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神仙饭”怎么做小仙女?
最近有一个问题深深的困扰着大福,就是精致的小仙女,都在吃些什么呢?就此我采访了办公室的资深小仙女们。得到的回答大多如下:

呆萌大福君: 小仙女~小仙女~你们日常都吃些什么呢?
资深小仙女: 小仙女当然是喝露水的呀(๑‾ ꇴ ‾๑)
呆萌大福君: ......我觉得不行吧?
资深小仙女: 我觉得可以呀( ͡° ͜ʖ ͡°)✧

虽然大福也有修“仙”之心,奈何我弱小可怜但能吃。只喝露水?这不是明摆着为难我大福吗?还好我机智在和李必小哥哥学习辟谷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唐朝时期“仙气”的饮食,嘿嘿~要不要一起学习一下?

唐朝因为皇家追认老子为祖先,所以对道教无比推崇,上行下效,官方民间两开花,让道教的文化与习俗迅速的席卷了全国。民以食为天,唐人对“修道修仙”的热情便在饮食这块体现的淋漓尽致。

节日篇
唐朝的节日是唐人在道教影响下“仙气”饮食习俗的集中体现。以重阳节为例,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唐朝的重阳节是三大令节之一,唐人过重阳节有三宝:登高、菊花酒、“重阳糕(高)。”
而这三宝都与道教有关...

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PS:费长房是道教中的人物,史载:“他从卖药壶公入山修道”
在道风盛行和依循习俗的背景下,唐人为取吉利、避祸、长生不老之意,每到九月初九便纷纷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同时也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佳句。
菜名篇

道教与唐朝的“仙气”饮食
若说唐朝的节日是唐人在道教影响下“仙气”饮食习俗的集中体现,那么唐朝的菜名,则是在道教文化影响下唐朝对“仙气”饮食的追求最直观的展现。在唐朝民间食品、菜肴中许多以“长生”、“长命”来命名的肴馔,如“长生粥”、“长命面”正是对此的直观反映。
同时唐朝百姓认为将这种长生理念传播给世人的道士是道教世俗文化的接引人,故而他们也将一些风雅的菜肴也冠上道人之名直白的表达了对道人和道教的崇敬,如“菊道人”。除了以长生和道人命名外富有想象力和浪漫色彩的唐朝人也多爱用“神仙”、“仙人”这些存在于瑰丽神话中的人物来命名佳肴,如“玉桂仙君”、“御黄王母饭”、“仙人鸾”、“八仙盘”、“神仙粥”等等来表达对道教的虔诚信仰。




在基本了解唐朝“仙气”的饮食习俗后,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呢?反正作为吃货的大福觉得看着ପ( ໊๑˃̶͈⌔˂̶͈)*这些仙气飘飘的菜名,过着仙气盎然的节日,不用只喝露水也能当“小仙人”,真幸福(ꈍᴗꈍ)
最后在办公的资深小仙女们的一致要求下,大福决定奉献出御黄王母饭的做法,来帮大家改善伙食(๑‾ ꇴ ‾๑),请大家注意查收哦~~
韦巨源的《食谱》记载,唐代的“御黄王母饭”,是编缕(肉丝)卵脂(蛋)盖饭面表杂味做的,因而更具风味。具考证其实就是煲仔饭。

1、大米先提前浸泡40分钟到1小时。 水不能太多,比例1/1.5。 提前用油涂抹锅底, 大米浸泡后加油煮开后加盖子,转小火煮1分钟左右。

2、当水沸腾,干到和大米同一界线,拿筷子在大米上戳出多个孔洞

3、焖饭的同时调酱汁,2勺厨邦味极鲜酱油,
1勺李锦记财神耗油,一勺白糖,麻油,盐少许,加少许水搅拌均匀。

4、饭煮到无水后放入腊肠冬菇肉,继续小火焖,肉熟变色后沿着锅边倒入少许花生油油,这个是起锅巴的关键,然后加入一只鸡蛋,加盖小火继续焖,最后淋上酱汁撒上葱花。
出锅~(•̀ᴗ•́)و


鱼跃龙门福牌火热发售中~鱼跃龙门佑你禄位高升,舒舒服服做“仙人”,快快乐乐享“仙食”(๑ت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