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晚场巴黎圣母院repo(下)下半场&歌词翻译
三、下半场
(略)
下半场的槽点和新鲜之处确实比较少,最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克洛帮从攻击圣母院死掉后在台中前侧躺到了剧终,弗洛罗被守卫拖到台前也躺到了剧终,最后一首歌一直是三束定光照着他们并排的三具尸体和一个卡西莫多,笑死我了
四、歌词翻译
我看戏不太喜欢盯着字幕,所以还专门花80块买了本歌词译本,以免记忆出现偏差【手动哭兔】。昨晚把词从头到尾唱了一遍(没错字数一样就是可以强行唱出来,但离译配大概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大概是比较有发言权了吧。内容比较长,嫌太长不看的朋友欣赏下迷惑翻译吧,我的评论挑着看就好。
1. 歌词翻译的初衷是什么?
应该是让观众直观而无障碍地理解歌词,并在这个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的语境、意象等。特别要注意的是,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纯粹的初见,为了让他们理解和欣赏这部剧,哪怕牺牲一部分较为晦涩的典故,隐喻和双关也是应该的,而本次圣母院的翻译与这种宗旨完全背道而驰。记得看悲惨世界来中国演出的纪录片,剧组人员对字幕翻译的一些诗意美化意见很大(何况人家至少是诗意的),认为给观众原词最直观的体验是最重要的。什么?你说圣母院的粉丝不太需要字幕提示?拜托,作为更熟悉原词的粉丝,看到这种字幕早就气死了好吗。
2. 这个歌词本设计得还挺好看的,当然不能细看。
一方面是歌词不忍卒读,一方面是为了逼格,选择了使用繁体字,但显然装x比较失败…比如斗篷写成了鬥(dòu)篷,干預写成了幹(gàn)預…我用搜狗输入法自带的繁体都能打对,真的强烈怀疑他们就是拿什么软件一键转换的。我不太懂繁体字,如果有港澳台的朋友看到了可能能发现更多槽点。综上,这本歌词本值得您买一本送给外国朋友——总之不太适合懂中文的人看就是了。
3. 作为翻译的根本,它忠实于原文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与原文大相径庭之处比比皆是,实在是说不完,就随手选择一例吧:
歌词翻译 法语原文 原文大意
以为自己是绿树 Moi qui me croyais l'hiver 我原以为我(的生命)已经到了冬天
像钢铁顽强坚固 Me voici un arbre vert 现在我(却又)是一颗绿树
抵抗冬天的严寒 Moi qui me croyais de fer 我原以为我是钢铁
抵抗欲望的火焰 Contre le feu de la chair 抵御肉欲之火
绿树抵御冬天的严寒?您是假树吗(x)
这里将原文两组很不同的概念糅成了一种,完全不知其意义何在。就算是为了追求和原文音节数的一致(该翻译通篇基本遵循这一原则,然而这是毫无意义的),也完全可以给出符合原文意思的翻译:
本以为生命入冬
枯树却重又葱茏
如钢铁无法撼动
能抵抗欲火熊熊
(前两句的灵感来自网易云歌词翻译@EdmondRen)
我给自己又额外加了些限制,除音节数与原文一致外,断句与原文一致,押韵且不换韵,除了倒字没有办法太严格要求外,基本上是可唱的水平了,不知道歌词译者以其知识和经验,为何只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如果因为时间仓促或其他原因,为何不抛却音节数一致这种毫无必要的坚持呢?
4. 就算不忠实原文,它好唱么?
很遗憾,完全没法唱。我不知道作者在按音节数翻译时有没有按照译配去做翻译的野心,但显然这版翻译完全没有在倒字、押韵、断句的问题上做过任何处理,这让其固执地依字数“填词”显得愈发可笑。甚至在强行唱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数处音节数不完全符合(此处存疑,毕竟我不想再唱一遍求证了)…譬如《月夜》中将veille翻成了“守望”,这个词是单音节,在乐谱上只有一个音,不知道为何突然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嗷。
5. 就算它不好唱,当做散文来欣赏还不行么?
