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 优秀的地方
1. 外形塑造(两位主人公成年)
敖丙气质绝了,“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颜值满分
成年哪吒两次出场都引得影院观众的阵阵惊呼。不同于幼年时期的敦矮圆润,身材修长,戾气十足,威风凛凛。
2. 配乐
尤其是敖丙欲填埋陈塘关时的两人对抗,音乐澎湃,把气氛烘托至高潮。
片尾两首歌 挺加分的
“在期待后失望,在孤独中疗伤”
3. 特效
山河社稷图里面的打斗戏很精彩,四个人,两个阵营,善用各自武器和法术抢夺宝物,你追我赶,一个接一个,看得目不暇接,动作设计很惊喜。
一些宏观场景做得很用心,让我感慨“好美啊!”
二、 槽点
1. 台词
天哪!我真的一开头就被膈应到了,拜托,哪吒是孤僻、阴郁、叛逆的小孩子,不是掉书袋的流氓啊!编剧是不是对押韵有蜜汁喜欢啊,这样的说话方式是有什么神奇魔力吗?
他和人对话时,尤其是和太乙真人,语气带着成年人的自大张狂,而不是小孩子的打肿脸充胖子。
另外,不知道编剧是不是想和现代生活接轨,运用了很多当下社会的语言,一次又一次让我出戏,比如“细节决定成败”,对门的守卫昵称为“小云云”等。
2. 剧情/人物刻画
问题一:表现哪吒对命运/“天”的抗争主题,主要体现在电影结尾1/5处天劫来临时,那么请问前面的剧情在干嘛?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百姓对他的恶劣态度是命运不公的表现,但是哪吒的态度是什么,是以硬碰硬,是用自己更加恶劣的手段将自己逼入恶性循环,这是最低级的抗争。
从情节的角度来说,哪吒和百姓之间的冲突渲染的不够强。一方面,百姓对哪吒的恐惧心理来自他与生俱来的“魔丸”身份(最直接的表现是要求杀死哪吒的盲眼老人),因而每次哪吒的出现总会引起惊吓和恐慌,甚至在他幼年时进行攻击(见哪吒回忆)。另一方面,哪吒对百姓的态度是从渴望被接纳到戏弄、欺辱,他将自己的情感需求隐藏起来。最能体现冲突的一场戏是在海滩上,百姓由于不相信哪吒,并出言侮辱他后,遭到他的反抗和殴打。但是我认为,冲突不仅应该体现在动作戏上,还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他的愤怒和伤心,比如穿插哪吒和李靖、殷夫人的对话,哪吒通过把自己当委屈、痛苦说出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直表现得像只刺猬,应该要给他足够的机会表现内心的脆弱。可以增加这样一场戏——通过李靖因为哪吒玩弄百姓斥责他,哪吒则脸红脖子粗地吼向李靖,说外面的百姓从小到大都躲着他、辱骂他、欺负他,而他和外面的百姓一样,讨厌他自己的儿子,一点都不爱他,然后说着说着热流盈眶,跑掉了。殷夫人在后面叫他,然后用略带埋怨、无奈的表情看向自己丈夫。
又想一点,李靖夫妇其实是典型的中国式夫妻。殷夫人虽然性格外向刚强,但是作为一名母亲柔软宠溺,而李靖则是深沉的父爱,他不懂得用言语表达自己,做事不得不以大局为重,因此他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儿子。在哪吒闹出事情后,他更多是阻止、斥责,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孩子推得更远。所以,情节的设计上,我认为可以突出哪吒希望来自父亲的关爱和陪伴,但是屡次的失望,并在魔丸身份披露后达到顶峰,这样更容易衬托森林中哪吒看到的回放时的感情,也使李靖的父亲形象更加饱满。
问题二:整个故事始于天尊(是叫天尊吧,我有点忘记了,挠头)对金十二仙预备角色的选择,他在两个弟子面前直接指派太乙真人完成这一项任务,使申公豹心怀不满,暗中做了手脚。当问及原因时,申公豹认为,“世人对妖的偏见是一座大山”,天尊因他出身妖族而选择了太乙真人。其实这里按照套路,一般都是其心性不稳,道心不正,故难担次重任。所以我觉得开头可以加个片段,天尊在任命太乙后让申公豹留下,问他是否心有不平。申公豹回答,是,自己比师兄天赋、勤勉胜于师兄,想不通为什么是这样的选择。然后天尊告诉他,你的心思没有你师兄纯净,仍需要历练。但申公豹不听,始终认为是师傅偏心,于是嫉妒师兄,偏执愤怒,一心要做出成绩,证明自己。
问题三:龙族VS天庭
(小问题)为什么敖丙位列仙班后龙族就可以脱离苦海啦?
