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小食谈之烧麦
烧麦烧麦南北皆有,在南方吃到的多为糯米或蔬菜馅,北方以肉馅居多。 第一次吃到烧麦,是在兰州的一个小馆。对于吃惯了包子水饺的山东人,这屉烧麦还真挺新鲜,象包子吧,不是发面的,要说是死面儿的蒸饺,又是包子形状,而且还开着口,是手艺不行没包好啊还是怎么着?顶端露着酱红色的糯米馅儿,敢情这是大饼卷着馒头就着米饭吃? 夹起一个咬一口,嗯~皮儿有韧劲,馅儿软糯,虽然肉不多,肉香却很浓,放了不少猪油,杂以香菇肉馅,酱香浓郁,啊,再蘸点醋蒜,嘿,还真行。 肉馅烧麦以羊肉为尊,讲究鲜羊肉现切,切丁,不能是饺的肉馅儿,而且是现吃现包。在外游历,也吃不少家儿羊肉烧麦了,印象较深的是在北京东四路口附近一家,号称是内蒙师傅内蒙原料。做得地道。一两八个,一般饭量点半两就行——他说的一两是烧麦皮用的面粉重量,不是成品的份量——这点跟山东很多地方相似。 用特制的烧麦专用长条印花瓷盘端将上来,四个硕大的烧麦,状如石榴,收口花朵很小,皮子玲珑剔透,薄如蝉翼,鼓着肚子,馅料很足,透着实诚。用筷子轻轻夹起,垂如布囊,还是灌汤的,轻咬一口——怕烫,呀~清香爽口,香味浓郁却不油腻,一点没羊肉的膻味儿,肉坚实弹牙,低调的大葱陪衬着羊肉的清香,丰满的汤汁烘托了羊肉的质感,自精致的小瓷壶里倒点醋,小瓷罐里点辣油,辣油香而不燥、老醋淡爽醇和,再来口奶白色的羊杂汤,满意。处处都感受到店家满满的诚意。 烧麦擀皮用的不是一般的擀面杖,据说叫走锤,是一种中间粗、两头有把的类似棒槌的东西,舌尖中国上好像演过,擀的时候双手用力不均,面皮自动旋转,这要求很高了,高手擀饺子皮也能自动旋转,简直是一种艺术了。 其实说烧麦起源于内蒙还是有道理的,符合粗犷奔放的性格。要想吃馅,烧麦最简单,不用剁馅儿,豪放的肉丁,用烫面,皮儿薄,就为的吃肉。不用象包子似的多少个褶儿,擀好皮子就带着波浪形的边儿,放入馅料,用手一抓就成,因为不用封口嘛,高手是3秒一个,想吃就吃,快得很。 如果说发面儿的包子是丰满圆润的唐时美女,那烧麦就是风尘三侠之虬髯客了。 近有流行菊花烧麦的,烧麦收口处花朵蓬松盘卷,状如菊花,恐怕只有那些文人雅士才会喜欢吧。对我等狼犺吃货来讲,且不说其名称不雅,我们就是奔着肉去的,谁会吃什么多余的皮子呢,我来个炒面片儿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