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它还给了我一个生活
昨夜刮大风下了大雨,我听见雨点敲打在窗子上的声音,感觉这就是夏天的声音。而这个原以为很漫长的夏天,也慢慢快走过去了。时间的轮转从不停歇,任何的一刻都是生命中独一无二的。
曾经以为,投资自己就是蒙头学习、健身美容、培养爱好。于是我网上听课学习,报班健身、贴面膜、给自己制订计划写作文画画……这样做了一圈,似乎有所帮助,我更充实了,技能也增加了一些,也对自己有了个交代。
然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就是那一点点不对,让我总不能全然笃定,像小时候那样心无旁骛的去观察、热爱生活。我仍然会感到有一丝焦躁的幽魂萦绕在内心深处,不时探出头来搅扰一下。在那个晦暗时刻,我茫然不知该做些什么,魔法仿佛消失了,一切又变成了过了保鲜期的水果,干干瘪瘪的。
那焦躁的游魂仿佛在说:谁能证明你做了事情?你凭什么自我满足?
可能是离群索居的生活让我无法再依靠别人的话语判断我自己,我在孤独的大海里游泳,只知道要往前走,却看不到任何坐标。我不断的在大脑里反驳着这种说法,比如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生命的价值不能建立在外在的赞扬之上。可是我似乎还没有找到那个令我心动的原因,一切都像是借口,一种曲高和寡的自我陶醉。我很疑惑,甚至于贬低自己,我的信念在哪里?为何忽明忽暗?
我将疑惑暂时放在心里,仍然每天兢兢业业的做着搜寻美好的工作。我所谓的搜寻美好,就是在能接触到的一切里寻找一切可以帮助我正面思考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寻找所有值得品味的好事。我知道我要什么,但我不确定,确定的是如果不去寻找要的东西只会更糟。所以我需要更多的信息、佐证、观点。
我一步步的深入,西方艺术、东方美学、老庄、佛学…在过程中,我了解了我的祖先、我的邻居和我先人们的导师。我意识到现代社会像一个不受管束的大浪,拥有摧枯拉朽的力量而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而被大浪裹挟的人则带着各色眼镜以及比以往庞大得多的自我向着未知前进着。
看到一本书,是一本诗集,名字叫《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听上去像电台鸡汤,我曾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又是一本矫情的情诗集而已。然而在了解过一些东西方古人的人生行动后,我才了解这是一位美国历史上被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并称的女诗人的作品之一。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就像书法不仅是一张带黑点的纸一样。我并没有去买这本书,而是翻开了我拥有的诗集,重温那些诗句,重新点燃一些东西。
我削减了一些在烹饪上的家庭开支,不厌其烦的将买来的大块素食火腿切成无数小段冷冻起来以备后用。翻找衣柜里当季的还能穿但忘记穿的衣服,把它们摆在显眼的地方。整理茶柜,找到以前囤起来忘记喝的玫瑰花,放在大瓶子里,每天都记得泡一杯玫瑰花茶。更加勤劳的更换床单,清洗抱枕被套。在房间里增加竹帘子区隔空间,围合出一个自己写字的地方。
我的“胃口”更加的好,什么都喜欢(除了恐怖片),但是我又特别珍惜它们,不轻易忽视或挥霍自己拥有的任何作品/物品,物品反复使用,作品反复品赏,每次都能品出新意。这使我感到富足。我觉得画家不一定非要出门采风才能获得自己独创的作品,有时候从对前人画作的理解里,一样能生发出全新的构思。对一颗敏感的心来说,构思无处不在,何愁没有主题?你只需要选择你擅长的就好。甚至有时候临摹也是一种创新,全关乎你自己。

那天我在做这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疗愈我的力量真实而坚固的存在了。从前,我看到别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感到舒服向往,而现在,是我自己在做着这些事情,这种舒畅,是看文章时的一百倍。
我停下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了事情发生了改变?糊糊曾经说,学习的过程就像春天水涨了船就自然高了一样,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或许是我已经适应了或者不思进取了,然而却像那首插秧诗说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现阶段我的理解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没有什么是“坚不可摧”的东西,而只有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像我们拥有的只有一双眼睛、一个大脑一样,我们的认识也是有所穷尽的。庄子说,以有涯追无涯,殆矣。生活是根,上面生长着健康、事业、爱情、学识。根不坚固,上面的东西也摇摇欲坠。而生活也是有涯,每一天用心的生活就是一砖一瓦在砌筑堡垒,一刀一笔在刻画艺术品一样的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这对谁有意义?
你自己。继而外部世界。
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人生的螺旋式》,我觉得当时那个觉知是对的。人生就是反复遇到问题然后越来越驾轻就熟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前提是你在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这中间,打开心胸接受新的信息是很关键的一环,不断用新的积极的认知和实践去营养、疗愈、壮大自己的信念,种好的因,才会有好的果实。
只有60岁以上的人才能开始了悟人生?了悟开始得越早,越早开始幸福。感谢焦躁,它还给了我一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