其实龙族的形象非常出彩,通过龙王短短的叙述,仿佛看见他们的被欺骗,被利用的悲惨命运。啧,想到之后的复仇戏就觉得带感!(电影结束后的第一个彩蛋,一条龙从深渊而起,诱惑龙王,要不要做交易?蛇蝎狠毒的女性角色,忽然让我期待第二部。)
问题四:
根据百度百科,哪吒“乃是生于商朝时期的阐教门人之一”,而影片中的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这不是个bug吗?
问题五:敖丙形象
其实不忍吐槽他,因为太好看了!
他的性格很温柔,甚至带了些天真无知。他有义气,所以在哪吒被摘掉乾坤圈时对李靖夫妇出手相救。但是后来身份被揭发,不得已决定水淹陈塘关,杀死众多百姓灭口。这样的行为真的很让人恶心,当然可以解释为敖丙身负龙族振兴使命,这是他的不得不做的行为。
OK,接下来看看他又做了什么——在哪吒经历天劫时,他毅然挺身而出,说“我们是朋友”。???请问这时候你的责任感去哪里了,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死了,龙族一切苦心不是白费了吗?龙族迟早被复仇冲昏头脑,只能选择最惨烈的战争而非是通过你脱离苦海。
这个时候不要说是什么“一声兄弟大过天”,这样的主人公就是拎不清,就是个糊涂蛋!
问题五:细节展现
不知道是不是主打轻松风格的原因,导演喜欢安排一些特别尴尬的笑点。
对于我来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正剧向的电影风格,所以无法接受“放屁”这样的难登大雅之堂的情节。
另外,“小云云”这样油腻的称呼和“细节决定成败”的现代用语真是分分钟出戏(前一段戏看得我值翻白眼)
还有诸如《论神仙的自我修养》之类的借鉴,可以是向大师致敬,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喜剧天赋,因此无法让幽默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
纵观整部电影,我都没有特别喜欢的人物性格。在我看来,导演太希望展现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试图赋予角色多样性,但是在不够严谨的情节设置、糟糕的台词影响下力有不逮。
3. 配音
主要是幼年哪吒。
你说让一个六七岁的小娃娃,说出二三十岁大人的声音,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更何况,他是以大人的思维方式,大人的语气在说小孩子的话,这样合适吗?
4. 中国元素(自己想的,严格来说不算槽点)
看到有影评人说:“大到《山河社稷图》的惊艳亮相,小到仰韶文化的陶罐酒壶,还有战国青铜文化元素的小仙等,《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文化元素扎根其间,成为可以被高度输出与识别的国漫神韵。”对,这些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但是我觉得不够,可以有更大改进,不依赖西方文化和固有造型。比如盗女娃娃的妖怪。这个妖怪长相比较西方化,和怪物史莱克长相相近。他的技能,吐泡泡也是中国神话里比较少见的(没有详细查过资料,也许山海经等记载里有)。比如开场时混灵珠(是这个名字吧?)变身的妖魔,我现在觉得国内外片子里面的邪恶大Boss长得都一样。
5. 其他
特效做得很好,但是我居然觉得可以增加更多“包围式”的电影场景,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比如说成年哪吒拿枪指着敖丙眼睛时,可以有一个正面的冲击,就是把枪对着观众的眼睛刺来,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恐惧感。再比如,在展现山河社稷图里的世界时,观众随着电影镜头的急速推进,产生窒息感。这一点,电影播放前的IMAX做得很好,这种沉浸式的观影感受,正是3D最大的优势。
2017年末,光彩屋影业发布“神话三部曲概念海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凤凰》,构造中国神话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能够将封神榜故事用新的艺术语言书写出来,中国神话的庞大体系再次构造展现,对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输出都有很大意义。
但是也要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更多是借用哪吒的原型、和命运抗争的主题精神来讲一个新故事。内容的改编有好有坏,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文化的创新,也不由得担忧,新故事的叙述和流传,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可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吧。对于我来说,我始终希望我们记得他扒龙筋,割肉还父削骨还母,莲藕重塑肉身的故事。这是来自2003年版《哪吒传奇》的影响,其中的小龙女角色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有情有义,血肉饱满。)
通过市场的宣传(“国漫崛起”,“中国风”等)和绚丽细致的场景人物设计等因素,《哪吒之魔童降世》在电影市场上初步站稳了脚跟,但是要真正要把中国故事讲好,在剧情、台词、人物形象上还远远不够。
综上,这个故事我最多打出8.2的分数,建议大家不要抱特别大的期待去看,但是也要看到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电影人将中国电影做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