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改造案例 :懂得留白的朋友圈看起来有多高级
好了又到了我最喜欢的每周一次的毒舌时间啦。 这次朋友圈点评,不废话,先上她的照片,大家猜猜看这个小珍珠大概几岁?

我咨询了几个同事,得到的答案从20到28不等。
事实上,这位叫Nancy的姑娘只有20岁。

真的,刚过完生日的那种。
我报出答案的那一刻,几个同事还是微微震惊的,然后一起感叹现在的小姑娘都成熟得很。
从妆容到穿着到神情,跟我们这些差了好几个年龄代沟,却依然每天嘻嘻哈哈,说放飞就放飞的老姐姐们比起来,看着也没什么大的区别啊。
我们几个不禁反思,这些年自己是不是白长了岁数,一点稳重没学到,还时不时会显得特别幼稚傻白甜。

反思持续了不到三秒就放弃了: 爱咋咋,老娘八十岁也要当文艺可爱会撒娇的小甜心~
看,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年龄差的表现:
小孩子渴望快快长大,早早穿上高跟鞋做出大人模样;而大人们反倒不再纠结是不是看起来像个大人,甚至会故意做出些幼稚举动,试图给自己保留些童真的快乐。
都很好,只是心境不同罢了。
我十几二十岁那会儿也是,一心将自己往成熟大女人上靠。
高跟鞋低于8公分连看都不看一眼,衣服都是黑白灰气场款,什么粉色莫兰蒂牛油果、蕾丝褶皱欧根纱,在我看来那都是幼稚无脑傻白甜的标配。
最好笑的是,当时一个追求我的男孩子告白的时候夸我“可爱”,惹得我狠狠生了一场气:
可爱???老娘这样成熟睿智高贵冷艳的大女人,居然说我“可爱”???你瞎了还是故意侮辱我?
现在想想,那个男的有眼光,那时候的我,确实蠢得可爱。

这样的的糗事现在想起,也依然只是觉得好玩好笑,并不觉得羞耻尴尬。 因为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在象牙塔里十几年,无忧无虑,不知人情冷暖,不识人间险恶,积极阳光到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知无畏,又野心勃勃,总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重要到世界都离不开我,恨不得早早飞到外面去改变世界。
满腔的热情总是要化为行动,但是少了真正扎实的目标、能力和眼界,反而显出过于努力的茫然无力。

比如,今天的主人公Nancy这样。 过于用力
不管是她的个人形象,还是朋友圈内容,都有一种too much的感觉。


先看两张生活照:
精心搭配的造型妆容,精心挑选的场景,精心摆出的长腿造型、侧脸角度、微笑弧度,无一不在表达一个意思:
- 我在很努力展示我的美丽,和高级。
好看吗?好看的。
但是感觉跟大部分人一样,千篇一律,少了一些“动人”之处。
但是当她不再那么“端着”,放开自己开怀大笑的时候,就有一种满满的青春的活力扑面而来。

是不是多了一丝“人气”?




再看几张朋友圈:
我有点眼晕。 不知道是该先注意那一长串的悉尼深圳墨尔本的定位,还是先放大看看这一堆花团锦簇的照片都是在干啥。
还好露出这些英文都认识,不然还要再百度才知道人家在说啥,那就更尴尬了。
关于中英文夹杂这件事,我们上上周那一篇《真人改造案例:我朋友圈那么美,为什么没人点赞评论?》里特提过,对于朋友圈里的大多数国人不是很友好。
但是我发现好像留学生都是走这个路线? 我一个没留过学的学渣就不多说了,大家开心就好。 我们主要说一说发的内容。跟那位空姐也有点类似。 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性质差不多,高端、优质、上档次。 但是挡不住铺面而来的审美疲劳:
- 杂乱无章,看得人好累。


