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央美院推荐的一份书单
中央美学-艺讯网推荐
01
《悲鸿生命》
全景呈现著名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人生


(长按图片跳转购买)
作者:张子康、红梅(主编)
书号:978-7-5086-9876-2
原价: 680.00元
(首批限时折扣!仅需👉529元👈)
开本:8开(260*330)
装帧:精装出版时间:2019年7月
《悲鸿生命》全景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首位校长、著名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人生,细致梳理1918年以来徐悲鸿在油画、国画、素描、书法、美术教育、典藏中国古代书画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嬗变的历史脉络。
本书主体内容由“民生关切(油画)”“家国情怀(国画)”“致广尽精(素描)”“儒雅沉雄(书法印章书信)”“典守精粹(收藏)”“终身为师”等六大篇章组成,重点作品均附文字和资料照片、手稿详解,同时收录十位美术史专家研究文章辅助解读。




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团队领衔主编,
对艺术大师徐悲鸿全面梳理、权威解读;
印刷精美,收录大量草稿、草图、书信,
多数为首次披露、出版的珍贵历史资料;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的又一力作,
填补现代美术研究空白。


作者简介:
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援疆任职)、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副院长等。
红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编辑部主任,“悲鸿生命——徐悲鸿大展”策展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专论
民生关切
家国情怀
致广尽精
儒雅沉雄
典守精粹
终生为师
附录


相关阅读
CAFA观点丨“悲鸿生命”的凝聚 ——从徐悲鸿大展看写实主义的当下意义
02
《厐壔:跃动的音符》



原价200元,抢先限时179元!
在70年代末,厐壔先生在绘画形式与材料上的探索,对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艺术话语进行了重要的语言转译,并为当时形式解放的思潮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而自80年代以来,厐壔先生在创作中发展出更自由的艺术形式,对于80年代中后期抽象绘画的兴起具有范式意义。
“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以艺术家自2017年以来创作的纸本新作为引,借助作品中所涵盖的艺术问题,牵引出她自“新时期”以来至今各个阶段的主要创作。这些作品跨越了她近40年的创作生涯,辐射出多条创作线索。展览另以早期作品与珍贵的文献手稿阐发了相关的思考。


本书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墨尔本大学博士研究生卢迎华女士主编,是2018年举办的展览“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的出版物。本画册既结合了展览中对于作品的编排方式,同时参照厐先生各个阶段的创作重心,自成一体地呈现厐先生的作品与相关文献。书中收录了策展人卢迎华的长文一篇, 文中对厐先生的创作生涯进行了一次粗线条式的梳理,同时描摹了其所处时代的底色与创作的坐标。书中也有中间美术馆的助理策展人杨天歌对于此次展览顾问之一,艺术家刘鼎的访谈,展开分享了此次展览语言中内在的思路。最后,此次展览的另一位顾问,艺术家林延为出版物撰写了一篇情深质朴的后记。


自“’85 新潮”以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论述与研究中,年轻艺术家、新艺术、非学院等视角是一种主导性的价值构成。对于厐壔先生的个案研究,意在显现80年代处于承上启下的中老年艺术家对于当时的年轻艺术家与新艺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 8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方面构成与复杂的历史现场。
该书由微设计协作体(顾瀚允、杨桂聪)设计,两种封面都取材于厐先生在2018年的最新画作系列“色阶的变化”,颜色随机发放。
相关阅读

03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原价68元,限时9折62元!
本书由洪子诚等主编,邀请了钱理群、翟永明、西川、孙郁、格非、娄烨、王璜生、丁乙、丘挺、徐坚等29位作家、诗人、学者、导演、艺术家撰文评述自己曾经错过或差点错过,但对自己的思考与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本”,以使作者们各自关注的话题、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为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分享,重新建立起曾经错过的交会点,重拾互相激发的美好时光。


