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第三季3
不赶行程的好处之一就是能避开旅游路线的固定轨迹,有很多时间到处乱逛。到奥恰的第一天我们也并没有直奔主要景点,而是在景点外游荡。奥恰城堡外有一大片荒废的断壁残垣的遗迹,杂草丛生,而且没有人,但非常上镜。沿着废墟走,在城堡末端有个巨大的像面包式的建筑,看介绍原来是养骆驼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俯瞰奥恰的郊外,近处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一旁是浅浅的河流,在远处的稻田中零散分布着一些塔楼,好像是逝去国王的纪念塔。微风吹过,一旁的牛群正在吃草,看着这田园牧歌般的美景,真是心旷神怡。奥恰村子旁边还有个自然保护区,据说有许多从喜马拉雅山飞过来过冬的鸟类。
奥恰的村子外围有几家比较成规模的豪华酒店,除此之外,还真找不出太多专门针对游客的设施。所以找吃饭的地方就比较困难,在猫途鹰上找到一家评价挺高的小餐馆,结果在这家连续吃了三天,没换过地。老板看到是东亚面孔就推荐他独家秘笈“鸡汤饭”,能在印度的小村子吃到东亚风格的食物还是挺让人吃惊的,于是我们立马决定下单。老板立刻出去采购,原来这道菜只针对外国游客,这间餐厅日常只供应素食。等了半小时,老板拿着一个黑色塑料袋神秘地回来了,给我们示意鸡肉买回来了,搞这么神秘,看来如果被发现,老板的餐厅在村里就是不“纯粹”的了。买回肉后过了将近一个小时,等到快饿晕了,旁边又来了几个中国游客,也给他们推荐了“鸡汤饭”,让他们也感受下印度的“节奏”。终于一大盆鸡汤饭端出来了,一吃果然是“慢工出细活”,味道很不错。小鸡肉和青椒一起炖,再加入印度的香料,既保留了鸡肉的原味又带有丰富的味觉体验。不一会就吃完了,接下来的几天虽然我们还是来这里解决吃饭问题,但再也没有点过这个菜,因为实在是等怕了。
在奥恰那天正好是中秋节,晚上准备赏月。先去奥恰城堡看了灯光秀,虽说比不上乌代普尔的大气,但乡野之中也算别有韵味。接着顺路在村中心的广场排队去庙子里看了下,很多小孩看到外国游客就围过来要“笔”,原来自动铅笔在这里可算是稀罕物品,奈何我只有支中性笔,看来下次去印度可以带点自动铅笔。从庙子里出来后去看了下现场颂经,一个麦克风和几位祭师,虽然听不懂唱的什么,但还是能感受到那种神圣性。继续往旅馆走,路过十字路口的水果摊,当然必买,提着一大袋水果看着头顶又大又圆的月亮,虽然没吃月饼,但还真有种过节的感觉。第一次到印度时也恰逢中秋,在火车上看了大月亮,这次在奥恰也算是很难忘的体验。在旅馆顶楼吃水果看月亮,远处的歌声飘来,虽然四周只有点点灯光,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第二天开始去景点内游览,阴差阳错,本来计划上午去的,但同伴不舒服改成了下午,没想到下午去参观才是真正的超值体验。城堡很大,光走一圈都要一小时,如果你细细品味下壁画和在好奇心驱使下爬爬那些窄窄的楼梯,就更花时间了。快到下午五点,大巴车拉来的团队游客都三三两两地散去了,他们要赶回大本营吃晚餐。整个城堡就剩几个人,大部分都是印度当地人。我们慢悠悠地逛到城堡的最高处,发现头顶有奇怪的声音,原来是黑色的鸟逐渐聚集,仔细看其中还有鹰。看着无数的鸟在城堡上空盘旋真是种奇妙的体验。望向天空,太阳开始落山,而此刻火红的太阳正悬挂在远处寺庙的尖顶,配合着飘过来的唱经声,看云朵流动,火球下降,奥恰城堡的遗址尽收眼底。来印度看了许多绝美的日落,果阿的火烧云、亨比的日落大气沉蕴,没想到这个小村子的日落完全不逊色于这些闻名遐迩的地方。
我们等到太阳几乎完全落山才从空荡荡的古堡走回去,虽然因为时间关系包含在门票里面的纪念塔陵不能去了,但能见证这么美丽的日落还是值得的。在奥恰,每天走过熟悉的街道,看到熟悉的商贩、苦行僧、卖艺人甚至乞丐,遇到了小村里的年轻人,分我们椰子肉吃,看着我们喜欢吃,他们笑的很灿烂。在村子里逛碰到个老爷爷和他孙子,原来他孙子也是从加尔各答过来的,只不过是骑摩托回的老家,这么远的距离也是挺佩服他的。
第三天在参观了纪念塔后就要离开奥恰了,之前送我们从占西过来的TUTU司机已经在等我们了,在来时他就问好了我们离开的时间,拉一趟变为拉两趟,很有生意头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奥恰,路过熟悉的水果摊和村中广场,想想在这里遇到的人们,对于出生成长在都市中的我来说,算是特别的体验,在离开的时刻,我想我也理解了美国老太太留在这里的原因。
