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三个字背后藏着宝藏
精气神,与我们个人的能量息息相关。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百度词条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解释(做了整理和修改)
一,定义
物理层面
(精,泛指有形状态之精微物质。气,泛指无形状态之精微物质。神,泛指精气之活力。)
哲学层面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医学层面和道家层面
精、气、神为人的"三宝"。
精分为先天之精(元精),后天之精(性交时候精液)。气分为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呼吸之气)。"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我想,佛家讲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和禅定的状态(禅定不一定只打坐,也是只在做事情时候全神贯注的状态),就是不要分神的意思。
二,知道了什么是精气神之后,它如何指导我们行动呢?
一,做什么事能损耗精气神(能量)?
1,看电视,看手机
2,过度饮食
吃饭是不是要调动精气神来消化食物。你吃得越多,调动来消化食物的精气神也越多。假如你平常吃的东西都是稀奇古怪难消化的东西,消耗精气神更大。 古人讲,吃饭吃五成饱,不要吃十分饱。吃饱了伤身,吃少了养身。宋美龄长寿,宋美龄每次吃饭吃五成,七成都不要。略带饥饿感,人有活力。人一吃饱就困乏了,一困乏就容易伤身。
3,男女之事过度
4,思虑太多、妄想太多。
胡思乱想占我们精气神消耗的百分之九十五。你只要一动念,就在耗精气神了。心不动精气神不漏,一动马上漏。就像油灯一样,油灯只要点着了,呼呼呼就在烧。为什么佛家讲要觉悟呢?“觉”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事物的方式。觉就是直觉,就是不思不想,一思一想就耗神。佛家的人能量很大,精气神很足,因为他们用觉不用思。那凡夫就是用思不用觉。
5,过多说话
6,熬夜
二,,做什么能增加精气神(能量)呢?
浅层:饮食营养均衡,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别吃太多,想太多,说太多。
深层:
1,读经典,做善事,说“我错了”修谦德,(教孩子用诵读的方法来读经典,因为解读是读不懂古文的,只有诵读才能开智慧,人有智慧了才能读懂一些事情。用思考分析推理,永远读不懂古文的。古人读古文的方式就是诵读,把字音念准,文句念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当年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把念头换成四种最有福的念头,“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宽容),务要和爱(和气,博爱,慈悲),务要惜精神(保养身体,不胡思乱想,心静)”。这也是增加精气神的方法。
3,做禅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