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来仙洞诗解
古洞春寒客到稀,绿苔荒径草霏霏。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榼远从童冠集,枝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人久不归。 诗名“来仙洞”,来仙洞就是现在贵阳市的仙人洞。此诗是阳明到贵阳第二年(正德三年)写的,这是他第二次来此游览。来仙洞在明代已是旅游胜地,号称“贵阳八景”中的“铜鼓遗爱”,有诸葛亮的传说,有吕洞宾的传说,是为道教胜地,阳明本好此道,怎么不到此一游呢。诗中有一笑字,表明阳明当时的心情是放松的,也令我舒心很多。 “古洞春寒客到稀”,看来不是春寒的季节,来游览的人还是不少的,明人的旅游之兴,并不亚于今人。“壶榼远从童冠集,枝藜随处宦情微。”年将及冠的年轻人从大老远的地方,带着酒过来了,想必又是一次愉快的聚会。这种场面,又让我想起孔子和学生的“风沂兴”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次阳明可能是受到道教圣地的影响,诗中表现出做官的念头变得很淡薄,“枝藜随处宦情微”。但他并没有说他已然没有了做官的念头。在真正的儒者看来,做官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学以致用,经世致用,以体民情、顺民意、达天理。因为儒家思想的根本是“至善”,是仁义,是天理,这些我心本有。如果完全没有了出仕的念头,遁入空门,岂不成了真正的道人,出家人了么。 “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人久不归”,阳明家乡的阳明洞里的仙鹤,是阳明内心的寄托,它在呼唤阳明的归来。阳明是乐观的,或者说是积极入世的,他想回去,回到朝廷,服务黎民,贡献自己,这是他在本诗最后的态度。但他为什么自称“山人”呢。这是现代很多人不知道的,过去的儒家入世常存出世之心,为官常怀山林之志,就是不想被官场污浊之气沾染,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读书人本色。所谓: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也。这就是阳明的书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