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多为留守儿童,叛逆外表下的那些创伤
我和老公都是二线城市的成长背景,一心想要去大城市发展,毕竟那里才有挣钱的机会,于是在我生下儿子之后,儿子就交由老人家去照顾,当初就没有想那么多,一心想要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尽量创造较好的条件给儿子。
虽然很思念,但由于工作的忙碌,一年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儿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爷爷奶奶呆在一起。我们也知道,爷爷奶奶比较纵容他,因为是家里唯一一个男孙。每次见面然后分别时,年幼的儿子总是大哭大闹,哭声心疼,但是挣钱是实打实的压力摆在你眼前,你没有得选择。
渐渐长大的儿子,我和老公都感觉到距离更加疏远,无话可说,常常一句起两句止,似乎欲言又止,我们之间的屏障越砌越厚。在他初中的时候,每次暑假寒假,都会叫爷爷奶奶带上他来我们工作的城市,希望一家人多多相处。但是看到儿子不是特别开心的样子,问他原因又不说,我就以为他想要回去跟小伙伴一起玩,就叫爷爷奶奶带他回去家乡。
上了高中之后,似乎风波一而再再而三发生。有天上班的时候,接到公公电话说,儿子把我们送给他的东西全扔了,一天到晚只把自己锁在房间,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我就跟公公说,把电话给一下儿子,他又不肯。当时我和老公,都惦记着这个事,但是碍于工作太忙,那段时间来不及回去了。再过了两周,又接到公公的电话说,儿子在学校跟别人打架,打伤得有点严重。发觉事态有点严重,我就和老公赶回去家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去看到嘴唇都擦破,额头伤痕有点严重的儿子,我当时有点急,开口就骂他:“为什么与别人打架?为什么不能给爷爷奶奶省点心?”儿子他爸见到他,更是火冒三丈,觉得他学坏了,一个巴掌打下去。儿子当场怒吼了一句:“你们都是魔鬼,不懂我!”,撇下这句话,就跑出家门。第二天我去找了学校的老师,老师说儿子已经在失落情绪中很长一段时间了,当时学校的心理老师还觉得他是抑郁症,不断提醒他做心理治疗,但固执的儿子觉得自己没问题。这事被同班的同学知道,放大用来说事,而且还说他是没爸妈的孩子,很可怜。一怒之下,儿子一个拳头落在对方的脸上了。我很震惊,原来事情的缘由是这样,我错怪了儿子。之前有看过心理学的书籍,还是简单地知道抑郁症的影响,于是我跟他说,不如跟妈妈去看一下病,你需要好好治疗抑郁症。谁知儿子的反应非常大,说我们都是骗人的。
由于他死都不肯去看医生,我们就只能妥协,叫爷爷奶奶好好盯紧他。回来工作的城市没多久,又接到一通电话,说儿子想要自杀。听到后,我的心一下子从高空坠下来那样,失重,当天马不停蹄赶回家乡。事态严重,立即带他去了家乡城市最高级的医院的精神科,说是换了双相情感障碍。“你放屁!”儿子一句话扔给了医生后跑出去了。不承认自己患病,但不吃药不治疗怎么能好?才十几岁的孩子,还有大把青春……于是我一边先请假在家乡陪伴儿子,一边想找资料,看看工作的城市有没更好的医疗、医生资源,可以更好治疗儿子。那段日子,刚好看到我工作的城市有个晴日心理医疗,里面有个叫何日辉医生很出名,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领域很有经验。于是了解了相当一段时间,便打算带儿子去那治疗。
想到他抗拒的心理,我一早就跟医生打好底:不要太有医生架子,当作是我们的朋友就好了,聊聊天那样。我也和儿子说,去见一个爸爸的老朋友,刚好是做心理治疗。如约来到门诊部,真的是一个很不像医院的医院,装修大气、时尚,是个很让人放松的环境。医生也是相当配合,完全是一个老朋友的姿态来接待我们。期间,我们留下了儿子和医生单独聊的机会。意料之外,他们两个很好聊,没有戒备心。反复聊了很久,最后医生说他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是抑郁症伴发偏执型人格改变。“小伙子啊,你愿意跟叔叔多聊一下吗,我觉得啊你那么厉害,那么棒,肯定很快恢复的!”医生轻松地说道。儿子居然答应了接受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医生跟我们复述,儿子跟他说过那么一句话:“这里的高楼、马路、霓虹灯都像是变了形一样,瞬间向我砸来,我觉得十分压抑,透不过气。我知道我是不属于这个地方。”“你为什么要自杀啊?”“因为觉得没有了生存的意义。”长期与父母分离,初次到达大城市肯定有不安的感觉,而父母没有给到安全感他。“不是他们太脆弱,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父母责任缺失。”医生解释到,很多留守儿童都要这样的问题:长期缺乏爱,缺少身边人关注,因此慢慢地缺少活下去的支撑。似乎需要通过这样极端的方式,例如自杀或者其他过激的行为,才能引起身边人的注意,才能表达他们内心的不满与控诉。医生还说,甚至在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中,留守儿童占了70%。
对于创伤修复,是通过深度催眠治疗进行的。我们发现在幼儿园的时候,儿子老是被冤枉,却没有父母可以倾诉,就老是一个人呆着。那时陪伴他的是一只叫阿黄的小狗,儿子把它当成了倾诉和情感寄托对象,当时阿黄因为生病离开了,对于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他电话跟我们哭诉,我们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态度很敷衍,对于年幼的儿子来说——爸妈没有站在自己这边,不理解自己,表现过于冷漠。同时还有一件事,有次暑假他来到我们工作的城市,有次他去商场买东西,被其他人取笑他是外省人,什么都不懂,最后什么都没买,灰溜溜走了。他觉得在这个城市格格不入,没有他容身之地。
这些事,我和老公都不曾得知。“他承受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敏感与沉默,孩子该有的天真、无忧无虑,他一样都没有。”听到何医生说这句话,我忍不住流泪了。是啊,我和孩子的爸爸一直只想着怎么打工怎么挣钱给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追求着物质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配合何医生的治疗,因为家庭治疗也很重要,调整改善沟通方式等,慢慢地我们发现有好转,孩子愿意跟我们说话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现在治疗才3个月,但我发现效果挺明显的,起码儿子不用怎么吃药了现在,情绪也比较平稳,真的很感谢何医生!
(本文来源公号:广州晴日心身专科门诊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