再回北方邦,这次是去首府勒克瑙(lucknow)。也许是瓦拉纳西吸光了北方邦的所有旅游资源,勒克瑙真是成绿叶了。在奥恰时和中国游客交流,他们下一站去阿格拉,问我们,回答勒克瑙,他们面面相窥。碰到印度游客,说起勒克瑙,他们也很吃惊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据他们说是很不错的地方。
之前看雷伊的电影《下棋者》,就是讲述了两个勒克瑙贵族天天下棋打发时间,乐在其中殊不知家庭已在慢慢解体,这个看似玩物丧志的故事背后,莫卧尔最后的国王在面对国家将亡的命运,艺术与诗歌并未能解救他,雷伊将历史的戏谑感呈现给观众,平静又幽默,尖锐又悲悯,贵族丢下的尊严不正是现代化洪流下的必然命运么?电影中的主人公就是印度最后的一个自治王国的国王,在面对东印度公司的枪炮时,用骄傲去抵抗显得如堂吉诃德般英勇又可笑。就是因为那瓦布们是印度最后的帝国的夕阳残存下的余晖,这点骄傲也成为了勒克瑙城市的特色。觉得lucknow这个英文名,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城市名字之一,来到勒克瑙的印象首先就是马路很宽,建筑很雄伟,特别是政府大楼,似乎要和新德里比一比。也难怪,北方邦可是印度人口第一大邦,在印度政治生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正在修建地铁的勒克瑙市区稍微有点凌乱,但不妨碍其大气的风格。
勒克瑙的两个主要景点均集中在城市的北部郊区,一个是伊斯兰教遗址还有个是旧址,这两个地方刚好联系起勒克瑙最辉煌也最动荡的两个时代。伊斯兰遗址包括巴拉·伊芒巴拉墓宫、乔塔·伊芒巴拉墓宫、邱塔伊马穆巴拉、阿萨弗伊马穆巴拉等一系列建筑。巴拉·伊芒巴拉墓宫是非常典型的阿拉伯风格,非常宏伟,很像到了伊斯坦布尔的感觉;乔塔·伊芒巴拉墓宫里面有许多华美且繁密的装饰,也是长方形构建;邱塔伊马穆巴拉很像是小泰姬陵;阿萨弗伊马穆巴拉上面的迷宫非常有趣。旧址则是19世纪早期英国殖民者在勒克瑙的象征,1819年,勒克瑙被英国总督说服,脱离莫卧儿王朝而独立成了阿瓦德国。由于国王昏庸无能,英国于1856年将他驱逐,并吞并了阿瓦德国。但事与愿违,这一事件竟然成了印度反英大起义的导火线。1857年,起义者在这里与英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围困英国总督府达87天之久。现在的总督府遗址早已变为残垣断壁,其中最完好的一座房子就是总督当年的住处,现在改造为了博物馆,其中有许多当年的资料图片和实物。其他部门的楼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由巨大红砖头砌起来的宏伟建筑也只有留在图片中了,现在早已变为了松鼠们的乐园。总督府中的花园中草木茂盛,很有英式乡村风格,但联想到那惨痛的历史,在这美丽的环境中也有了些伤感。
勒克瑙贵族们的生活方式被称为Nawabi,其奢华讲究的程度早已声名在外,轻轻地说话,以最优雅的姿态吃东西,穿最好的刺绣做的衣服,听最好的萨耶瑞音乐。所以说勒克瑙名副其实的美食之城,同时勒克瑙也是印度少有的以肉食闻名的城市。在奥恰时遇到的印度朋友推荐了勒克瑙一家老字号烤肉店,其地处城市旧区的小巷中,跟着导航穿过人流密集到无法移动的汽车站,再走过那一条条似乎没有尽头的老巷子,终于到了这家店。这不,一进去就发现墙上一大批宝莱坞明星来打卡的痕迹。一看菜单,基本全是烤肉,而且价格很便宜,难怪很多建筑工人也来此吃饭。点了招牌的羊肉饼(之前看过一个美食节目,据说是一个贵族吃肉太多牙齿全坏了,厨师就发明了这种将肉剁碎,然后加香料煎成小饼状的美食),鸡肉卷和烤鸡,香饭,羊肉饼确实非常嫩,几乎不用嚼劲,入口即化。而烤鸡配上生洋葱和特制的菠菜酱,卷饼子吃也非常美味,没想到在印度也能大快朵颐一顿烤肉大餐。这顿大餐也算为这次短暂的印度之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吧。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20 2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