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濑户内艺术祭 —— 高松
【高松市】
首先要向北海道道歉,去年冬天我在札幌玩觉得那里的购物选择真少,现在看来那是因为我没有来过高松这样的城市,算得上是真正的购物洼地。
还是要拿出这张地图来比较直观,高松是我此行的大本营,我订了一周的酒店在高松,每天就是坐船出发去各个艺术祭的小岛。酒店走路可到码头,早上乘船出去玩,晚上再回来高松吃住。
上海有直飞高松市的航班,貌似就只有春秋航空有,不过直飞真的轻松很多,两小时就到了。而且高松的机场很小,小到只有一个行李转盘,反正认路不难。

虽说每天晚上回来高松吃住,但市区几家商场晚上七点就关门了。走在高松街头,我感觉人也很少,最最市中心的道路,人也不算很多。



主要的购物美食都围绕着一条笔直贯穿的商业街。我们是住在瓦町站附近,这里一切都很便捷,机场大巴直接坐到瓦町站后,步行去我们预定的酒店只有几百米,平时从这走去码头也没问题,购物的时候就是一直沿着这条带顶棚的商业街笔直走下去,手上东西多了就随时走回酒店放掉,这点倒是地方小的好处。
高松是香川县的首府,不过香川县是日本最小的县,相对来说各方面资源较弱。高松最好的商场应该就是三越百货了,但是这里的三越百货除了负一层卖和果子的可以看看,别的楼层陈列的款式都让我觉得像是五年前的。回上海的最后一天,我在三越百货楼下买伴手礼,最后看中的那些发现都是来自京都的美食……我也很想知道,高松的特产到底是什么?!


作为艺术祭最主要的中转站,其实高松市区就散布着很多艺术作品,去码头的路上就会看见英国艺术家 Julian Opie的户外装置。

距离码头一公里多的北浜町,倒是很值得一逛的,咖啡厅、杂货店、书店、艺术祭作品,在这都有。先是去了可能算是网红咖啡店的umie,这里的人络绎不绝,高峰的时候店主可能会先给你登记个时间,让你在附近逛逛再回来。


我在附近逛到了一家杂货店,大概是我在高松逛到最喜欢的了。可以搜索blue stories


它的整个二层是MT shop,看介绍平时会做一些MT胶带的工作坊。


我在这买到了一堆可爱的生活杂货,现在想来大部分送人的礼物里,比较满意的都是从这家杂货店里买到的。

大型文艺青年钱包地狱连锁店Loft,高松还是有的,只不过店面不算很大,一些热门款这里也未必有。但即便这样,我还是断续去逛了三次……可见,实在是没得选了。
但我毕竟是在高松住了七个晚上,有两天白天也是在高松市区闲逛,还是说得出几家不错的美食的。这次我凭借蹩脚的基础日语交流,去了几家真正地道的本地人餐厅。
首先是这家,海鮮立呑 牡蠣スタンド

立吞,算得上是日本人的一种饮食特色了,顾名思义就是站着吃饭站着喝酒。店面不大,进去就是一排长桌板,店主示意桌板下面的抽屉打开,里面有所有的餐具。

墙面上手写菜单眼花缭乱,太复杂的沟通我也说不了,就直接点了一个生蚝组合,这样每种都可以尝到。

根据季节,搭配了日本三个不同产地的生蚝,看墙面的介绍貌似店主一家四代人都是经营生蚝店,店主本人也非常亲和。这个生蚝组合中最大的一个,确实是大得夸张,我是空腹去的,吃到最后已经要把我撑到了。另外,非常推荐点一个烤鱼,他们会摆在台子上,直接看着点就好。

一般搜旅游攻略,介绍高松美食都会提到骨付鸡,这个是地道的香川特色了。日本人来到香川旅游也会去吃吃看骨付鸡。这道菜就是先用佐料腌制鸡腿,然后烤制。几乎所有的店都有两种选择:嫩鸡和老鸡。根据我的经验是推荐嫩鸡,老鸡真的太老了。至于店铺的选择,本地最出名的可能是“一鹤”,我去吃了,排队是一直排的,来的多数是游客,外国游客和日本游客。口味上来说我是不推荐的,因为我在吃“一鹤”之前先吃过了别家,明显觉得口味更佳。
我吃的那家就在商业街里,名字叫“寄鸟未鸟”,店内基本上是日本人,是那种居酒屋的氛围。


想起来要拍的时候已经吃了一口。我对这道香川名物的感受是,有点咸,出于好奇可以试一次吧。店内还有专门搭配骨付鸡的酒。倒是这家店的小菜全都很好吃,连续点了五六个完全不踩雷,好吃到后来我还加了一次单。芥末章鱼这样常见的小菜也做得很好,还有一道招牌中华料理:麻婆春雨!

