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
这是一篇很啰嗦的书评,说书评可能不如读后感更准确。
今天是周五。对于一周五天上班的人来说,都知道周五意味着什么。
这个周五下班后去练车了,练完车回到家里已经八点半了。感觉有些累有些困,感觉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但是我没有选择去睡觉,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去睡觉很有可能躺在床上半天都睡不着,最后说不准还会气急败坏地失眠。我也没有像以前无数个周五晚上一样,找一个电视或者电影来看。平时每到周五的时候,心情总是很兴奋,为即将到来的周六周日两天的休息,即便可能周末任何计划都没有,也会为了这两天的自由而兴奋,就像画面上面的大片留白总能给人留下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一样。为了让周五的晚上显得与众不同,像我这样不喜也不曾有什么社交的单身大龄女来说,一般都会找一个电影来看一看,以此来突出这个夜晚的与众不同。但是今天,不知为何,对电影也提不起什么兴趣,想看一看书了,于是随手拿起了床头的一本书:《奇迹男孩》。好吧,终于进入主题了,我确实挺啰嗦的。
从图书馆借来《奇迹男孩》纯属巧合。本来是借《斯通纳》的,结果《奇迹男孩》这本书正好在旁边放着,这本书的封面我觉得特别好,而这本书的同名电影我是看过的,不过看过有一段时间了,细节都已经不记得了,很大程度上应该还是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了我,外封面是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人头,背景色是天空的浅蓝色,内封面则是完完整整的深蓝色,只有四个字:Wonder 奇迹男孩,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封面,于是我翻看了几页,觉得读着还算舒服,就借了回来。为此,那天从图书馆回来后又去重温了一遍电影。其实,不应该去重温电影的,应该在看完书之后再去看电影的,否则总是会将文字和电影里的情节“串味儿”,所以,我将这本书搁置了起来,过去的一周晚上将《斯通纳》看完了,而今天,也没有特别想看这本书,只是觉得今晚想看一些轻松的书,而且这本书也已经开了头,就索性拿来看了。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又有台风登陆的原因,从前天开始,夜里就有风了,尤其从昨天开始,夜里的风很大,且吹在身上没有热浪,很凉爽,我超级喜欢这样的夜。于是,我就半躺在飘窗上面将这本书看完了。
看整本书的过程中都没有看时间,偶尔会担心看的太晚了,但又会告诉自己,今天是周五,明天不上班,今天就算通宵也没关系,况且边吹着夏夜凉爽的风边阅读的时光如此享受。当看完整本书看时间才十点半时,心里很是感慨。仅仅是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搁在平时看电影,无非是一部剧的时间,可是今天我用两个小时读完了一本书,用两个小时徜徉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我用这两个小时来看电影又会怎样呢。时间,用在了哪里,带来的结果真的是会完全不一样的,我又想到了很久以前自己就发现的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一本万利的事情,那就是阅读。
好吧,我发现自己真的够啰嗦的,写了那么多,竟然还没有进入到主题。
《奇迹男孩》我看了两次电影,一次书,先简单说下看书的感受。书翻译的还算可以,但是读起来总有种“尬聊”的感觉,这也是我为什么从来不喜欢看国语版的欧美影视剧一样。我想,如果我读的是英文版本,我是会喜欢这本书的,我想,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应该不难,因为全书几乎都是以孩子的口吻来讲述的,所以看起英文原版应该会很舒服的。说到这里,说下这本书的行文方式,这本书是以不同角色的口吻自述组成的,通篇没有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而是以不同人的口吻来讲述的,这种形式很有意思。也因此我觉得作者挺厉害的,要模仿不同人的口吻,最重要的是模仿他们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叙述事情真的非常考验人,但是看书的内容,真的不会觉得是一个成年人在模仿小孩,很自然就会让你觉得是一个孩子在说话。这也是为什么我翻看了几页后就打算借回来的原因之一,简单说就是,作者很棒。如果我想要买这本书,我会考虑买英文版的。
接下来就说下读这本书,或者确切说,了解这样一个故事之后的感受吧。
坦白讲,看完电影或者看完书后,都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和触动。这句话我都不好意思说,好像说自己没什么特别的触动就会显得自己肤浅一样。不过,我又仔细想了想,触动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很强烈而已。
在这里,荡开一下,说一些其它事情。最近看的几本书,包括《斯通纳》,《月亮和六便士》好像都没有特别深刻的触动。为什么呢?我也觉得挺遗憾的,我内心深处是期盼这种触动的,就像当年看《妞妞》时的失声痛哭,就像《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笑着哭哭着笑,就像前不久的《人类简史》一样看得内心激昂澎湃,很遗憾,都没有。为什么呢?我在问自己。我想,或许不是书的原因,或许是我的原因,或许也不是我出了什么问题,或许这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阅历丰富的一个特定的转变。“触动的阈值”被提高了,简单说就是,五年前能强烈触动你的东西放到现在充其量也就是让你感慨一两句,不是你冷漠了或麻木了,或许是因为你经历的更多了,体验的更多了。书中描述的事情再触动都比不上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来的深刻吧。所以,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长,人经历的事情,经历的情感越来越多,也就变的越来越不容易感动和被触动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原因吧。
再回来继续说这个故事。既然没有太深刻的触动,我也就不打算“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就记录下电影里让我感动的几个镜头吧。