杂乱的感觉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是图片和文字都太多了。 大多都是6张和9张,满屏幕都是图,真的看花眼,而且几乎每一条的文字都超过三行,感觉有说不完的话想跟大家倾诉,没必要真的。 老子曾言,“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之间,不出其右,只有保持一定的空,才能其用无穷。 生活中的“空”即是留白,也是一种舍弃,只有部分舍弃,才能得到成全。 正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通俗地说:就是要懂得留白。 讲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留学生们的朋友圈都too much,不仅仅图片too much,文案too much,从状态中流露出的感情也too much。 (你敢说你看这位小珍珠的朋友圈不觉得当面和她讲话需要做一下塞耳朵的准备?) 因为留白的文化是东方的,西方不追求这个,他们鼓励所有人肆意的表达感情,慷慨激昂,视中国人的委婉是虚伪。
传统意义上的留白是一种构图方法,以无相表达意象。它还有一个更为雅致的名字,叫“余玉”。
留白作为一种绘画方法,成长于唐代,成熟于宋代。纵观整个艺术史,最能代表留白之妙的作品,就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 《寒江独钓图》 马远 宋代
这幅画中只有几道波纹、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片留白,却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马远用不着一笔的无限自然衬托细致刻画的有限的人,更加突现出了一个“独”字。也正是因为这片留白,使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渺远的意境和想象余地跃然纸上。
留白不仅仅是美术上的审美,中国文学上也强调留白带来的意境。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用来强调诗境重要性的一句话,也是我经常在文案课提到的:话不要全部说完。
金城武为什么迷人,张震为什么迷人,梁朝伟为什么迷人,因为话少!
你能想象把沈腾的嘴安到金城武身上,一个超级迷人大帅哥,天天跟你说:
老妹儿啊,咱做人不能这样,我告诉你啊,饺子皮得这么擀,馅儿得这么剁。
一日三餐在朋友圈告诉你他吃了什么饭,蘸了什么酱,喝了什么汤。
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女人的魅力,尤其是成熟女人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神秘感啊神秘感。
"美人话一多,就变得不迷人了"这句话,回去罚抄100遍。
第二点就是位置定位了。 太多了亲爱的。 我刚把她的照片发给直男嘉宾的时候,他说: 咦,这位小朋友奇怪哦。 我说: 怎么奇怪了。 他说: 好神奇,为什么基本每个朋友圈都有标注地点,但又不是不同地方。你会在北京标注不同的地方,发朋友圈吗? 我:大概只有在我去非常特别的地方的时候,比如第一次去鸟巢,第一次去故宫,以及一些非常值得纪念的地方。但这种情况基本3个月才会出现一次。 我一直觉得,定位这个东西,只有在大变动的那一刻,作为通知,才显得出意义—比如出国念书、旅行、移民的当下,发一个定位,让大家知道你去了哪里干嘛了,这是必要的,也是个话题。 常年累月呆在一个地方,真的没必要,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在炫耀。
其他事情也是一样……




昨天在课上,有个小珍珠问我,她想发一个上钢琴课的文案,要故意强调“大师课”三个字吗? 我说: 算了,懂的人你不用说自然也看得懂,看不懂的人你也不care他们看不看得懂,不是吗?就好像越大牌的包包logo越小,但识货的人照样对剪裁和走线如数家珍。 插一件趣事,高中的时候有一位男同学穿了一件耐克的卫衣来学校,就在他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我身后的男朋友脱口而出: 他身上那件耐克是假的。 我说为啥? 他说:耐克没有那么大的logo。 仔细一看,那位男同学背了一个巨大的勾在身后,简直比操场上的红旗还耀眼。 内容单一无趣 其实她的朋友圈之所以杂乱且无章,主要还是因为内容太空洞太单一,也少了内涵支撑。 大家仔细看嘛,即使偶尔有一些什么比赛学习工作的内容,也挡不住本质就是吃吃玩玩逛逛拍拍,除了会让人感慨一句“有钱”,真的激不起其他情绪。 为什么? 因为都太像大众点评了,而且不是优质点评的那些。