也就是麻婆粉丝。我认真的,这道菜真的挺好吃的。这道菜的后遗症是,自从男铲屎官知道了春雨就是粉丝,回来总是问喵二:你在豆瓣有多少春雨了?
???
接下来的一家,算是本地名店了,是游客与非游客都爱吃的:鹤丸。每天晚上八点才开始营业。排队是肯定要排的,但翻台很快,因为主要就是吃乌冬面,上菜飞快,吃的也飞快。


咖喱乌冬确实美味浓郁。但一定要试试看他们家的关东煮,太好吃了,比乌冬面还要招牌。关东煮是自取的,自己去关东煮的地方拿,回头结账的时候店员会根据竹签的标记算钱。他们家的关东煮配黄芥末,真的是我还想再吃一遍的。
以上说的几家都是夜间的,另外一家午市去吃的,也是扛把子的当地老店。后来我们在一家清酒店,老板问在高松吃了什么吗,我们说中午吃过荞麦面了,一提荞麦面老板就说出了“古川”的店名。
可以在googlemap上搜索:そば処 古川 。其实地理位置非常标志性,就在高松市美术馆的对面。店内由几个老奶奶经营,靠英语估计不太行,不过可以试试翻译软件,点餐还是很简单的,我们就点了午市推荐的荞麦面套餐,注意一下点单后都会问要热的荞麦还是冷的,我点的是适合夏天的冷荞麦。

好吃是真的很好吃,饱也是真的太饱了。日本人吃主食的能力我真是佩服,一般来说我只要吃了面就肯定不会再吃米饭了,可是我观察了下隔壁桌的几位女性,她们点的一样套餐最后一点不剩的吃完了,真的佩服。右下角淡紫色的是自制的果冻甜品,很清爽美味。
吃完荞麦可以正好去对面的市美术馆逛逛。高松市美术馆的建筑真是气派,纵深很长,人又特别少,逛起来真是舒服的。就一个市美术馆来说,我觉得他们的展是真的做得挺不错的。



这里也是艺术祭的打卡点之一,如果热衷于要在艺术祭通票本上盖章的,到这里可以出示给工作人员。
最后一家推荐的店,应该是此行见过的最厉害的店。这是一家按杯售卖清酒的店:melon 芽论。店铺面积很小,大概是平常人家一个厨房那么大。因为男铲屎官对清酒很喜欢,就自己搜索了要去。

一进门我就呆了,就一个桌子,大家围着一圈站在那喝酒。我开始以为这是一群人包场了吗,后来才明白,大家都是一个个来的,有的之前认识,有的是来了才认识的。在这里喝酒的流程是:你告诉老板你要喝墙上或冰箱里的哪瓶酒,老板给你倒一杯,马上付钱。每次都是按杯单独付钱。

本来我觉得,都是本地人,我们在这围着一块喝好尴尬。但是店主是那种极其热情的人,他知道你是外国人就会一直用翻译软件跟你说话……先问了我们是从哪来的,我们说上海。然后他就很激动,告诉大家这二位是从上海来的啊,然后大家就欢呼。但是我凭借蹩脚的日语听懂了,其中一个女性看着周围欢呼的人说,上海是哪里?
然后老板就越聊越起劲了,来艺术祭去了哪些岛啊,在高松吃了什么啊,之前在日本去过哪些地方啊。我说了东京京都大阪这几个常见的,他说,哦,都是大城市啊。
中间先回去了一位,是个老年人,走的时候还跟我们说了句拜拜。老板说他总是在周二来。

后来进来每位顾客,老板都会跟他们说,这两位是上海来的。看得出来,在老板的连结下,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是认识的。这是我第一次在日本真实的感受到有深夜食堂氛围的店,大部分人都是常客。

后来不仅是店主跟我们聊天,旁边的一位年纪大的人也主动找我说话,他把手机拿出来给我看,这是他的小孩在做鬼脸,那是他的猫在陪他看电视。我真的惊呆了,就是完全陌生人,他也不会英语也没有翻译软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会觉得要跟陌生人分享分享。
后来我们询问了老板高松在哪可以买到日本酒,他马上手写了一张纸条给我们。第二天我们去其中一家店买酒,跟店主提到那位立吞美酒老板,店主马上表示认识,还拿了两瓶饮料送给我们喝。

虽然前几天我一直在抱怨高松真无聊啊,但是这里的巷弄里有真正紧密的社群关系,小城市里店主与店主互相认识,在各自的店铺里帮忙摆放着对方的宣传单页,常来的客人也成为了朋友。虽然那位立吞美酒的老板感慨着,那些都是大城市啊。但是小城市里又确实有着大城市难以模仿的缓慢与亲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