕糟蹋。我们总说她,新衣服现在不穿,过几年后你就穿不出去了。
但是等到了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的。买了一个名牌包包,大部分的时候都放在衣柜里不见阳光,不舍得去挤地铁。
按照断舍离的说法,是觉得现在的自己还配不上这个物品,所以宁愿用着一次性的、廉价的物品。要转变这种以物品为中心的观念,要以我为中心。买了东西,就要好好的用起来,这样才是对物品的珍惜。
【场景四】我们嫌弃妈妈还保留着那个旧收音机,自己却仍然留着上学的手工作品。
我们总是说,妈妈为什么老是留着一些旧的不能用的东西在家中,为什么不把这些看着是破烂的东西都扔了。但是可能我们的抽屉里,还保留着上学时的手工作品。
一些在其他人眼中的破烂,可能对本人隐含着不一样的意义。物品上寄托着对于某个时光、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的回忆、体验和情感。只有当事人能够处理它。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替别人做决定。
断舍离是一件需要掌握边界的事情。千万不要替人做决定,替人断舍离。在我们抱怨他人的时候,也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已经都做到这些要求了呢?如果真的是囤积太多影响正常生活,也需要从我们自身出发,去影响他人。
而且,断舍离需要的不仅仅是物品的丢弃,而且理念的改变。不然,那些被丢掉的东西,总会被我们再一次买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