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新闻忘了打码,小黑屋里的模糊变高光,压抑后的狂欢
四川电视台的纪实新闻播放记者暗访按摩店的视频,画面黑黢黢的。
但有人把画面调亮,变成了“带颜色”的新闻,成了热点。
四川电视台正在承受重大事故的冲击。
没有处理好画面是电视台的责任,把画面调亮变成清晰直观的人体器官观摩,还能迅速传播是大众的好奇。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点,大家对性的好奇是暗戳戳的,父母对我们没有性教育,社会大环境对性的道德,性的知识,性的安全都是避讳的,甚至有人只要提到,就捏着鼻子说恶臭。
你会有一种感觉,现在对电影,电视剧,网络小说,甚至对严肃文学限制力度都在加大。
晋江小说网站被查,一批小说封了,然后一批小说又被封了。
中国特色规则讲究所谓的公平——一刀切。不管你关于性的描写是媚俗,是发乎于情的正常情节推动,反正出现就是不对的。
这种越来越“严格”的审查,有人叫好,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小孩们的纯洁。
王小波曾说,严格的检查制度有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对性的公开正面(非谴责性)的讨论都会导致性活动的泛滥,因为性知识是性行为的前兆。
这就是说,性冲动是强大的,受刺激就会自动表达出来。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另一个理论:性是危险的,人是薄弱的,必须控制性来保护人。
但保持对性的无知就能免于冲动和向往吗?其实很多小男孩们会通过观察邻国的四字女演员们,抒发压抑。
避而不谈的结果,就是在封闭无人的角落找到了不合适的“教材”被告诉不正确的理论,长大成年之后,在扭曲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残缺的实践。
给青少年建立一个相对“无菌”的成长环境,是被很多人认可的。
所以呢,所有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优先考虑青少年可能的反应。文化产品向下兼容的结果就是,单一的向外界传递绝对三观正确的东西。
把未成年人,成年人,不同知识层面的人,不同阅历的人都看成幼稚的,没有自我判断的“潜在坏蛋”。
好像受到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或一本书的挑拨,就会引发了人潜在的“不正常”。
所以:
二十六年前《霸王别姬》能够上映,还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十八年前的《蓝宇》在香港分级播出。
但在最近几年,就算是环境比较宽松的网剧,在同性恋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时候,都变成了兄弟情,姐妹情,一不留神还可能被封。
你在看《镇魂》、《陈情令》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是同性之爱,而不是同性之友。心知肚明却无法言说。
文化创作不仅被资本限制,还要被审查“掰正”。
更加令人失望的是关于女性素材的提倡和选择,怎么都是年轻人在谈恋爱。而中年女人成为主角都深陷家庭泥沼,不能脱身,最后和男人和解,和长辈和解,和周围的声音和解,突然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不能是带点灰色丧气的《绝望的主妇》,女性对困境和不公不是原谅而是报复,这样充满批判的戾气是不会通过审核的。这样的剧本对很多人来说是“三观不正确“的。
中国观众早就习惯了不是被屏幕里的恋爱的甜齁死,就是被恋爱的纠结虐哭。
这样的题材最安全,最保险,所以无限复制,等待疲软。
这几天,在青海西宁正举行“FIRST青年电影展“。按照原计划,《寄生虫》要在闭幕式上上映,但由于”技术原因“被取消了。
“技术问题“你懂的。
总是有技术问题,不如早点搞技术完成书籍,电影的分级。未成年需要心灵保护,成年人需要多元的文化产品和环境。
成年人不想跟着未成年看清水文,只看中二超正能量的热血。
成年人长大的标志不就是有了分辨是非的人格,社会存在的问题、人性极致的恶、人心的欲望统统都砸过来,成年人知道自己要吸收什么。
呼吁分级制度已经十几年,但所有的声音都是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波澜,却无法撼动湖心。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应该为他们做牺牲。但代价是让成人也变成孩子,结果是我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未来。
小七公众号简七七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