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难以坚持读书?朱光潜的三个方法,让你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台湾女作家三毛曾说,“你读过的书,存在于你的言行举止、气质修养之中,深植内心,永不会磨灭”。
在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上,日本选手羽生结弦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花样滑冰男单冠军。时任央视解说员的陈滢是这样点评的:“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此段出自《洛神赋》的解说词,精准传神,画面感十足。即便是没有看过比赛的人,也仿佛看到一位翩翩少年郎,于冰场上,旋转腾挪,轻盈跳跃,令人目眩神迷,为之倾倒。

有趣的是,这段惊艳绝伦的诗意解说,迅速在广大网民中,掀起了关于“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有何区别”的讨论。
绝大部分人认为,面对同样事物,比如美景美物美人之类,爱读书的人更懂得运用丰富生动的词句,对其传情达意;而不爱读书的人受限于贫瘠的词汇量,往往只会单调地说“哇,太特么好看了”或者使用网络用语“666”之类。
这个结论,穿越千年,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读书论不谋而合,“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虽好,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人比比皆是,难以形成持之有恒的读书习惯,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读书呢?
这个或许可以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朱光潜先生(1897年-1986年),是我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早年留学海外,学贯中西,在现当代美学、文艺理论、教育、翻译等方面均有建树,为世人留下多部文学、美学著译 。
他在书中,以信件体的方式,通过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了青年应持有的学习方向和人生态度。在这里我将为你重点讲述,他在书中提出的读书方法:首先明确读书方向,有选择性地挑选书籍;然后以兴趣为载体,配合笔记法,进行有效阅读;最后用输出倒逼输入,巩固读书成果。

一、明确读书方向,有选择性地挑选书籍。
书海浩瀚,犹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经史诸集,各有千秋。
其实,关于书籍的挑选,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的经典名言:史书能够让人以史为鉴,明辨是非;诗词歌赋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数学演算对培养人的精密思维有独到之处;伦理学洗涤心灵,重塑性格;逻辑修辞使人辩术无双,灵活机变。

另外,朱光潜先生建议,十六岁以下宜多读以想象为主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好奇心,以及开发个人与生俱来的创新能力;十六岁以上可读富含哲理的书籍,有助于锻炼基础逻辑和强化理解能力。
前者可以选择阅读科幻小说或神话故事,如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领悟力强的不妨尝试刘慈欣的科幻三部曲《三体》,神话故事可以看《西游记》或《山海经》等;后者读卢梭、叔本华,当然,也许孔孟之道、《毛泽东选集》会更符合中国人的思想调性。
读书贵精不贵多,读好书,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滋养自己的灵魂和生命,使之蓬勃生长。

二、以兴趣为载体,配合笔记法,进行有效阅读。
首先,培养读书习惯宜从有趣的课外书入手。
读书,培养兴趣是首要的,如同孩童看到玩具,吃货看到美食,考古学家看到古董。
所以,如果你历史看不进,可以找名人传记、野史逸闻作为辅助工具书;英语学不会,就先看英文报刊和影视剧,培养语感和听力;作文写不出,多看名家著作,学习行文结构,遣词用句。
把喜好跟读书建立起来的连接才是牢不可破的。

接下来,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只读值得读的好书,并且切记要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是我们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尽量按照需要来选择书籍,优先找到可以解决目前困境的书籍来读。
如果担心同类型书籍太多不好选,其实通过互联网查阅各大读书平台的书评书单,或者从听书音频类产品着手了解,是个不错的途径。
最后,对选好的书进行有效阅读,关于这一点,作者给出的决窍是:采取两遍读书法。
第一遍快读,重点看目录和序文,了解全文主旨和特色。
第二遍慢读,从字里行间推敲文章传达的思想、方法、技巧,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别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认真写读书笔记,是对书本吸收利用的基本条件。从书中摘金句做批注,把自己看书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钱钟书先生的笔记术,号称“把读书笔记做得比读的书还厚”,非常厉害。
读感兴趣的书,把书读懂吃透,不仅能促进知识更新迭代,还能将书中的知识内化吸收,收为己用。

三、用输出倒逼输入,巩固读书成果。
这里说的输出是指写作,输入则是读书。
朱光潜先生为我们列出了写作的两个基本途径,一个是阅读,另一个是写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写作这回事,有点儿天赋最好,没有关系也不大,有模板有套路,整合思路,搭起框架,再填入你的观点、例证和总结,一篇文章基本就出炉了。按照这个方法,拼凑出一篇文章不难,但想要写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说服力会更强,有利于拔高整体文章格局。

美国作家埃里克.霍弗,在写群众运动圣经《狂热分子》之前,每天工作外的阅读时间长达8至10个小时以上,比996还996,基本全日无休。
看到有所触动的书,他会反复读上十几遍,细细咀嚼消化。与人交流时还不时引用书中的语句,基本达到牢记心中,刻入脑中,信手拈来的程度。
可以说,丰富的阅读底蕴,是埃里克.霍弗成功创作的关键因素。
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大家,自幼时启蒙,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诗词对仗练习,外加背诵成百上千的名家作品。年深日久,文意笔法深入骨髓,自然而然地做到出口成章,笔走游龙。
就我个人而言,进行新媒体写作,也是通过大量阅读,对经典著作或者爆款文章逐字逐句拆解,学习内在的逻辑思路,继而仿写,练习其中的命词遣意。我每次为平台写推课文案,查阅课程相关知识点的书籍,起码5、6本起步,从中引经据典,力求做到逻辑自洽,论证合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阅读,不写作。

都说写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日常做好写生练习,把对世间人事物的观察,用说明文和记叙文记录下来,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创作。练好这两种基础文章,再来学习议论文或其它体裁的文字,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
历史学家吴晗有句名言,“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我们在大量阅读输入的同时,输出写作,再以输出倒逼输入,如此循环往复,自然而然让读书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饱含着朱光潜先生对当时民国青年的谆谆教诲,殷殷期望。
书中除了读书和写作,对青年们的择业、情志、审美以及社会活动等均有探讨,称得上是一本人生指南手册。
纵使时移世易,书中的某些观点,仍然与现代人的思想作风不谋而合,非常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
曾经有人在网上提问:一个没有特殊才艺的人,下班后,宅在家里最好的挣钱方式是什么?绝大多数网友给出的答案是:写作。
读书明智通世事,是写作的最大素材来源,养成读书习惯,相当于拥有写作变现的能力。
我始终相信,读书和写作,是普通人可以够得着的最低逆袭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