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的那些太子们
众所周知哪吒杀了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也由此说明神话里龙王是有子嗣的,那龙王有几个太子呢?大太子、二太子是不是叫敖甲、敖乙呢?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道教中东海龙王名为敖广,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闰,北海龙王名为敖吉,也称四海龙王。在中国以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故此东海龙王排第一便是理所应当,东海龙王为四海龙王之首,亦为所有水族龙王之首。
无论从神话故事、伦理学还是生物遗传学角度来说,龙这种不存在的生物之王也肯定需要繁衍,关于四海龙王的子嗣问题也只能从神话故事里一窥究竟。
神话故事里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打死)、五太子敖孪、小女儿善财龙女(侍奉观音)。虽然其他太子都没有出现过,但明代戏本《争玉板八仙过沧海》:“小圣乃东海龙敖广龙王之子。名曰摩揭。兄弟是龙毒。”由此可见敖丙还有两位兄弟“摩揭”与“龙毒”。
西海龙王敖闰的子女:【西游记】一书提到:大太子敖摩昂(黑水河收服了小鼍龙)、二太子敖荣、三太子敖烈(唐僧的白龙马)、四太子敖望、西海龙女(鼍龙一回中有龙女来捧茶)
南海龙王和北海龙王的子嗣都未在神话故事里出现过。
关于“龙子”另有一个系列是明代比较盛行“龙生九子”的说法。我们耳熟能详的龙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饕餮、金猊、椒图等等。在此基础上的不同排列组合和增添,逐渐衍生了明代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多个“龙生九子”的版本。
有学者考证有关“龙生九子”的名字、形状、特性等记载,全都出自“娄东三凤”之一的明朝才子陆容的《菽园杂记》,不过书里说的都是“古诸器物异名”,一共有十四种,后来各种版本的“九子”说法都在其中。
明人对于“龙子”形态各异的说法,显然又有着某种“遗传学”的依据,龙是否能和百兽交合,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可以考证一下《菽园杂记》中记载的那些“异名”的来历,或许可以找到某些端倪。
首先的问题,龙到底长的什么样?
据宋人罗愿的《尔雅翼》记载:“龙者,鳞虫之长……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
这是古人公认的对于“龙”外形的确切描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鳞似鱼”改成“鳞似鲤”。也就是说,李时珍先生是认可这个说法的。如果继续扒下去,世间又把龙分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无论如何龙身上至少有九种动物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否可以遗传给龙后代?龙的直系子女到底长什么样,古人的文献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在那些神话故事中,嫡生的龙子龙女,都和乃父的样貌没有两样。而“龙生九子”的名目中,大家普遍公认排在第一的囚牛(刻在乐器上的那位),古人描述的形状是“有鳞角的黄色小龙”,自然就是龙和“原配夫人”生的血统高贵的小金龙。而其他只有龙的部分特征的“龙子”们,可能是世人脑洞大开的产物,并给龙编排出种种“后宫团”,力图符合遗传学的某种规则。就全全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吧。
转自微博文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