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2019年7月读书小结
7月份是收获的月份,这个月一共读了7本书,而且时间分布的也比较均匀,对这个结果也算是满意的,嘻嘻。

其中像是《碧血剑》和《死屋》都是挺厚的一本书,如果要是以前肯定会拖拖拉拉,但是现在把输入和输出变成一项任务来(充实自己的任务),这样就有动力多了。这个月可是写了6篇书评的哦~
不过也有缺点,第一,看书有时候会着急了:哎呀,怎么还有这么多页!第二,少了一点乐趣,因为如果要言之有物,经常看小说肯定是不行的,得什么都吃,而且以非虚构书为主。
好啦,废话不多说,开始切入正题吧:
1/《有效学习》
这是一本干货类的书,全方位地从内外因素来介绍如何有效学习。
步入职场之后,越来越坚信:学习能力是第一竞争力。同样一个合同,不同的人获取的信息量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这当然无关智力的事,很多书中一再强调学习的能力和智力的关系并不密切,更多的是依靠刻意练习和记忆能力。
而很多影视作品中很爱刻画“入江直树”型的学霸,不排除极个别天才型的选手存在,但是更多成功者还是凭借努力和坚持,也就是被大众所不屑的“勤奋”,而达到目标的。
承认自己勤奋并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敢勤奋。我们一直以来对勤奋的认知就是病态的。
2/《做王子也做乞丐》
这本书的作者松浦弥太郎写过不少关于生活美学的作品,比如《100个基本》、《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等等。心里一直觉得这位作者应该是一个有轻微强迫症,高度自律的文艺青年。
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松浦弥太郎也会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落魄狼狈的时候,也会有被别人威胁的时候,也会一觉睡到中午的时候······
而对于书名《做王子也做乞丐》,松浦弥太郎虽然有为钱发愁的时候,但是他并不贫穷,他始终乐观、随性、洒脱,这也是他迷人的地方吧。总而言之,这位老哥很酷!
3/《非虚构写作课》
非虚构写作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学生写议论文得考试高分,职场人写邮件、写合同、写发文(好多)都会用到非虚构写作的技巧。
但是如何写得观点明确、有说服力,就需要依靠技巧了。面对不同的读者该如何呈现事实,如何根据一个观点寻找可以用来支撑的材料都在这本书里一一讲解。
书评链接:把握这四点,轻松搞定日常写作
4/《知中·再认识丰子恺》
有段时间特别关注蔡澜先生,蔡澜先生说他最喜欢的一本书《缘缘堂随笔》,出于觉得蔡先生很洒脱,就把这本书买来看。
没想到一看,觉得丰子恺先生更洒脱。在他的书里又碰到了弘一法师,当即就被弘一法师这种对生活认真、井井有条的人吸引。
于是,在书店里看到书架上的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丰先生在音乐、美术、写作、翻译方面都颇有造诣。虽然书里面有一位批评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底较浅,但是在我看来,丰先生并不是如他所说的“国人的审美标准降低了,所以把丰子恺看得很高级”,这种出于偏见而形成的观点,实在是毫无说服力。
书评链接:10岁学画,18岁师从弘一法师,53岁自学俄语:一代大师传奇人生
5/《西欧思想游记》
冯老的英法旅行路上所见·所闻·所感。
其实我觉得这种文人的文化之旅还是挺让人羡慕的,尤其是这种学富五车的老学究,玩起来那真的是叫“玩转”。我出去旅游的,虽然努力想读出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变革,但是无奈知识储备不足,总是走马观花。
在冯老的深度之旅中,最让人在意的就是他对中国文化消逝、被窃的伤心和悲愤,恨国人不争气,为了钱就领着外国人去敦煌。这件事不光冯老恨,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里提到的时候,也恨啊。
书评链接:浅谈中国的“文化病”
6/《碧血剑》
读的第二本金庸先生原著,读的第一本是《鹿鼎记》,读之前没有刻意调查过,读完之后才发现,《碧血剑》是《鹿鼎记》的前传。
书里面袁承志这个角色是让人没办法爱起来。跟他的父亲比起来,他有勇无谋,可能是因为书读得少的原因,他妇人之仁,他在爱情中左右摇摆·····除去武功悟性高,他真的平平无奇。只是乱世之中一个普通的江湖之人罢了。
书评链接:《碧血剑》中的她,美貌不及阿九,体贴不及宛儿,凭何拿下“男神”
7/《死屋: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当时对书名感兴趣完全是因为陀氏的《死屋手记》,所以看到老师在群里发布了这本书的信息,就很想领来读一读。
这本属于纪实类的作品,里面有些章节是对西伯利亚某些岛或者某些地区生活的特写,让人看了脸色会大变,甚至觉得恐怖。其实也就在两三百年以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却感觉到这些事情离文明很遥远。比如用桦树条鞭打女人,用妻子换取伏特加,几十个人挤住在一个墙角放着粪桶的阴暗房间······
暴力、野蛮、苦难、疾病在这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大陆上滋生,这里远离欧洲,远离文明,就像一个“巨大的露天监狱”。
书评链接:最接近地狱的地方——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