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采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
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Lepton)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hadron)的夸克(Quark),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SPIN)及空间大小。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在佛教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与佛家所说的‘火大’有关(注:佛家认为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地大’表坚固之性,‘水大’表湿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风大’表移动性。若再加上‘无碍’的‘空大’则称‘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认知’作用的‘识大’则成‘六大’,六大是有情与非情世界组成之要素),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质量有‘质碍’性质,应属地大,至于另一个重要性质是电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离电量,但电量看不出属于那一大。电子在科学上观察,它有自旋、质量与电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电荷,而光子没有质量,也没有电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学界对物质的定义似乎是取决于‘地大’,也就是要在静止时有质量才算。若如此,那么光子及夸克就不是物质,而只是虚空的一些特有性质而已。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200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Meson)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本师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例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做为说明而已。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本师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这些有知觉的(活的)识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灵魂既有相,当然是会改变,不会永久不变。
佛经说,诸法唯心造。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人类认为时间、空间及物质是实在不变的,是一错误理解。时间与空间只是人类意识的工具:一切唯心造。
宇宙不是独立客观的存在,而是会受到人类意识所影响;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便没有真实的世界。
这类思维主要是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
量子力学指出在空间里的任何基本粒子,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状态,它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可以同时存在于各种可能的状况,亦可以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它可以是占有空间的粒点,亦可以是不占有空间的微小能量波动。在微观世界里,粒子所呈现的现象是不可思议的,根本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但一被干扰,例如当粒子被观测(人类意识所引发的动作),它就只会出现某一种确定的状态(例如以某个形态在某确定的地方出现)。干扰过后一切又回复自由状态。这有点像佛陀的宇宙观,一切都是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可思议。量子力学让我们了解到人类(观测者)意识的重要性,意识和事实不可随意切割开来,就好像杰出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讲的模型所依实在论(Model– dependent Realism),事物真相端赖于观测者的意识。
当两粒或以上有密切关系的粒子(如原子内的各电子),无论被分隔多远或多长时间,它们仍会维持密切关系而互相影响,如果它们都没有受到干扰,便会各自处于各种可能的自由状态。若其中一粒被观察而突然出现某一确定的状态,其他有关系的粒子,便会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与之相应,如同他们本身亦被干扰一样。这种关系被称为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意识是一种能量,它有自己的振动频率。当意识能量强大的时候,它可以引起宇宙其他事物(能量),尤其是与它有纠缠关系的事物,产生共鸣。当精神极端专注时,意识可以影响外境的思维。
杰出物理学家惠勒(John Wheeler)及林德(Andrei Linde)均相信人类的意识会影响我们所认识及感受到的现实世界。人类的意识是参与发展真实世界的重要元素。意识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不断在改写自己的命运及身处的世界。所以,每个人认识的世界都不是完全一样,例如每人对外境的每一件事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就如我感觉到的深红色与他人的深红色是不会一样的。干细胞权威兰扎(Robert Lanza)最近更提出“生物中心主义”(Boicentrism)的理论。他指出生命与生物是真实世界的中心。人类的意识是创造宇宙的重要条件。意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时间与空间只是人类意识的工具。
所以说,佛教并不是迷信,佛教是智慧。
当一个人充满正能量的时候,心率的波动稳定,而脑部以致体内所有基本频率亦被带动而趋向同步,能量得以加大。反之在负面情绪,或心绪不宁的状态下,心率变异便会呈现失衡混乱的情况。
有了以上这些了解,我们就知道,日常的心识活动(佛家称为‘意识心’)是受到潜意识(即第七与第八识)所左右,我们之一切认知、判断皆与第八识中的记录有关,我们所以无法以‘真心’去了知事物的‘真相’就是这些根深蒂固的业障所致,也就是说我们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真心被业障所蒙蔽,自心做不了主,如何能用好的方法以摆脱这些过去的阴影、认定,使能自由运用自心,能得大自在,这就是修行方法选择上要考量的。以上这些说明是由众生的‘有相’这边开始,其实这些‘有相’的根、识与尘等皆源于无相、不可分别的‘自性’,因为有无明(即细微的昏,细微的动的意志)而才有这些‘相’出现,修行要由外往内逐渐破除各种认定与执著,直到黑洞’状态(即无始无明,无明窠窟,百尺竿头)出现,再破此无始无明(百尺干头‘更进一步’)而后才可见性,达‘十方圆明’,‘转识成智’的境界,这境界是不可言说,是言语道断,只可‘见’、可‘悟’,到此时你就亲证‘自心是佛,佛即自心’,但此时的心已不再是过去的意识心,它是真心,又称妙观察智或庵摩罗识,它是世尊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此心是‘诸法唯心造’的心,可生万法,妙用无穷。说到开悟,有人说有大悟小悟之分,开悟后远要起修以破除无明习气,其实这种说法有问题,开悟就已破各种无明,已转识成智,已业障完全消失,悟后起修是修如何用自心,也就是修出菩提路渡生的方法,以电脑做比喻,开悟就像找到遗失的电脑,电脑各功能俱全,也有各种程式在其中,故说开悟成佛,佛是俱足各种能力的,有能力(function)不错,但你还要知道怎么去用这些能力,这是悟后起修的意义,决不是开悟有‘层次’之分。
学佛的最终境地是‘见体’,‘知用’,此二者需要清净的心与高度的定力方可完成。因此,消除业障(潜意识障碍)与修习定力是学佛的根基,这两件事做得扎实,修行就容易多了。
很多事值得去做,但终究是空的’,这就是行。
不一不异。
各种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