全部都是“我干嘛了”,说白了,就是个流水账,只不过内容稍微丰富了一些,但是在性质上,跟“今天闹钟坏了迟到了好烦哦、地铁总是这么好多人好累哦、午饭吃了最爱吃的小龙虾好开心哦”式的流水账没什么区别。 都与大家无瓜。 我们强调很多次,朋友圈是对外展示自己的窗口,这个“自己”,不是自己怎么生活怎么度过每一天,而是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人、有什么魅力! 那些所有的行为和玩乐可以出现,但是它们应该是展示魅力和能力的方式,而不是展示的目的。 比如,多少加点情节进去,去旅游遭遇什么危机怎么处理,是不是能体现自己的应变能力?遭遇搭讪,调侃一番,既显得积极乐观,又侧面烘托了魅力。 就像大家写简历的时候,你会写工作经历,但是你想让HR看到的,肯定不只是你曾经熬了多少夜、经手过多少资料这些经历本身,而是经过这些经历磨练的你,拥有了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等等等。

那如果有姑娘说,我除了吃喝玩游,真的没有别的好晒得了,也不是没办法,专注吃喝玩忧,精益求精就好。 比如,学一下ins上的网红旅游博主,她们是怎么发博的?
- 她们的构图为什么看起来就高级?
她们的照片那么多为什么就不拥挤吗? 她们的文案是怎么做到,既炫耀,又不会引起粉丝反感的?


(配图的色调统一,低饱和度的色彩,也是提升高级感的一种方式,以上截图来自于微博旅游博主:@阿蕾Lena,她的摄影和构图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翻看她们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们不会一连9张大头照怼到你脸上来的,她们的动作和布局都是精心设计的,比如Lena常用的就是对角线对称,和隔一张放人物。) 还有另外一种比较高级的排版方式:

(以上图片来自于微博:@stylist涵)
- 删繁就简,也是剔除糟粕、走向高级的一种办法 ,less is more。
总体上说,其实就是一个大胆摸索着急于长大的小姑娘,会有一些小小的跑偏,但并不影响,这样带点莽撞的可爱和纯粹的向上的能量,也是这个年纪的特殊产物。
好好享受当下吧,不用着急,成熟有成熟的美,年轻也同样别有滋味。




忍不住让你们看看同样也是20岁的恬恬老师
#直男点评# 我阅读了一下这小姐姐的部分朋友圈,会莫名地被带起一种情绪,一种让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觉。 啊~~年轻真好。 从截图的这几条朋友圈中,我看到小姐姐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现在身边的人的热情感恩……一切一切都挺正能量。 比如其中有一个: 被工作压力弄得有些烦乱,但明天考试还是要加油。这种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朋友圈,在小姐姐的截图中还是不少。 除此之外,还记录了不少幸福,快乐和温馨的时刻。 从本人角度看,她的新动态是时不时出现在我朋友圈的话,我觉得我会点击进去并手动点赞。 但浏览她的所有朋友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是太热了,正能量是好,但太多就会有一种压迫感。
- 我会建议中间穿插一些文章或者有趣的插图作为调剂。

你的生活很精彩,但你的朋友圈不应该太单一。
然后我怎么看见小姐姐的每个朋友圈都带有地点显示,这个我觉得太刻意。 如果是无意的,我建议是故意关掉一些些。 如果不是特别的地方,都是悉尼的就不用贴地标了,毕竟如果关心你的,也好有个借口跟你搭讪留言啊。 再且,小姐姐的文字描述太长了。 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晚会~我都理解,就不用每个都用太长边幅进行表达~多一些精炼的词句更容易吸引读者。 最后,I don't know 是不是生活在Aus太久,还是别的reason,but我不觉得put 一些English words 会让内容become更attractive。 特别是“马来girl”或“酷girl”这种不自然的插入式… 总体说,还是年轻的小女生,阳光、正想,有积极目标,学业与生活都挺优越的。
- 如果非常说什么,就是慢慢成熟,沉稳一点,从年轻的美到真正女人自然的媚。

本文文字内容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