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保有敬畏,人性少被科技进步拷问

在项目开始前,和友人的讨论中,我形容“与同成长”是由人性的弱点促发的商业之美。
商业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的链接缺少了在商业逻辑上的落地更难以务实。你会看到,从供需满足的市场走向消费升级,人性的弱点中诸如欲望,妒忌,骄傲,懒惰在整个价值链中袒露无遗。有的人收获成就,有的被人收割。
就连我自己在进行个人价值实现时也难以摆脱外部环境的促进与拖累。于是,“与同成长”的想法便谋生。
从个人到团体,从团体到企业,从企业到整个民族,发展与成长是永恒话题。见微而知著,对人性弱点的习得与把握成为了研究市场经济新的线索。
面对着科技进步保有敬畏,面对着新工具的迭代我们拥抱高效,面对着似近实远的人际关系,我们沉心链接。
这是处于高速发展时代应有的态度。这是女性创始应备的格局。
——与同

城市的“膨胀”和“扩张”离不开技术发展,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再不断考验着人类,拷问着人性。
切尔诺贝利之灾是二十世纪最大的技术劫难。
——《白俄罗斯百科全书》
有一座被豆瓣“封禁”的城市,叫《切尔诺贝利》。
今年5月网上播出后,这部评分高达9.6分的剧集因为拍摄的内容过于“真实”被撤下豆瓣热播剧的首页,遭到豆瓣的“封禁”。
HBO拍摄的这部剧集,极尽可能地将当时爆炸的来龙去脉展现给大众,也将镜头对准了灾难中普通人的故事。

《切尔诺贝利》中一条故事线,是一位消防员的故事:消防员的妻子柳德米拉晚上起来喝水,一阵强烈的震感后,她看到窗外远处的火焰,将黑夜照得透亮,冒着浓浓的黑烟,柳德米拉的丈夫瓦西里却要前往灭火,可当夜不该他值班,柳德米拉非常不安地看着瓦西里出门。
到达火灾现场的瓦西里发现自己的同事因为碰了地上的一块石墨,手像蜡烛一样开始融化,他在震惊中捡起水枪继续灭火,也接到命令,要到铺满沥青的屋顶灭火……
消防员瓦西里的故事原型在S·A·阿谢克列维奇所写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有记载,该书是她冒着遭受辐射的危险,深入事故现场,采访上百位受到核灾难影响的人后,以口述的方式记录的内容。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希望还是爱情。”
这是阿谢克列维奇写的书的另一个译名,也是访谈录的第一句。
1982年,瓦西里和柳德米拉结婚两年,两人还会彼此互说“我爱你”,核爆炸当时柳德米拉已经怀孕六个月,瓦西里也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火灾需要被扑灭。
他们本来打算六点钟去瓦西里的父母家种土豆,瓦西里一直都喜欢耕地、种植,但在七点他被送进了医院,和他一样“测量”过量的消防员也都住在这间病房,病房上下、左右的房屋全都被隔离。
也许因为在爱情面前,女性总相信爱情能够给自己巨大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灾难和后果。
柳德米拉刚到医院看望瓦西里的时候,对医生和护士隐瞒了自己怀孕的情况(孩子出生后,她才懊悔发现在灾难面前,爱情和勇气并不能保住丈夫和孩子的生命)。
医生护士禁止她和瓦西里拥抱、更不准亲吻,但柳德米拉面对从灾难现场回到医院的爱人还是忍不住拥抱、亲吻。

三天后,柳德米拉被告知可以住在医院职工招待所,她每天见到的瓦西里都在变化,烧伤的伤口开始显露,小块的溃疡从嘴里、舌头、脸上出现,又再慢慢地蔓延,脸色也从乌青、紫红变成灰褐……
开始还能吃生鸡蛋的后来肠胃已经无法消化,她变着法熬汤给他们喝,再把小小块的鸡肉放到汤里,只是他们后来连水都喝不下。
瓦西里在医院的最后两天,经常会被内脏碎块呛到,柳德米拉就用手缠着绷带把瓦西里嘴里的内脏清理出来……
但无论柳德米拉做什么都没用,她的爱人还是去世了,她声嘶力竭地喊:“为什么!为什么!”
无人能答。
他们给瓦西里穿上西装,装进锌制的棺椁后埋在莫斯科墓地里。
至此,柳德米拉的爱人属于苏联这个国家,不再属于她。

