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19 世博园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驴头和护照盖章
有个去上海的机会,可以看看久违的上海,可以会会久违的亲朋,还可以去世博园逛逛。
妹妹给了一张平常日的票,我兴冲冲起个大早,乘7号线,到浦东耀华路站。
7:30 来到世博园6号门,等到开门安检,要一个半小时。安检口在地下,有些闷热。数千人等候,等的烦躁了,吵架的此起彼伏,还惊动警察来劝架。其实,这才是个序幕,一天下来,排队就是主要功课。
9:00 开门,我算是靠前的,顺利领到中国馆预约券,一时兴奋,竟忘了领地图。
赶紧往地面跑,找到最近一家特许店,买到世博护照。看看柜台里也就几十本,动作慢的肯定买不到。
预约券上显示上午十点半入场,我就想先找两个馆看看,不成想中国馆旁边的澳门馆排起了长龙,入馆需两小时后,台湾馆又没开,不知为何?还是先进中国馆吧。
随着滚滚人流就进来了。
序厅放一部片子,场面很大,有180°视野,中间银幕是上海人家的几十年来的变化,旁边是日新月异的城市进步历程,小家随着大家在变化。每个人,每个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片子不长,看着温馨又激动。
主展厅有大大的“国之瑰宝”字样,对面就是100多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展示1000年前宋朝都城开封的城市生活。我也在开封生活过十几年,对这幅画作还是很熟悉的。
老太太座位旁边的木杆上,有一只怪异的装饰。在张择端的原作中,本是一头张嘴大叫的驴子,用绳拴在木杆上。后来此处的画面破损,修补人员没有认真考订,就补上一片空白,这样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一只驴头被插在木杆上。制作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参考了那幅错误修补的版本。
图中最热闹的就是虹桥部分了,桥头本来有一位送外卖的餐馆伙计,美国《生活》杂志曾把他的工作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本来这一点应该是此次展示的亮点,可惜这个人物从场景中删去了。我看了好几遍,应该是真的没有。
11:00从中国馆出来,旁边是尼泊尔馆,国家不大,馆倒是不小,内部陈设挺多,还有个高高的佛塔,可以上去拜拜。我买来个面具,画工精美。随后去印度馆、黎巴嫩馆、伊朗馆、越南馆、朝鲜馆、乌兹别克斯坦馆、摩洛哥馆、卡塔尔馆、土库曼斯坦馆、阿联酋馆,以及三个亚洲联合馆。一个个国家馆都挨着,不由得就进去了,结果在亚洲区滞留时间太长,到下午四点才向B区转移。
为了节省时间,排队超过两小时的大馆都放弃了。排的最长是印度馆,进去也就是看了5分钟投影,不过那个大厅很是别致,完全是粗大的竹子搭建,巨大的穹顶。
各馆的手工艺品展示也是各具特色,尼泊尔的面具、印度的大象摆件、约旦的彩砂瓶画、伊朗的织毯等等,异国风格是很精彩,价格不菲啊。
到了B区,还是亚洲,东南亚。先后参观泰国馆、柬埔寨馆、马来西亚馆、文莱馆、澳大利亚馆。在泰国门前排队,正好赶上歌舞表演,跳的蛮精彩,观众都不愿意进馆了。进去以后,又是看片子,三个展厅三个片子,不过有3D的,还有机器人当解说,还是挺下功夫的。
发达国家的展馆就与亚洲穷国不一样了,澳大利亚里面就花哨许多,同样是看片在,场景有变化、屏幕也有变化,当然内容都离不开环保、低碳。
观众绝大多数是国人,进馆看节目就脱鞋,旁边有个不穿鞋的,或是后排伸来个脚丫子,实在是扫兴。为了节省吃饭时间,一般都是排队时吃干粮,吃完就到处丢弃,上万人丢垃圾,怎么可能清扫干净。
晚上八点,我才来到C区,时间比较紧了,体力也跟不上了,进了波黑馆、白俄罗斯馆、斯洛伐克馆、捷克馆、葡萄牙馆、丹麦馆、芬兰馆。还是欧洲馆更有意思,一是文化离我们比较远,另外馆内技术含量也更高。
在丹麦见到远渡重洋的小美人鱼,芬兰有很多互动项目,如果认真玩玩,还是很有意思的。坐在丹麦馆的楼顶,在酒吧要了一瓶啤酒,32元,跟后海酒吧价格差不多,看着兴奋的游客们,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吧。
一共进了35个国家馆,在护照上盖了37个印章,应该是收获很大。盖印章也是一大风景,我是在正规护照上盖,没有买到护照的就盖在地图上、宣传册上,还有专门带本子来的,一页一章,都是有备而来。泰国最差,在馆外放张桌子,游客自助盖,印泥是蓝墨水,盖上就一片蓝,可能是有人加水了。大家都抱怨,红衫军在闹事,政府无暇顾及世博会了。我的护照上还有50个位置可以盖章,看来还要来一次。
10:00 离开世博园区,乘地铁专线直到马当路。将近14个小时了,累得有点精神恍惚。
妹妹给了一张平常日的票,我兴冲冲起个大早,乘7号线,到浦东耀华路站。
7:30 来到世博园6号门,等到开门安检,要一个半小时。安检口在地下,有些闷热。数千人等候,等的烦躁了,吵架的此起彼伏,还惊动警察来劝架。其实,这才是个序幕,一天下来,排队就是主要功课。
