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小食谈之豆腐脑
豆腐脑豆浆,无论南北东西,都是比较常见的早点,曾见有某小店大招牌竖着写豆腐脑、豆浆二字,脑与浆平齐,行人横向念,早点脑…浆,令人骇然。 豆腐脑虽然南北皆有,但还有细微差异。记得有次游历上海,早起于一小早点铺用餐,点的是豆腐脑,店主听我们说的普通话,也卷起舌头说上海普通话,豆五花加盐加糖伐,沃特?加糖?南北差异,前有豆腐甜咸之争,后有粽子扳回一局。 粗略划分,豆腐脑可分为干拌和打卤两种。 一般吃到的干拌豆腐脑,调料味数较少,有辣油、榨菜碎、香菜、葱花之类,若有虾皮就很不错了。而四川豆腐脑就比较有物色了,豆腐细嫩,调料丰富,用豆油或菜油炸出的辣椒油、花生碎(有的是炸的黄豆粒)、香油、酱油、麻椒面儿、香葱、姜蒜末儿、盐、糖、香菜等,个别地方还有牛骨熬汤调味。脆脆的花生,绝对是个合格的队友,喻发衬托出豆腐脑的滑嫩鲜香,嫩得好像不是吃下去,是自己滑进喉咙的。而且调料虽多,却夺不去豆腐本身的清香,麻、辣、香、鲜、甜。豆腐脑点嫩一点就是豆花,早在 1985 年,北京就有一家四川豆花饭庄,是当时北京唯一以“豆花”命名并主打豆花系列菜的饭馆。 打卤的,一般吃到的都是水加酱油勾芡,稠稠糊糊,颜色可疑,口感暧昧,味道只有咸味。在山东吃到的老豆腐——相当于豆腐脑吧,相当惊艳,卤汁色如琥珀而清彻,中无一物,看似清淡,实则微稠香醇,无肉却有荤香,因为它是用骨汤或鸡汤再加十几味香料熬制而成,除棉油、香菜外,不加任何其他配料,靠的就是卤子给的自信。老豆腐色白如玉,嫩而有韧性,讲究一半在勺里,一半在勺外而不断。再加个卤蛋,那就是高配了。 吃到的比较用心的豆腐脑,是昔年旅居北京时,在六铺炕附近的一家清真馆子,他家的早点有豆腐脑。其豆腐脑本身较其他家较粗,质感较强,关键是他家的卤子,正宗打卤面的卤子,卤色深黄发亮,明油亮芡儿,是勾了芡的混卤。羊肉片、泡发的木耳、黄花和香菇、口蘑、姜蒜、大料、旋的鸡蛋、炸花椒油,真材实料,一样儿不缺,哪回去都那些种类,多年不变。 打卤子的手艺,要看勾芡,他家的芡勾得恰到好处,卤汁浓厚。概因勾芡过稠则不好搅拌,口感发粘;过稀遇见豆腐则澥了,稀汤寡水,变成陕西臊子面的汤啦,讲究的是卤能挂在划开的每块儿豆腐上,吃完所有豆腐卤子不澥。而且咸淡适口,配上豆腐刚刚好,再来个新出炉的芝麻烧饼,咔嚓一口,美~吃完望着桌上掉落的芝麻粒儿感慨,人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