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如梦(一):从金宇澄到王家卫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王家卫在五年前就早早地买了电影版权,五年的光阴倏忽而过,可王导却连一个镜头都没有拍,为什么?
我想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拍不出来。
比如,首先选角就是一个难题。

之前一直有流言说吴亦凡将成为《繁花》男主角,吴的经纪公司言之凿凿,简直是一副板上钉钉的样子。
当时我被吓得不起。寻思王导大约为了票房,请YUE pao吴来演男主角也是有点可能的。可是呢,他能演谁?
书中三个男主角,分别有少年时代和中年时代。炮王吴应该是演少年时代的角色,可他能演谁?
阿宝?小毛?沪生?这三个人就像三顶帽子,炮王没有一顶能戴得上。另外个人认为他的外型与气质,可以进得了《老炮儿》,却进不了《繁花》,大家有没有觉得他的眼神很是有点特别,特别是翻白眼的时候,令人想起了树枝上钩挂着的蛇。
所以,当时还有朋友给我分析,说他可能演少年小毛。 我听了更是心惊肉跳。
在《繁花》一书中,小毛这个角色,个人认为是塑造得最好的(至少是之一),他的故事从少年精彩到中年,一直精彩到死。和他相比,其他两个男主角,阿宝和沪生,就要相对弱一点——相比较沪生更弱,所以,作者后来又加了陶陶这个人物多次出场,来保持平衡。
好吧,最近终于王导出来辟谣,说是不可能由吴亦凡出演任何一个角色,明面上的理由是:王导需要演员会说上海话。
那么,是像侯孝贤的《海上花列传》一样,都需要演员讲方言么?
个人以为,《繁花》之韵,并不在于讲不讲方言。选演员时,少年时代的各个人物,选陌生面孔,演技可行的新人会比较出彩——流量小花,小鲜肉请靠后,不要糟蹋了这部电影。
至于网传梁朝伟也会演出(王导也没有否认会一定不选他),私心里倒是很希望梁朝伟能演中年阿宝(宝总)。阿宝是书中最有女人缘,最富男性魅力的角色,按书中的人物设置,他有一种静谧的,内敛的,不动声色的性感。
唯一的缺憾是,如现在开拍的话,梁朝伟已然有点见老了,应该是不复花样年华时的风华,和书中宝总三十多近“知天命”的年龄,差的比较大。
那么,有人说了,不就是男性的性感吗,彭于晏年轻,由他来演行不行?
不行。梁朝伟和彭于晏之间,大概还差了一百个宝总。

女角方面,有网传章子怡会演李李——只是传说,王导没有承认过。但是,用一位大众熟悉的女明星,来比拟书中的女性角色,可以讲解的通俗易懂,人人都能明白。
怎么说呢,精明世故,看起来很懂算计(实际上也是)的章子怡,与李李这个角色正好形成了反比。
李李应该是一个最没有风尘味的风尘女——不是性工作者的意思。只是说她的境遇,都是在风尘中打滚的意思。
个人觉得选一个没什么太大知名度,但演技精湛的女演员来演李李更好。
李李是一个很新的“典型人物”,我想作者应该是挺喜欢她的,给别人的故事大都家常,但她的故事却很传奇。
名气太大的女演员演来会带着之前的影子,洗都洗不掉,那就不是李李了,而是女演员某某——大家还记不记得,姜文演谁都是姜文,与电影中的角色从来都没什么大关系。
李李这个角色非常好,不希望有个“女姜文”来把她给“格式化”了。
另,网传汤唯演姝华——同样,只是用人所共知的女明星来比拟书中角色(再次说明,王导并没有公开承认)。
和小毛一样,姝华是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之一。姝华的审美,文学品味,分明是作者本人的,姝华说的很多话,都可以让我们想象躲藏在背后的作者,他突然就不想藏了,于是,出来借了姝华这个“壳”,“夫子自道”。
这么被作者看重的一个人物,最后竟然给了她那么一个结局:去东北插队,和一个朝鲜族小伙一连生了三个孩子,最后精神错乱。
然后,就再也不提起了。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得出来,作者是爱她的,把最好的,最出风头的一些场景都赋予了她。
她怎么可能是汤唯来演呢。汤唯演的萧红,难道还不够让人“唏嘘”么?
有人说,汤唯有书卷气,是女文青的形象,姝华也是女文青,这难道还不够对榫?
是的,假如以最理想的状况来论,汤唯演不了姝华,比汤唯更差的“女明星”们,更是不行了。
为什么不行?因为,那些人和姝华之间,隔着一百个金宇澄。