第一个让我泪目的镜头是,当奥吉在学校里被周围同学稍微善意的对待一下时,有一个镜头,是奥吉穿着航天服在教室的走廊里边走边跳。看到这里时,我记得自己的鼻子酸了一下。那个小小的身躯在厚厚的航天服里显得稍微笨拙,一跳一跳的样子让人想笑,可我还算湿了眼眶。这个孩子是多么容易满足啊,仅仅是因为有人在午饭的餐桌上和他坐在了一起,他就乐不可支,就高兴到跳起来。
第二个让我泪目的是,在奥吉去参加那次户外体验时,他和杰克遭遇高年级同学的嘲笑,同班级的另外三个男孩子,之前也曾经冷落过奥吉的三个男孩子来帮他们,他们一起摆脱了高年级的学生,三个男孩和杰克击掌,奥吉也伸出了手,大个子男孩和奥吉击掌,然后对奥吉说:你太酷了。这个时候奥吉突然哭了,这个时候我看到哭了的奥吉我也一下子哭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击掌,小奥吉等了太久太久,也突然想起了很久很久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我用了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那些对于普通孩子唾手可得的东西,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击掌,小奥吉却走了很久很久,挣扎了很久很久,很努力很努力了很久才得到的。小奥吉是很坚强的,一开始面对同学们无恶意的甚至是有恶意的冷淡也不曾流过泪,但是却在被一个曾经嘲笑过他的男孩子称赞“太酷了”的时候泪流满面。即便现在敲这些文字时,我依旧留下了眼泪。小奥吉,走到这一步,真的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个时候,我才对这本书封面的那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孩子,尽管成长的路异常艰辛,谢谢你从未放弃。
这个故事真的挺好的。它没有单方面强调这个社会给予的温暖,因为这毕竟是不现实的,虽然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它也没有单方面强调小男孩自己的努力而刻意去黑化社会。这个故事里没有什么反派,也没有什么“恶势力”。现实生活中星星点点的善意和小男孩自身的善良努力乐观相互滋养着,相互渗透着。学校里的老师校长和那个美丽的summer用善良温暖着奥吉,而奥吉也用自己的善良和宽容坚强感动着也改变着他身边的人,比如杰克。
或许因为我身边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吧,所以我才那么强烈的触动。如果我身边也有一个奥吉,我想我会怎那么做呢?我只能承认,我可以做到自己不助长恶意和冷漠,但若是和他为友就意味着被外界孤立,我真不敢保证,其实,杰克之所以愿意冒着被全班大部分男生孤立的风险去和奥吉做朋友,这也是奥吉应得的,是奥吉个人的魅力让杰克选择了如此。所以,我怎么做也会取决于我遇到的“奥吉”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个社会如何对待“奥吉们”也取决于“奥吉们”自身的表现。如果他们自己就总是埋怨,自暴自弃,那么这个社会不向TA展示善意也是有原因的。通俗点说就是:天助自助者。
书的最后,译者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还是给我一些触动的,她说,书中的奥吉虽然外表不正常,但是内在心智和品格上不仅正常,还比一般的孩子要更优秀,他的优点完全可以让人忽视他的外表,而现实社会中,这并不是通常的情况。而即便是内心品质如此优秀的孩子,仅仅是因为外表的不正常在融入社会时就如此不容易,那么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拥有生理缺陷的人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可想而知,肯定会比这个故事中要残酷一些。这个观点让我的心里有一下的触动,是啊,书中的奥吉毕竟是一个虚构的角色,现实生活中,拥有生理缺陷大人,别说心智比一般人优秀,即便和一般人一样的也不是特别多吧,毕竟生理缺陷带来的成长经历多多少少会打下很多烙印的,他们不会像奥吉那么幸运,拥有坚强,乐观,灵魂有趣,等等优点,那么他们的经历就可想而知了。
译者的孩子问:妈妈,如果不能跟他们做朋友,那该怎么办?
妈妈说:其实你只要克服一下内心的恐惧就可以了。只要选择不害怕,你就会发现,做不做朋友一点都不重要,你甚至都不用去帮他们,只要正常对待他们就是最大的善意。
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我还在高中时曾经写过的一篇作文,具体记不清了,但是我记得我曾经写过这么一个情节:在遇到一个残疾人时,我连朝向他们看一眼都不会,不是我不好奇,而是我担心自己的注视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正常”,我是强制着自己不去朝向他们看。那个时候我就懂得了,对待这些人,或许“忽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善意了。
认真的静下来想一想,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还是有的:选择善良。这四个字的所有涵义都包含在最后毕业典礼上校长的一番发言当中了,只是,书中这段文字翻译的实在不怎么样,有些拗口,而且觉得也没有表达清楚所要表达的东西。我虽然很有感触,但是却也写不出太多更深刻的东西了,所以也就不在这里无病呻吟了,但是好好的想一想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电影拍的还是很不错的,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很喜欢,尤其喜欢summer,心疼维娅,不过好在最后维娅遇到了把她当整个世界的贾斯汀。
总之,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也是一个很“治愈”的故事,同时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
另外,书的最后,孩子们给布朗老师寄的明信片上写的各自的“信念”,真的都很不错。
很喜欢《奇迹》的歌词,就以此为结尾吧:
医生从遥远的城市
来看我
他们站在我床边
对眼前的一切难以置信
他们说我一定是上帝亲自创造的
奇迹
迄今为止他们不能提供
任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