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爱新欢,他乡故乡(其实是吐槽自己在慕尼黑疯狂脱发)
今天在票圈里看到一句话,“多少新欢其实都是旧爱”。
我们说话的时候很喜欢玩这么一个游戏,,同一个句子暗含着两个语境,相呼应的词语于是在各自的语境下都充满诗意。又譬如,你的异乡又是多少人的故乡呢?
如同转换参考系一样。
有很多人说德国都是硬水,在这里生活久了容易掉头发;对这种说法我不置可否,毕竟并没有充足的科学研究表明长期饮用硬水或者长期用硬水洗头会导致脱发,但是我自己的确在这里经历着比熬夜肝图期间还要严重的掉发。可是也并没有听说德国人的掉发率全球领先,施华蔻、施巴这种德国品牌也并没有太苛求“防脱”(反倒是当今国内年轻人对于防秃产品趋之若鹜)。
说是体质差异倒也有可能,但体质差异应当归咎于水土不服,而不是将脱发归罪于当地水质。

德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的。但是(敲黑板!!重点要考的!!)热水不能喝,据说是循环使用的,只有调到最冷的档,放一会儿水管内的残水,待水质冰冷彻骨之时方能饮用。
但是作为一个略有强迫症的保守向养生小女孩,我真的不敢直接饮用自来水。毕竟有点自知之明,肠胃经不住冰水考验的。于是下一个问题产生了:烧水,烧什么水?

入住时学校发的指南上也明确指出本地水质较硬,需要用除垢剂来保持厨房和厕所的清洁。不过看着灶台和旁边水池里斑斑驳驳的水垢印迹,以小人之心揣度前辈,在这间宿舍住过的学长姐们大约鲜有用除垢剂来大扫除的(顺便一提,这里的宿舍都是男女混住。但毕竟有独卫和独立浴室,也没什么了)。
因此如果是直接烧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自来水,势必会在(这个我怎么带回国都成问题的)小锅里留下这个夏天的白色印迹;那么烧矿泉水。
好事者会问:矿泉水本身就是饮用水了,为什么还要烧呢?
因为我想喝热水。
于是又在附近小超市里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德国人超喜欢喝气泡水(Sparkling water),不甜的那种。连第二天的summer event(类似于一个露天party)上,软饮摊位提供的水也有气泡和非气泡之分。
据说喝气泡水是有健康方面的考究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第一次打开矿泉水瓶喝出汽水的感觉后,除了有些吃惊,倒也没怎么反感,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喜欢这个味道。(明明知道作为矿物质水它没有味道,但就如同气味图书馆敢出凉白开味儿的香水,我也权且认为加了气泡就有味道。)
不过喝瓶装水的缺点(也算是环保方面的优点),每买一瓶就要收一个Pfund,喝完的空瓶子可以在超市一个回收机器那里投进去,吐出的小票拿到收银员那里换钱(=Pfund金额,其实瓶子上都会写这个瓶儿能换多少钱的)
说完水我们来说吃的。

宿舍区里面有一个学生自营的小餐厅,供应早餐;早餐也无非就是各种各样的面包+各种各样的酱+各种各样的咖啡,折合成人民币大概一顿十几块钱。
不得不夸奖一下他们的面包,真的硬核。砸不烂切不断咬不动,费劲毕生力气才(假装优雅地)把这个其貌不扬的小圆面包分割成小块塞进嘴里。(天知道我当时有多想把它扔进咖啡里泡软了)

私以为我还是很适合这里的饮食习惯的——有草吃。
但话说回来孰能无过,这里食物的一大特点似乎是口味重,不是太咸就是太甜。
我暗搓搓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吃到太辣的东西。国内餐馆似乎都是特别喜欢放辣的。


第二天的cafeteria还是令人相当满意的,尤其是有第一天的地狱级别黑暗料理作为对比;咖啡机也值得接受好评,1欧的黑咖+桌上自取的加奶还是很划算的。作为一个没什么追求的咖啡因摄入者,我认为多花5-8欧换取奶泡实在不值得,不如自己加奶。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city tour的大巴上并没有晕车也没有被空调吹得瑟瑟发抖,沿途一路种草博物馆艺术馆;建筑形制也相当有趣,路易某世对于意大利风格的建筑痴迷到将其散布全城,谁曾想百年后便成就了邦域内一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