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第六、第七、第八章
继上次读完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三、四、五章之后,继续阅读了第六、七、八章。本文即个人阅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读书笔记。这个读书笔记只适用于阅读过本书的人温习之用,或者适合于已经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阅读,聊作参考。
六、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C1不确定性:时间偏好带来的回报
1、易耗品:一次性消费完毕的商品;耐用品:它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要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要花较长时间才能享受的物品
2、人力资源是一种耐用品;任何一种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本领或者禀赋,都是一种耐用品
3、“不耐”:在消费问题上,人有时间的倾向,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
4、影响不耐的强弱的因素:年龄、想象力、时局、传统和文化
5、不耐产生交易:偏好现货的人和偏好期货的人之间会的产生交易;现货和期货的比价,就是利息率,简称利率
6、期货存在的原因:人民都愿意早一点消费,而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迟消费、接受期货,做出的补偿是利率的基础
7、利率影响的因素:未来越不确定,利率越高;消费推迟得越久,利率越高
8、自古以来,人类的真实利率非常高,高得让人觉得不正当,这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反对收取利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9、利率管制的不良后果:1)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 2)黑社会应运而生 3)人们会选用迂回的办法支付利息
10、社会越是谴责和限制收取利息的行为,人们借钱的方式就越曲折,借贷的交易费用就越高
11、贷款利率月底,穷人贷款越难。政府规定的低利率实际上更容易被那些有钱、优势、有关系的人享用,穷人反而拿不到
12、未来越不确定,补偿就越高,而未来越不确定,那些在未来才能实现的价值,在今天看来就越不值钱,打的折扣就越大。贴现率的概念就源于此
13、贴现率:未来价值(期望)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
14、一个人越是能把未来看得远、看得重大、看得清楚,他对自己的自律就会越强
C2有效市场假说:时间维度上的不平衡消费
15、欧文·费雪: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16、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而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17、资产现值: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18、消息披露的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19、有效市场假说: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他们的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价格
20、价格泡沫:人对自己的预期会产生预期,预期重重叠加,就会产生测不准现象
21、凯恩斯的股市“选美理论”:资产的价格不取决于资产内在的价值,而仅仅取决于人们认为他是否有价值
22、经济学一个基本规律: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会趋于相等;在竞争之下,任何资源能够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所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
C3预测未来:债券、保险与期货
23、对待风险的态度:风险厌恶、风险偏好、风险中性
24、我们在保险公司投保时,投保的事项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事件的概率性、概率的不相关性、概率的独立性
25、保险公司竞争的两个重要办法:
1)细分:把不同人的风险做精确的划分。保险公司把人群分得越细,每个细分组里的成员被占便宜的机会就越小,交的保费就越低,这份保险的吸引力就更高
2)加总:在每一个细分的组里,增加每一个细分组成员的人数。同样风险的人越多,他们之间产生风险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离差就越小,每个小组所要交的保费就越低
26、不是保险的保险,因为不符合三个基本前提条件: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灾难保险
27、不被当商品的商铺:如教育、医疗。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每当有免费午餐出现,资源就会被滥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政府就不得不对这种滥用行为进行管制。与此同时就会产生大量的行政管理费用,而且也会诱发服务的惰性。要避免问题连环出现,根本的办法还是回到问题的起点,把那些本来就是商品的商品,毫不含糊地当作商品来对待。
28、用期货合约来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风险。期货跟保险一样,满足了人们的一个基本需求,那就是对确定性的需求。
29、期货市场的本质:分配风险。期货合同本身并不能够减少风险。风险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特有的,没有人能够彻底消除风险。期货合约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分配风险,有些人喜欢风险,就让他们承担风险,有些人不喜欢风险,就让他们少承担风险。
30、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读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的预测。
七、供应:好钢用在刀刃上
C1比较优势:天生我才必有用
1、比较优势原理: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力是高还是低。
2、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分工促进“熟能生巧”;分工使机械替代成为可能;
3、贸易顺差和逆差:贸易顺差或逆差都不重要;每个国家都能保持收支平衡;贸易报复将伤害国内消费者;解除贸易壁垒不是让步;
C2价格歧视:定价和竞争的策略
4、完全竞争状态:市场里有数不清的买家和卖家,交易的都是同一种商品,任何一位买家或者卖家,都不能通过控制买卖量来影响价格,因为他个人的买卖量跟整个市场的买卖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与此同时,任何一位买家或者卖家,都可以随时进出市场;市场的信息也是完全自由流通的,大家都知道他们要买的商品是什么,价格是多少。整个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很低,没有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的过程。
5、不完全竞争状态:市场上每一位卖家所卖的产品,在品质上都不一样。或者信息不完全流通、不完全对称,交易费用是正的,存在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的现象。
6、受价者和觅价者的概念。完全竞争状态对应受价者,不完全竞争状态对应着觅价者。在真实生活当中,只有极个别的市场符合完全竞争的模式,而其他大量的场合都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
7、无谓损失的概念;价格歧视可以消除无谓损失;(案例:小卖部卖水)
8、价格歧视的三种方法:
1)完美的价格歧视: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费用
2)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多送,多买便宜
3)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地域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
要成功实施价格歧视,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消费者之间对同样的产品进行转售。越是难以组织消费者转售的产品,就越难实施价格歧视。
9、企业收取的是垄断价格还是市场价,不取决于企业的数量,只取决于行业的入口有没有认为设置的障碍。在市场中,竞争程度到底激烈不激烈,不看企业的数量,只看行业入口有没有认为设置的障碍。
八、信息不对称:谁的话语权更大
C1信任的建立:直面信息不对称
1、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欺骗、偷懒、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敲竹杠
2、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不存在互信的,高品质的商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商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商品,哪一件是低品质商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案例:柠檬汽车)
3、将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区分开来,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
4、经济学中优质的含义:品质稳定、性价比相当(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有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与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
C2制度对策:缔约自由比自由更重要
5、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方法:重复交易、第三方背书、增加产品的附加成本、质保、延保、收入共享合同、付出沉没成本、给出人质、给出抵押
6、以品质三包代替品质检验,以延保合约甄别用户、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
7、某些时候社会安排以“不平等合约”来保护真正的弱者(案例:劳动合同、特需经营合同等)
8、零部件产品与管道产品的概念
9、产品的垂直链条越完整,企业和企业之间换手的环节就越少,品质检验的成本就越低,品质就越有保障。如果半成品或者成品的检验成本比较低,换手次数就可以多一些,就可以进行更细的分工。相反,如果品质检验的成本比较高,就需要更多地进行垂直整合,减少中间环节。
10、损失掉一部分品牌的多样性,换来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么做可能是现代社会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一种趋势。
C3责任的分担:让防范的成本最小
11、汉德公式:某人为避免意外所付出的成本低于意外发生的概率乘以意外发生以后产生的损失(预计的损失)时,那么具有避免意外义务的人就应该承担责任(案例:美国诉卡罗尔拖船公司案、邻居把墙打穿案的两种情况、铁路检修工诉铁路公司案)
12、政府监管产品安全的理由与成本(案例:美国的药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