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物语
今天是七夕。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没有之一。
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成为最能代表中国人爱情观的节日。
民间关于“牛郎织女”,大致而言,流传着两种版本:
版本一:
织女和牛郎都是天上的星宿,织女织布,牛郎放牧,兢兢业业,二人深得玉帝喜欢,于是就赐婚二人,谁知在一起后俩人如胶似漆,荒废了工作,于是玉帝一怒之下,让乌鸦传旨二人每七天才允许见一面,不料乌鸦误传为每年七夕才能见一面;
版本二: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是凡间放牛人(也有说法,牛郎也是神仙,因与织女相爱被贬下凡,投胎为牧童),于是有一天,织女下凡洗澡,不巧牛郎撞见,并捡到了一件衣服,便与织女一眼定终生,结婚生子,最后纸包不住火,天庭得知,从此织女与牛郎隔着一条银河相望,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得以鹊桥相会。
以上两个版本,不能看出,版本二流传更广泛一些,原因也很简单,更有人情味,更有矛盾感。
如果你足够敏锐,可能还会联想到另一个故事,与“牛郎织女”极为相似,那就是也广为流传的“天仙配”。
听过“七仙女”与孝子董永吧!在我的记忆里,该故事的启蒙源于一部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
以至于,我常常搞不清楚,下凡的七仙女与织女是何种关系。
但无论故事如何演变,其内核越发清晰,那就是爱情的伟力,神仙和凡人的世俗条件不能阻挡,袅袅银河亦不能阻挡。
自古以来,爱情总是因为苦难而甜蜜。除了牛郎织女,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有王宝钏与薛平贵,西方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泰坦尼克号……
人们歌颂爱情,大多是歌颂那些奄奄一息终究共度患难的爱情。
但从来不敢保证,“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能共患难的爱情不算少,但能享富贵的爱情并不多。
在“牛郎织女”的版本二里,我甚至有一丝怀疑,牛郎挑着扁担与织女相见,扁担两头的挂篮里是一对儿女,这真的是因为爱情吗?
恐怕到了那个份上,爱情早已转化为部分亲情,只是我们不知道,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有几分出于纯粹的爱情,又有几分只是因为亲情的习惯。
爱情固然璀璨,但璀璨闪过之后,承认剩下的是崎岖艰涩的质地,这没什么不好,就像原本只是两颗普通的、姿态各异的石头,不过因缘际会恰好激发了磁性吸引,所以一切才变得与众不同。
当然你也清楚,你俩之间的磁性,从概率上讲,随时可以结束。
写到这里,我想起杜拉斯《情人》里的那段话: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祝天下眷属依然是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