最后要说一个我本人很希望是网传成真的男演员。
有传说讲,张震会演中年小毛。这倒是很令人期待。
上文说了,小毛的故事从少年开始就非常精彩——十几岁时和隔壁的有夫之妇银凤偷情,搞姐弟恋,这是小毛一生中的真爱,同时也是银凤一生中的真爱。
到了中年,小毛更是有各种花样翻新的故事出现。有时候想不通作者为什么会把那么多自己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点”和感受,都无私地给了小毛。所以,小毛这个人物是这样的:你以为他的故事完了吗……一直到死,且完不了呢。
而气质阴郁中带点性感的张震,正好贴合中年小毛的气势。小毛年轻时应该是明朗的,但中年的调子却是有点淡淡的阴郁。
我想象不出有谁比张震更适合演中年小毛了。
好了,我们现在再回到王导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推出《繁花》电影版的问题,而《繁花》的舞台版早已推出与公演了。个人理解是,要在两三个小时里,把一部40多万字的纯文学小说变成影像,是一件困难的事儿——假如是网络小说,400万字也应该是你干了,我随意。
而,越是语言好,文学性强的作品,改编成其他形式,损失就会越大。《繁花》从本质上说,和《海上花列传》一样,其实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并且,是注定会原著比影像版本更好。
所以,个人认为对于电影版《繁花》其实还是不要抱太大,太多的期望,以后观影时才会有比较平和的心态。
以下,我和大家一起来阅读《繁花》原著,作为大陆人,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的(不一定是出生于包邮区,在此地工作,生活也一样),我相信我们一定在某些方面会有超越于王家卫这个香港人对原著的不同理解。

一:小说开卷和小菜场男女偷情案
先说一个问题,如何欣赏小说?
有很多人说自己看过无数小说——他们指的是网络“小说”和各位畅销小说家写的“小说”,但此“小说”不是彼小说,尽管名字相同,打一个比喻:市面上卖的很多“巧克力”,都是代可可脂做的,它们不是真正的巧克力,但是它们的包装纸上可都白纸黑字写着“巧克力”。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真正的巧克力(这个和钱没有关系,和认知有关),但他可能会说,我天天在吃“巧克力”。
小说亦是如此。那些叫什么甄嬛假环的,看上一万本,也是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小说。
还有的人看小说只看情节,只看“故事”,把纯文学当《故事会》,《知音》那么看,很多大作家如果不是名气大,如果不是一种文化标签,人们都以“看过”他们的书为“荣”,以他们的书为打卡的“卡”。
那么,以大众的标准,纯文学作者写的东西,大都可以用无趣,乏味,零乱,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没头没尾(嗯,小说确实可以没头没尾)……等等来形容。
我在这里说一下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为什么《故事会》上的东西,网络点击上亿的那些玩意儿不能叫小说呢,你看写的多么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天上地下的,“格局”多么大呀……
这里先说一个区别,也就是小说和故事的区别,那就是语言。
语言是作者的生命。当然,对于现在名利双收的各位畅销“作家”和网络“大牛”们来说,那不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生命是流量,是名利。
这些人可以完全不会写小说,语言也烂的一塌糊涂,但他们照样红,照样赚钱。
我们来看看金宇澄的语言:


开篇便是一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然后,接下去起正文: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我以前和朋友说过,这句话应该用上海话读出来,那就是:独上阁楼,ding 好是ya里(厢),上海味道呼之欲出。
都说《繁花》是上海题材小说,有人甚至说看不懂,因为里面是用上海方言写的。不对。《繁花》和《海上花列传》不同,并没有用上海方言写作。谁都知道,那样的话,它的读者群将会非常狭窄。
书中只有个别词语有上海元素,比如,引子里沪生说的“我有事体”。相信北方人也看得懂,那就是“我有事儿”的意思。
接下来写陶陶的老婆“低鬟一笑”,有点旧小说那意思,用在这里,稍显突兀,幸好后面的行文流丽纯熟,一带而过。
读到这里说段题外话。我有一个朋友,以前和金宇澄同在上海巨鹿路某个地儿办公,金宇澄在《上海文学》当编辑,他在另一个杂志当编辑。当时老金还没有走红,他向老金约稿,老金每次都按时交稿,并且,态度非常客气。
江浙一带的人说这个人很客气,有此人彬彬有礼,很懂礼数的意思。老金当年无论是资历,年龄,都是我那朋友的父执辈,他完全可以不用对一个后生小子如此“客气”,但他就是“客气”了,并不摆先生前辈的架子。
我那朋友也看过《繁花》,也和我讨论过,说:繁花写的“黄”。
我愣了,说没有。说里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色描写,就是有,也写的很高级。
他回答:你们女生看不出来的。

我从来都认定读者不分性别,或者说,性别并没有那么重要,于是,我又重新回去看了一遍,开篇那几句“天天要学习”,“小桃红每夜上上下下”之类,确实是在“开车”,但开得风趣。
假如某些人的语文教育仅仅是在学校接受的,那么,他们应该领略不了老金语言中的魅力,但是,我相信会有不少人,只要一读到老金的引子,哪怕引子都没有读完,他就可以确定,这是一部难道的好小说。
未完待续
本人公号《繁花如梦》已更新到七

PS:本文首发于我的 个人公众号:wochengjinghong 浮世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