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学术焦虑支配的恐惧——一名学术小白的反思
在做学术的过程中,为何会焦虑?为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中,而让身体与心灵在做学术的过程中合合分分中无处安放。自从进入学术领域,我反复地问自己,我想这也是所有科研者可能面临的阶段性窘境。因此,今天在这里我想从我自身为出发点,剖析焦虑萌生的根源,但同时也想给所有想入圈还在徘徊的童鞋们提供一点帮助。
从2017年入圈以来,我的生活节奏一直以倍数快进,各种任务、课程及学术会议推着我不断向前,我一方面想慢下来去思考一些问题,而另一方面在慢下来后却又感到无比彷徨,好像自己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让自己无所适从,但是整体节奏还是比较紧张的。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陷入了焦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自身来讲,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遇到山一样的任务时一方面想保质保量完成,另一方面却觉得时间还很多,以至于总是到最后突击完成,让自己累个半死,完成时发誓一定要合理规划时间,但是下一次却又回到原点,周而复始,我知道这是我的个人原因,不能代表全部。经过自我的剖析得出,我是一个受压力支配的人,在没有压力的驱使下就会放飞自我,自身并没有形成一套约束机制,这些压力来自导师安排的任务、同学成功发表论文以及学校对科研的要求等等,而一旦这些压力消失我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我想我的存在可能更多体现于社会中,即社会规制中的自我,而缺乏对于主体性的体现,从根本上没有想好我到底要什么?而只是进入到这个圈子后被其规则所牵制,但是想要凸显自我却不知如何做起。
其次,从社会而言,我对自己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我想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只能被动遵循社会法则,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或者成为一名优秀的业界人士。当别人问我时,我总是会回答,到时候看机遇,我知道在求职时机遇是一方面,但是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与规划,这也是我焦虑的根源之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就迷失自我,结果就是对于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无处安放,任其发展直至自生自灭,可能听着有点言过其实,但也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很多时候是盲从的,觉得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但是那都是社会对我们自身规训的结果,而人对自身的认知绝大部分来自社会,但前提是要对自己在社会有明确定位,然后才能在自己向往的领域中遵纪守法且有所创新。
再次,从学术领域而言,我自身对想研究的究领域的定位不是那么的清晰,问题意识还是不够不强,能看到现象,问题卡在如何深入研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并非终点,根源还是在于理论架构不牢固,因为我是跨专业,目前所研究领域是跨专业的跨专业,属于多跨,对于本质把握不清楚就会陷入表象而无法下手,用已有理论阐释现象,还是现象入手对于既有理论进行延展,这是我始终徘徊的事情,可能自己有点本末倒置,从既有模式去研究问题,而非从问题本身出发来选择研究范式,范式并非是铁板一块,而应该随着整个发展不断变化,在短期内可能处于稳定状态但在长期过程中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最后,从社交而言,我本不是一个特别外向的人,有一些好友但并不算多,然而在进入学术圈之后,我却与朋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稀松,甚至将这种联络视为一种压力,有时候是真的很忙,没有时间,有时候却是一种受社交支配的恐惧,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以至于朋友都变成了网友,网络交往代替现实交往,其实这是有害的,人毕竟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物,尤其是科研压力大社交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长时间无社交的高压状态可想而知会对整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除了旧友之外,对于新朋友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缺乏,我总是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交流,在参加完学术会议之后收获了一些学者的朋友圈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去维系这些学术资源,如何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探讨学术问题,大部分是我自己和自己交流,但是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思想也很局限。
简言之,自律、社会定位、学术素养、社交这四方面是导致我在学术圈中陷入焦虑的主要根源。鉴于此,未来准备进入学术圈的同学一定要对这四方面做好准备。
其一,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合理规划和调整自己的时间 ,在科研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时间不合理那将无法达到学术要求,但同时应将学习与休息,老师任务与自身研究等关系处理好,对任务轻重缓急应该有明确标注,从而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高效率完成任务,以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
其二,应该尽早做出职业规划并为此而努力,如以后继续做学术还是转行做其他,要出国还是国内发展,这些都要尽早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成就更好地 自己,具体需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及能力来做出均衡与合理的考量。
其三,应平时就开始基奠学术基础,提升自己的学术专业素养,明确研究兴趣并在研究方向上深耕,如阅读相关文献并做相应调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与问题意识,这是做好学术的关键,同时也要提高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不仅要专还要博。
其四,虽然科研占大部分时间,但是社交仍是必需的,与之前好友定期联络交流近期状况,与学术圈好友交流学术问题及想法,进而构建自己的学术同体,需要专注但是也需要交流与沟通,有多少科研成果是在数度讨论中诞生的。
总而言之,进入学术圈就应从个人、社会、科研及社交等层面来构建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四个层面均处于相对均衡的位置,这样方可以使得研究有效推进,因此这既是学术焦虑的来源也是缓解焦虑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