切尔诺贝利的核爆炸事故中有许多关于爱和温暖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在证明在”创造力量”的路上也会让人走向毁灭,只是人类依旧乐此不疲。
“没有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书中这句话出现了许多次。
如果细究历史细节,爆炸48小时后,苏政府得到确切消息,却没有人告诉切尔诺贝利的居民这次爆炸意味着什么,他们在充斥着大量放射性污染物的环境中像往常一样生活了两天。
当局者对内称不过是普通爆炸,火已经灭了,直到斯德哥尔摩检测出超标的辐射指数,苏联才不得已将事实公之于众。

如今被乌克兰称作“THE ZONE”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因为影视剧的播出而引来众多游客,灾难发生地被当作“娱乐”场所,甚至有人在网络上公布出大尺度照片,以此记录、炫耀、博得关注。
人常是这样,对他人的痛苦毫无知觉,只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
再看核能,它的确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能源,支撑发展,而一个掌握核能的国家象征着强大和更高的国际地位。
技术进步在改变人们生活的世界,也将人的弱点公之于众。
这就是技术的意义所在:它一边创造对不朽的渴望,一边威胁着毁灭世界。技术是脱离了自然的贪欲。
——唐·德里罗
三十三年前的核爆炸到现在成功拍摄出宇宙中的黑洞,超强计算能力的AI技术,人在以美好的想象探寻“未来科技”,让城市生活具有更多科技感,科技的危险也令人类不安惶恐。
向飘渺无垠的宇宙发送信号,是石沉大海或带来朋友,亦或是引来灾难?
无人知晓。
是真的因为感慨于“孤独的人类”,还是因为欲望,对资源、权力的渴求?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在开篇描述“主任”带领实习生了解孕育室能让一个胚胎生出更多的人:
“ 一个卵子形成一个胚胎,一个成人,这是常规。但是一个经过波坎诺夫斯基程序处理的卵子会萌蘖、增生、分裂,形成八至九十六个胚芽,每个胚芽可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胚胎,每一个胚胎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成人。以前一个受精卵只能生成一个人,现在能生成九十六个人。这就叫进步。”
技术的确在进步,人性却并非同样,被大量复制的人只能作为“下等人”,为等级更高的人服务。
泾渭分明的等级划分,也许在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存在,当福塞尔对美国民众提及“社会等级”时,却会激起不同程度的情绪。
“等级”这个词藏在每个人潜意识,科技强化了“新世界”的等级意识,又将社会中的等级作为城市中生活中的必要条件,展露着的究竟是虚荣还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本恶”?

科幻中的生物科学技术,对现在来说远不能实现,但在工业机械化时代来临后,科技贯穿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革新每个人生活的思维模式、城市扩展的样子。
科技创造的互联网体验经济时代中,商业的模式也在随着技术发展变化,但无论模式如何变化,商业中最核心的依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像无论城市如何膨胀,如何发展,人的欲望和需求没有变化,只是层层递进。
城市是人建造的城市,技术是人创造的技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便在城市和技术当中连接,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城市、关系在科技下连接好。
在打造“城市合伙人”的项目时,我们不仅考虑到技术在连接人、商业、城市三者中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能让商业在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我们将线下实体店“R⁺whisky shop”与电商“尤物商城”相结合是现在我们选择的发展模式,也会是将来合伙人选择的方式。
科技将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也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让更多人知道瞬息万变的商业是什么模样。
本文首发“与同说成长”微信公众号
期待你的关注
点击保存图片,添加我为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