曾经很偶然地,从网络上看到张志友的那些冼村的照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2016年我在准备一部叫《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电影,那是一个改革开放背景下家庭与个人的故事,我又自然想到那些照片!于是决定再去看看广州,看看冼村。
——娄烨
江山笑烟雨遥,让世界嘲讽我们只剩一襟晚照的豪情吧,说到底,不是金庸写得有多好,是我们在最好的年纪撞上他。
——毛尖
“错过”,总是令人遗憾,令人唏嘘,令人痛惜,令人无奈的!而“错过”,也许又可能为历史留出另外的空间。
——王璜生
考古学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个考古学家的任何“发现”就是其他人的“错过”。
——徐坚
理解经常受时代所限,错过是寻常的。伟大的创作却不是,它常常超前时代,等待被错过。
——赵刚
04
《想象·主流价值》




原价128元,限时9折,115元!
这本中英双语出版物呈现了闭幕于2019年3月31日的同名展览“想象·主流价值”的研究和文献,由展览的两位策展人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和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共同编著。这个展览将“当代艺术”这一领域与剧场、纪录片、电影、网络文化、文学、思想论争等文化生产领域并置在一起,试图揭示不同领域与不断被制造的“主流价值”之间的碰撞和协商。经过几个月的整理、设计和编辑,我们很高兴与艺术界和学界分享我们这段时间的工作成果。

本书以展览的七个叙事章节为线索展开,分别涉及不同文艺领域的若干重要切片。以九十年代和新世纪最近若干年两个时空为框架,这本书着眼于90年代以来的艺术创作和文化语境,以及当事人、反省的思路。如联合策展人苏伟所言,“80年代那些激进而丰盈的个体创造力、批判和重塑的激情与驰骋的哲学想象,都在90年代沉淀为一种既冷静又世俗、既前卫又理性、既叛逆又失落的文化体征。”
戴锦华,现为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首次作为策展人勾画出这些文化实践的面貌。她在概论中提到,“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样式的革命。激变、战争、暴力、彻底的颠覆与重建,及一次次对颠覆的颠覆。每一次,颠覆者激情洋溢,颠覆颠覆者亦激情洋溢,因为那都是对’主流价值’的宣战,也是对主流价值的创造。”而艺术,也与其他创作方式一样,既与“主流价值”共生,又不断激起创造和反思的力量。

原价128元,限时9折,115元!
05
《沙龙沙龙:
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
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原价509元,限时8.8折,449元!
本书是基于展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北京中间美术馆,2017年1月7日—5月7日,策展人:刘鼎、卢迎华)而编辑出版的画册。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是“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系列研究的第三部分展览。前面两个部分分别是“新作展 #1”(2014年)和“新作展 #2 ‘新刻度’与钱喂康: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两个案例”(2015年),还是卢迎华担任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时所作的研究展览。该系列研究由艺术家刘鼎与批评家卢迎华共同发起,通过持续进行的展览和写作来辨析与反思中国有关“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与建构。




不同于艺术史叙述中常见的断裂式叙述,即将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视为中国艺术的全新开端,“沙龙沙龙”展主要以林彪事件发生后的1972年为起点,截止至1982年中央批转《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十年作为研究与讨论的时间段和一个历史想象的空间。
展览以在北京发生的艺术现象作为主要视角,考察当时活跃在艺坛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创作与实践。策展人选取在70年代后期出现的几个艺术团体和少数个体美术家的实践进行研究与呈现,分别是北京油画研究会(及《新春画展》)、无名画会、同代人画会、星星画会、星期五沙龙与四月影会。
展览借助“细节与资料”,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将当代艺术中已被抽象的经验重新语境化,凸现历史的现场感,呈现被概括、遗漏或遮蔽的情景,包括具体的思绪、情感和氛围等因素。展览目的并不是为了建构相反、对立的历史,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过是为了呈现差异和复杂,从而质疑主流叙述的构造方向,以求从原有的叙述中发现隐蔽的缝隙,作为思考的新起点。

本书是基于这个展览编著而成,意图将展览现场和研究细节融合呈现,章节结构基本还原了展览的展陈逻辑,艺术作品依照个案的研究逻辑铺陈开来,还原复杂而真实的历史场景。之后的章节延续了展览 “星丛式”的叙述逻辑,对于每一片“星丛”,依此呈现了展墙与文献台的设计效果图、展览现场的照片、个案的研究文章以及适配的作品和文献。内容比导览册多出三篇文字:长余三万字的文章《1972至1982年艺术实践小考》,对策展人之一刘鼎所做的、关于策展方法的访谈,以及有九位发言嘉宾共同参与的新春座谈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