对不起,它的语句根本不通顺。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① 对原文荒诞的解读或毫无道理的翻译
○《La monture》中小百合的唱词:
歌词翻译 法语原文 原文大意
年幼绽放过的梦 Mes rêves de petite fille 我少女时的梦 已渐渐被我缝合 Cousus de fil en aiguille (那些梦)由丝线缝造 已被我扔进狼群 Je les ai jetés au loup 我已把它们扔给了狼 别再继续误解我 Détrompe-toi car je suis 醒悟吧 因为我如 别以为我是只羊 Aussi blanche qu'une brebis 羊羔一样洁白 在淤泥里挣扎 Qui se roule dans la boue (那羊羔)在泥泞中打滚
不得不说将“绽放”的东西“缝合”,若在某些情形下的确不失为诗意的创造,可惜在这里用得完全不是地方:美梦又非伤口,何须缝合?别以为我是只羊(突然有喜洋洋主题曲的既视感?)这里丢掉了很重要的“洁白”的概念。单单说在泥里挣扎的羊的话,它可能在沉沦,可能在无助,可能是没能逃脱邪恶的染指,而原曲却是在用“淤泥”的黑与羊羔的“白”的鲜明对照,体现出小百合虽遭被判而其心不改的赤诚之心。
○《大教堂时代》的歌词:
歌词翻译 法语原文 原文大意
打开大门迎接异族的进犯 Laissez entrer ces païen ces vandals 任凭异教徒和破坏者进入(城市)*
*vandals即曾大肆劫掠罗马的蛮族汪达尔人,英语中用vandalism表示对文物故意破坏的行为
Laisser虽然有与英文的let相似的含义,但“迎接”“进犯”…?就是你小子把皇军(指蛮子)引到罗马来的?所谓开门揖盗不过如此吧。
○《企图绑架》中:
歌词翻译 法语原文 原文大意
请让我带你离开 Permettez que je vous ramène 允许我送你回到
远离巴黎的城墙 Hors des murs de la Cité 城墙之外
那里住着成群 Où vivent les bohémiens 吉卜赛男人的居所
成群波西米亚人 Où vivent les bohémiennes 吉卜赛女人的居所
这里网易云的歌词错了,将第二个“bohemiennes”也打成“bohemien”了。菲比斯这两句词本身好蠢,渣男都没脑子的hhh译者大概是认为où指的是城墙吧,然而1. 吉卜赛人不住在巴黎的城墙上,2. 把吉卜赛女孩“送回”到远离吉卜赛人的地方?你就是诱拐犯?(菲比斯:我是诱拐你的爱情的罪犯,我罪无可恕~)
○《弗洛伦撒》的歌词:
歌词翻译 法语原文 原文大意
聊一聊弗洛伦撒 Parlez-moi de Florence 给我讲讲弗洛伦撒
和复兴的文化 Et de la Renaissance 以及文艺复兴
“改革开放”≠“改革与开放”,“南方谈话”≠“在南方谈话”,“光荣革命”≠“光荣的革命”,专有名词岂能这样随意拆解?只是为了让“文化”与“弗洛伦撒”押韵?这版歌词翻译中数次用语气词“啊、啦、吗”来押“a”韵,虽不太高明,但相比现在的翻译,我宁愿看到“和文艺复兴吧”。
○《上帝那样偏心》中:
歌词翻译 法语原文 原文大意
你那美丽的肤色 Le satin de ta peau brune 你棕色肌肤的柔软
不属于穷苦的我 N'est pas pour les va-nu-pieds 穷苦之人不配感受
最大的问题在于“肤色”这个词上。就算不去管上下文,“棕色的肤色”为啥会让穷苦之人自惭形秽呢?难道中世纪就有沙滩浴,以黑为美?何况是什么肤色原翻译根本没点出来。若考虑上下文的话,克洛帮曾在歌曲中明示吉卜赛人的肤色与法国本地人有差异。如《奇迹宫殿》和《Condamnés》中都有歌词说我的肤色与你的不同(La couleur de ma peau contre celle de ta peau,网易云歌词将此处的“不同”翻成了“相同”),不知其中是否有当时时政的影响?那么,若是艾丝美拉达的备受歧视的吉卜赛人肤色都让卡西莫多不敢高攀,那卡西莫多怕不是四等ha..啊,快就此带住。
○此外,本曲中有几句特别意义不明的词:
上帝是那样偏心
都是人却不同命
我们是身无分文
而他们就有真心
去或没去现场看过的各位,有没有觉得这句意义与其他内容完全相反,唐突地让人窒息…原来卡西莫多不仅丑而且身无分文,而菲比斯富有又有真心,那要挑谁还用问吗(x)然而,问题其实出在…最后一句后少了一个问号(原文为问句),这样看似病句的“我们是身无分文”也说得通了。不过我们常说“答案错就全错,不给过程分”,试想谁会像我这么无聊还专门去查法语歌词的…就算在如此一言难尽的歌词翻译中,这几句的迷惑程度也可以问鼎了。
稍微提一句,对于Bohémienne这首歌,译者知道不断重复的bohémienne乃是艾丝美拉达对菲比斯“你来自何处”的提问的回答:“(我是)波西米亚少女”。法国人口中的“波西米亚人”即我们熟知的吉卜赛人。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波西米亚人”是个陌生的概念,很难将其和流浪的茨冈人联系起来。为了照顾观众,翻成“吉卜赛少女”会更好。(对隔壁《吉屋出租》的La vie boheme,我也主张至少在注释中提到波西米亚=吉卜赛)而译者虽将歌名译作“波西米亚少女”,但歌词中的bohémienne为了可恨的音节数却翻成了“波西米亚”,别忘了现场观众是看不到歌名的…甚至反而把吉卜赛人的另一个名字gitan也翻成了波西米亚——初衷或许是用“波西米亚道路漫长”对仗“普罗旺斯山中歌唱”,但这里的“波西米亚”就更像是一个地名而不是族群名称了…想象得到观众百度波西米亚,结果发现是中欧的一个地区时迷惑的样子
② 用词不当,包括语境上和搭配上
语境:本故事的背景在中世纪的法国巴黎,因此在翻译的选词上就要注意不能使用太现代的概念或者太中国的词汇。如林少华先生曾言他翻译时爱用成语,但会仔细斟酌,尽量避免使用有历史典故的成语。
例如卡西莫多在最后一首歌中说二人将“飞跃过阴间的门”,试问这“阴间”可是森罗阎王管辖?“门”是否由希腊神话中的三头犬把守?
