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自撰丨向阳:大航海的梦

海的那边是什么,有无限可能,远航开始,便是与未知对抗。
骇浪惊涛、平静安然,生命最直白的样子都已悄然展现。
管它什么结果,带着自己的旧时记忆,只待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向阳要亲自打造一条理想中的方舟,寻找生命,完成自我救赎。
-小撰
第12期作者

艺术家:向阳
1967年出生于贵州
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壁画系
现工作于纽约和北京
我还是幼儿的时候与母亲有一次不得已的离开家的航行。我们乘坐着一条小渔船,在大雨中顺江而下,去寻找父亲的下落。因为年纪太小,我全然不知途中的惊险,只觉得母亲是带我去寻找更安全的另一处现实的彼岸。当时经历中那种模糊的情景和情感一直在我创作这件作品时回响。
[可抵达的彼岸]源起于一种可能,它是“不可能”的前思与后续。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既定了很多的方式,去求解。在求解的过程中,你发现,开始的点,也就决定了结果的点,只是从A点到A点的过程中产生了内容(经历)。但往往开始的这个点又是“偶然”的。正因为这种“偶然性”,才让人类具备“思想”与“可能”。



从宇宙形成之初的能量变换,再到地球形成之初突然的“准确”的大碰击,到生物DNA的变异。各种各样突发的点,才来到了人类与人性的求解。然而一切存在的结果又都成为了必须。这样,思想第一次让人从动物性中脱颖而出,成了高于生命的存在。人在不断的思考中,创造了专属于人的文明。




航海对于我是一次再好不过的对生命的再认识,它让我的生命有一种更实在的存在感。你可能会面对一个更直截更突然更单纯的现实,你可能会直面长久的平静与突然的死亡,你可能时常面临着人性与动物性的选择,你可能连什么人生、艺术、神、科学等等都不用去想了...不知道,我等待这种未知的到来。思维一定会在变幻中触及到那个未知。


[可抵达的彼岸]是带着过去与现实奔向那未知的未来,它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而是带着对生命的认知,带着一件我对艺术、科学、社会等认知去完成的一件实体的作品,然后我用我打造出的这座理想中的艺术空间去航行。它像海上的孤岛,像思想的方舟,也像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它被抽离于“现实社会”的理念之外,航入一个自然世界的理想之内。这座理想的空间在情感上一定要是真实的,它不是一种激动,而像是一种拥有,拥有那种属于自己独特的味道。它里面装了很多情感、思想、还有对自己的生活的背景、小时候的背景,还原到现在的文化里的理解。同时又是最基本最深层的需要,是自己在大文化环境下的需要。所以我选用废旧的老家具,旧房子里的木质建筑残件来作为这件作品的材料。它们来自我所熟悉的文化语境,很亲切、精致,有时间和空间的记忆。我想用这些看上去又老又旧的材料去表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就像在中国现代文明里面,拾起和收集被丢弃、被遗忘的文化碎片,我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碎片重新组合起来,又和自己最深情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这个项目,我希望用一种方式超越,而不是在现有的艺术认知上更新。所以创造一个建筑空间去航海,这对我会是一种途径,同时这也很符合我希望中的未来航海的特质:用记忆中的一个点,去合理地表达世界的面。所以这个项目是一次综合性的体现,是把一件作品通过好几个时空来表达,把过去通过未来来想象,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平衡。



我只是想找到一种方式,把人格独立出来,从社会的众事件中独立出来,变成一个独立事件。它像海上的孤岛,像思想的方舟,也像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它被抽离于“现实社会”的理念之外,航入一个自然世界的理想之内。这种感觉很像一个具有天籁的童声,唱着上帝的圣歌,有纯洁的精神。

人的至高的精神莫过于精神上的纯洁,莫过于至深至爱的单纯。我只是想去体会那么一点精神的精致,也许还夹杂着万分的遗憾, 用这次航行去体会已有的或未有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