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识的心所有法
《宗鏡錄》卷36:「次明心所者。有五十一法。總分六位。且通辯諸識有漏位中相應者。前五識各有三十四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三貪嗔癡。中隨二大隨八。第六識三界三性。定散通論。具與五十一心所相應。第七識與十八心所相應。謂遍行五。根本煩惱四。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大隨八別境中慧。第八識唯與遍行心所相應。此八種識。若成無漏。唯與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別境善法。今明能觀心。但唯善性。第六識。其相應心所。隨心王說。定中心所唯二十一。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或尋伺中隨取一法。即二十二。尋麁伺細。不俱起故。淺深推度。思慧為體。若與散位心王相應。即二十法。於前善中除輕安故。輕安一法是定引故。有定資身。方得調暢。有輕安義。或二十一。於尋伺中隨取一故。」(CBETA, T48, no. 2016, p. 623, c27-p. 624, a14)
略说:
心所有法就是与心相应、系属于心的功能差别。主要有五十一种,分别为: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注1)。
在未修行位,前五识与三十四种相应,第六识具足五十一种,第七识与十八种相应,第八识只与五遍行相应。修行主要靠第六识。
修行圆满位,八个识都只与二十一心所相应,即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
附注:
1、显扬一卷三页云:心所有法者:谓若法、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彼复云何:谓遍行、有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等持,五慧。善、有十一。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嗔,六、无痴,七、精进,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舍,十一、不害。烦恼、有六。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随烦恼、有二十。一、忿,二、恨,三、覆,四、恼,五、嫉,六、悭,七、诳,八、谄,九、憍,十、害,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惛沈,十四、掉举,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乱,二十、不正。知不定、有四。一、恶作,二、睡眠,三、寻,四、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