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高情商,从学会说“对不起”开始
作者:文 | 小媛老师(美国公立小学老师)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件小事,讲妈妈如何处理孩子们在游乐场里的冲突的,很多网友觉得这两位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学会道歉,是教养和情商的体现。我曾看过一个“美国爸爸在超市如何教孩子说对不起“的视频,这位爸爸的做法和这两位妈妈有个共同点:不急着讲道理,先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因为道歉的目的是给对方的情绪浇火,自己必须先平复下来,在引导的过程中,爸爸全程并没有提高音量,而是一直用积极地方式让孩子明白:It is not hard to say sorry, 说一句道歉,并没有那么难。
学说对不起,是情商教育的一部分
美国学校的“情商”教育穿插在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这里的情商培养主要包括:Social Skills (社交能力) 和 Character Education (品格培养) 两个方面。在学期末的成绩单上,除了学科成绩,还会有关于学生情商水平的评分。如:是否尊敬老师,是否和同学很好的合作,是否能有效的解决和朋友间的冲突等等。
而学说对不起,就是情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在和朋友争吵时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体现着自己的素养,也体现着自己的高情商。
这让我想到班上的Caleb,他是个有点“小情绪”的孩子,有一次他故意把隔壁桌Sophie的水瓶碰掉,水撒了一地。我刚好看到,让Caleb跟Sophie道歉。Caleb不肯,说:”不是我做的!” 可我告诉他:“老师看到了,请你说对不起”。他却很生气地说:”对!不!起!”

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针对Caleb的“小情绪”,我打算用一些“小策略”。之所以说是”小情绪“,是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想道歉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做的对,而是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觉得承认错误在同学面前显得没有面子。还有些孩子是“完美主义者”,像我班的Skylar,有一点点“小错误”都会掉眼泪,因为她没法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不完美)”。
于是,我决定在班里上一堂关于“接受错误,接受不完美”的情商教育课。这堂课的主题是:"it is okay to make mistakes"。我在全班一起做了一个T形图表(T-Chart)。T型图的左边是犯错栏,右边是改正栏。

(T型图)
怎样让孩子明白,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呢?老师决定身先士卒的做示范。我把自己平时犯的错误都写在T型图上,如:叫错了小朋友的名字;不小心写错了字。很快,小朋友们看到老师都能诚恳的承认自己的错误,也纷纷要把自己的错误写在上面。
放学前, 看着写满各种"错误"和“改正”的T型图,我问学生:“是不是老师也会犯错?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犯错? 是不是我们从改正错误中获得进步?”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的!” 没错,用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渐渐明白:犯错一点都不可怕,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就像下面英文海报描述的一样:“错误:证明了我们在努力的尝试!”

教给孩子如何道歉
孩子们能正确看待并接受自己的错误后,怎样引导学生有效而真诚的道歉呢?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好了吗?原来道歉也是讲究技巧的。现在就向您介绍美国老师常用的四段式道歉法:

1. 对不起我...
首先,要说明自己的哪个行为做的不对。道歉的内容应具体,比如:对不起我打坏了你的水瓶。
2. 我这样子做很不好,因为...
第二步是道歉的核心。在情商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即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即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自己做的事有没有给别人带来麻烦,有没有让朋友伤心。道歉时可以说:我打坏你的水瓶很不好,因为你今天就没有水喝,你会很口渴。
3. 以后我会...
然后我们要用积极的语言告诉对方要怎么做。比如:我以后走路时会看旁边,小心一点。
4. 请问你可以原谅我吗?
最后,要请求对方的原谅。无论对方能不能原谅我们,我们都应诚心地询问一下。
教会孩子传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懂得了如何道歉,就能自己解决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了吗?这又让我想起了课堂中常常遇到的情景:“老师,他动了我的头发,没有跟我说对不起!” 每次听到学生这样的告状,我的心中都飘过一行字: “你有问他跟你说对不起嘛?”“他知道他的行为给你造成困扰了吗?”
没错,小朋友们常常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告状,因为他们还在学习如何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美国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教的内容,我们在寻求道歉时,少指责对方的不是,而是告诉对方他做的事情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我会把“表达感受”的句式写在海报上,并贴在教室里,随时提醒学生:

上面事例中的学生就可以这样跟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____乱动我的头发_____,
让我感到_很不舒服______。
所以请你____不要再做___。
我们是孩子情商教育的最好榜样
刚开始当老师时,学生做错了事,我常常会问他们“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你拿别人的东西?为什么上课讲话?为什么抢别人的玩具?” 这是因为我们作为大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应该知道这样做不对。
然而后来才发现,学生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啊!刚巧,当时我们学区举办了关于“如何纠正孩子行为”的教师培训。培训的老师讲到:”在纠正学生的行为时,少用第二人称“你”,多用第一人称“我”;少说“不应该...",而是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这让我意识到,总是用“为什么”这样的语气质问孩子,不但问不出我们大人想要的所以然来,甚至还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之后再遇到类似的熊孩子,我就会试着用更积极地语气和他们说:
1
看到别人的东西,应该还给人家。
2
上课的时候要安静才能专心的听老师。
3
我们要和朋友分享玩具。
这种积极地表达不仅指出了孩子的问题,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当他们知道老师尊重自己的情绪时,自然也会学着尊重别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说过,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做法,模仿学到的。家长和老师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为人处世。所以在给孩子进行情商教育时,大人要先做个好榜样!
领寻君:现在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把道歉看作一种显示修养的行为。回归道歉这件小事本身,一是为了平息对方的怨念,二是让犯错一番承担责任。这才是根本目的。所以与其在孩子什么都不懂或者还不服气的情况下潦草粗暴毫无诚意的道歉,不如慢慢处理。像小媛老师建议的这样,每一个步骤细致的来。争取把道歉的本质体现。道歉才具备意义。
作者小媛老师为美国公立小学老师,丰富美国课堂教学经验,创办公众号“美国小学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