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俗美蕴44:拔河
文艺皇帝李隆基很喜欢看拔河游戏,甚至亲自作诗赞叹勇士们有“英雄志”,道,“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此诗题为《观拔河俗戏》。“俗戏”二字显示,拔河在唐代民间已广为流传。而它的起源,可能在南方楚地。较早有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及:人们在立春日用绵延数里的“绠”,“鸣鼓牵之”。这就很像拔河运动了。
李隆基为何如此喜欢看拔河呢?可能是盛大场面带来的真实欢乐,能填补宫廷生活的某些空虚。从当时的大臣张说所作《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中,或可见一斑——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除了这种大规模拔河,《新唐书·中宗纪》里还提及皇后到玄武门观看宫女们拔河,这个规模必定不大,且热闹不足。毕竟拔河是男人的活计。就李隆基而言,搞好一次拔河活动,也是面子工程,因此他会邀请外国使节来一同观赏。当时的官员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写到匈奴人看见千人拔河的场面,战战兢兢地向李隆基敬酒,表示敬仰、服气。
宋代皇帝继承了唐朝宫廷的拔河运动。有位“连中三元”的“学霸”宋庠,作长诗《庚午春,观新进士锡宴琼林苑,因书所见》,描述了新科进士们赴皇家宴席时的喜悦热闹场景,盛赞“千夫拔河索,三令夺标船”。基于宴席设在“琼林苑”,这个拔河场景或是真实的。因为这座皇家大花园里有足够的场地。
北宋中期有位叫苏颂的宰相,同时是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在《和诸君观画鬼拔河》的开篇就说,“关中古有拔河戏,传闻始盛隋唐世”,大致道出了拔河的早期历史。这幅古画在一堵墙上,鬼怪们拔河的姿态令苏颂和朋友们看着十分喜欢,但老先生毕竟是当朝官员,不能不假惺惺地批评一句:兹图他日遂流传,更使人心惑魑魅。撇开这一点,可见宋代民间的拔河风俗深入人心,连美术作品中都有了,而且花样繁多,创意十足。另一位宋代大才子梅尧臣,见过一幅相同主题的画作,写了《江学士画鬼拔河篇》。
拔河应笑祈农异,竞渡堪怜习俗狂。(明·欧大任《送吴而待守归州》)
夸娥负山跂一足,罔象拔河耸两肩。(明·薛章宪《阳山大石》)
——以上两位明代诗人提到的拔河,都不涉及真实场面。其实自元朝开始,拔河运动就渐渐不流行于上层阶级了。但可以相信:民间依然喜欢它,而且流行范围更广阔,甚至波及今天的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这几个国家在2015年成功地将拔河送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官,您可觉得有些不对头啊?
-
坐看云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6 1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