此外还有《弗洛伦撒》中的“上帝向人投降”…我只能说那真的牛啤,上帝在歌词译者面前就是个弟弟…而原文是“人类将杀死上帝”,这就是哲学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了。
搭配:各人有各人的语感,但我相信下面这些例子大家都会觉得诡异吧。
※后浪推翻前浪——《弗洛伦撒》(后浪是革命党?后浪还要建立新政权呢)
※黑夜 膨胀了所有的情欲——《巴黎城门》(倒不如说黑夜的情欲膨胀了你的…)
※在“兑换所”桥 邂逅一张天使的脸——《巴黎城门》(邂逅一张脸…过于恐怖)
※我曾像一只小燕子 我和春天一起来临——《笼中鸟》(对不起,春天可以来临,您不行)
③ 不当的主谓宾搭配
举例:
※这一天赋予了我所有的特权——《愚人教宗》(感谢这一天,赞美这一天,这一天万岁)
※一四八二年的巴黎 写着人类欲望和爱——《大教堂时代》(大作家巴黎?)
※温床上的巴黎 放浪在花天酒地——《巴黎城门》(继大作家巴黎后又来了花花公子巴黎)
※死亡飞跃无穷时空 让你和我相拥——《舞吧 艾丝美拉达》(那死亡可真是个带善人)
※把她那只小脚放进钳子 然后拧紧 拧紧!——《拷问》(把她的脚拧紧?)
※在广场跳舞的女孩 为你献出她的生命——《菲比斯》(她为你献出or为你献出生命)
这部分的语病过于明显,相信就算小学生也能轻易改正,就不再多做分析了(笑)
④ 句子不完整
有少动词的:
※上帝让他这样可怕——《舞吧 艾丝美拉达》
还有少名词的:
※以灵魂与良知 为正体统 我赋予你们权利——《攻击圣母院》
写完之后发现①的一部分和②③④可以统称为“病句”x
⑤ 一些不该犯的错误
如《Anarkia》这首歌的标题…刻在圣母院上的希腊字ΑΝΑΓΚΗ,首演版将其读作anarkia,这是错误的,在随后的版本中都更正为了正确的读音anánkē(https://en.wiktionary.org/wiki/%E1%BC%80%CE%BD%CE%AC%CE%B3%CE%BA%CE%B7),本次演出自然也是沿用了这一正确的读法。然而不知为何歌词译者仍以初版的错误读音系之,让演员的台词和字幕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咦?难道这种情况还少吗)。利用词典或演出视频稍作求证也不至于如此贻笑大方。
这些是我列举的部分翻译中的硬伤。至于风格上,譬如在翻译中对法语语法的过度强调(如《弗洛伦撒》Des bateaux sont partis déjà sur l'océan,一定要是“有”船已经起航,不如把这个宝贵的字数用在形容“船”是怎样上),对一些说法的翻译(如甚至语序都不调整,就将Esmeralda la zingara译作“艾丝美拉达吉卜赛”,英文版好歹知道改成“Esmeralda the gypsy girl”;如《奇迹宫殿》中克洛帮嘲笑甘果瓦poète de quatre sous,即poet of four sous,一群暴徒流氓竟嘲笑他是个“身无分文”的诗人,显然理解成才华只值四苏的蹩脚诗人更好),都让我很不喜欢这版翻译。
写不动了,就这么搁笔吧。
6. 那么在哪里能看到较好的翻译呢?
请联系浙大音乐剧歌剧社(划掉)。建议初见本剧又不得不忍受这个字幕的观众看看网易云的歌词,虽然难免瑕疵(如La monture中小百合的“到我身上来,你这个小垃圾”,喷饭)但总体过关。同时最好对《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背景做一定的了解。或者可以看我豆瓣空间的译配,但要注意我追求的不是逐字逐句的对应,而是一种意境上的对应,即寻找“若是这个角色不用原文的表达,那以他的性格,情绪,身份会选择的另一种表达”。此外,为了可唱性也牺牲了部分忠实度,虽然或许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