9:00 开门,我算是靠前的,顺利领到中国馆预约券,一时兴奋,竟忘了领地图。
赶紧往地面跑,找到最近一家特许店,买到世博护照。看看柜台里也就几十本,动作慢的肯定买不到。
预约券上显示上午十点半入场,我就想先找两个馆看看,不成想中国馆旁边的澳门馆排起了长龙,入馆需两小时后,台湾馆又没开,不知为何?还是先进中国馆吧。
![]() |
随着滚滚人流就进来了。
序厅放一部片子,场面很大,有180°视野,中间银幕是上海人家的几十年来的变化,旁边是日新月异的城市进步历程,小家随着大家在变化。每个人,每个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片子不长,看着温馨又激动。
主展厅有大大的“国之瑰宝”字样,对面就是100多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展示1000年前宋朝都城开封的城市生活。我也在开封生活过十几年,对这幅画作还是很熟悉的。
![]() |
老太太座位旁边的木杆上,有一只怪异的装饰。在张择端的原作中,本是一头张嘴大叫的驴子,用绳拴在木杆上。后来此处的画面破损,修补人员没有认真考订,就补上一片空白,这样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一只驴头被插在木杆上。制作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参考了那幅错误修补的版本。
![]() |
图中最热闹的就是虹桥部分了,桥头本来有一位送外卖的餐馆伙计,美国《生活》杂志曾把他的工作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本来这一点应该是此次展示的亮点,可惜这个人物从场景中删去了。我看了好几遍,应该是真的没有。
11:00从中国馆出来,旁边是尼泊尔馆,国家不大,馆倒是不小,内部陈设挺多,还有个高高的佛塔,可以上去拜拜。我买来个面具,画工精美。随后去印度馆、黎巴嫩馆、伊朗馆、越南馆、朝鲜馆、乌兹别克斯坦馆、摩洛哥馆、卡塔尔馆、土库曼斯坦馆、阿联酋馆,以及三个亚洲联合馆。一个个国家馆都挨着,不由得就进去了,结果在亚洲区滞留时间太长,到下午四点才向B区转移。
为了节省时间,排队超过两小时的大馆都放弃了。排的最长是印度馆,进去也就是看了5分钟投影,不过那个大厅很是别致,完全是粗大的竹子搭建,巨大的穹顶。
![]() |
各馆的手工艺品展示也是各具特色,尼泊尔的面具、印度的大象摆件、约旦的彩砂瓶画、伊朗的织毯等等,异国风格是很精彩,价格不菲啊。
到了B区,还是亚洲,东南亚。先后参观泰国馆、柬埔寨馆、马来西亚馆、文莱馆、澳大利亚馆。在泰国门前排队,正好赶上歌舞表演,跳的蛮精彩,观众都不愿意进馆了。进去以后,又是看片子,三个展厅三个片子,不过有3D的,还有机器人当解说,还是挺下功夫的。
发达国家的展馆就与亚洲穷国不一样了,澳大利亚里面就花哨许多,同样是看片在,场景有变化、屏幕也有变化,当然内容都离不开环保、低碳。
观众绝大多数是国人,进馆看节目就脱鞋,旁边有个不穿鞋的,或是后排伸来个脚丫子,实在是扫兴。为了节省吃饭时间,一般都是排队时吃干粮,吃完就到处丢弃,上万人丢垃圾,怎么可能清扫干净。
晚上八点,我才来到C区,时间比较紧了,体力也跟不上了,进了波黑馆、白俄罗斯馆、斯洛伐克馆、捷克馆、葡萄牙馆、丹麦馆、芬兰馆。还是欧洲馆更有意思,一是文化离我们比较远,另外馆内技术含量也更高。
在丹麦见到远渡重洋的小美人鱼,芬兰有很多互动项目,如果认真玩玩,还是很有意思的。坐在丹麦馆的楼顶,在酒吧要了一瓶啤酒,32元,跟后海酒吧价格差不多,看着兴奋的游客们,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吧。
一共进了35个国家馆,在护照上盖了37个印章,应该是收获很大。盖印章也是一大风景,我是在正规护照上盖,没有买到护照的就盖在地图上、宣传册上,还有专门带本子来的,一页一章,都是有备而来。泰国最差,在馆外放张桌子,游客自助盖,印泥是蓝墨水,盖上就一片蓝,可能是有人加水了。大家都抱怨,红衫军在闹事,政府无暇顾及世博会了。我的护照上还有50个位置可以盖章,看来还要来一次。
![]() |
10:00 离开世博园区,乘地铁专线直到马当路。将近14个小时了,累得有点精神恍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David在成都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4-12 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和圣水寺 (3人喜欢)
- 2025-4-5 韩城司马迁祠和长安兴教寺塔 (1人喜欢)
- 2025-4-4 韩城文庙和城隍庙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