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第二章 先秦道家流派
不知为何,总从书里感觉出对道家思想的“高深”有种暗含讽刺的意味。
这一章除却按一二三阶段大致讲了下流派外,第一节讲了道家思想的反智主义,第二节讲了老子并非一人之作,第三小节主要讲杨朱,不懂这当中有什么内在联系。
杨朱起初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面并未太留心,看了这一章后又返回去看了一下哲学简史,突然觉还挺有意思的。书里说谈到易中天论杨朱的一毛不拔和天下为公的逻辑矛盾。在简史里谈到,杨朱的主要思想是“为我”和“轻物重生”,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命看得比天下更重要,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感觉挺稀有的,可以把这理解为利己主义,那按照这样的逻辑,何来天下为公之说呢,在熊逸这里似乎直接便怀疑了“天下为公”这个观念的真实性。我在书上看到的另一句原文是“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物者,其唯圣人。”我没有翻到这句话的解释,我个人的理解大概是不占有不掠夺不属于自己的天下之物,也就是说,在“人人不损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这里应还有个前提,便是不属于我的我不拿,然后属于我的也应归我所有,所以各行其道,便天下太平?所以人人为己,也即是人人为天下?如果真的是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贪慕他人的利益,便天下可治的话,这未免也太单纯理想化了点,个人和他人,公共和私有,哪又是这么泾渭分明的呢。
似乎对于杨朱的思想,还有很多争辩,比如利己主义,极端的纵欲主义,个人主义,褒贬不一。了解尚浅,再待补充。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