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杭州,别有洞天
梅雨像是一艘慢船,拖着昏昏欲睡的人们驶入盛夏。江南的夏天,湿润且又闷热,人们像是蒸笼之下的大闸蟹,纷纷躲藏。
除了空调房间里,哪里还可寻得一爿清凉呢?好在杭州除了有西湖,还有群山。玉皇山、吴山、宝石山、翁家山、凤凰山、馒头山.......山与湖,山与村连成一片,群山之上有绿荫,有清风,还有一线洞天。
都说杭州是一个十分适合爬山的城市,七月的天气爬个山,汗湿了衣服,这时若遇上清凉洞,就像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遇到相聊甚欢的知音般兴奋。


在不少老杭州人的记忆里,去玉皇山紫来洞纳凉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消夏方式。横亘在钱塘江和西湖之间,躲开了熙熙攘攘的湖边人群,玉皇山人少景美。据说,玉皇山的紫来洞每天阳光直射洞口时间只有2小时,即便市区温度高达40度,这里也只有十多度,几乎是全杭州最凉快的地方。
沿着山路向上爬行,仿若跌入一个绿黝黝的原始森林,烈日强光被狠狠挡在了外面。灰青色的爬山步道常年遮蔽,被青苔覆盖上了一层嫩绿,黄绿的落叶飘落下来,带来了一抹亮色。两边沿途的棕竹、刺桐、箬竹、无患子……绿各不相同,有的张牙舞爪,有的垂头丧气,有的热情似火,有的循规蹈矩。顽石已被浸染成青黑色,覆盖上一层厚厚的黄色落叶,像是行将退出人生舞台的老年人躲在一旁。
一阶一阶,人们用汗水浸染它,带着对清凉更进一步的渴望。偶尔会有顽强的阳光照射进来,很快便被大片的绿色击碎,落在地面上一块一块的碎金子。终于到了山上平地,巨石被铲平,形成白色的石面,绿色的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携带着洞口的凉气一起扑面而来。
紫来洞位于杭州玉皇山的山腰,玉皇山自古以来便是道教圣地,而紫来洞则是在清代由山顶福星观的紫东道人根据山势开辟而成的。紫来洞最大的地形特点在于大洞套小洞,一共有三层,清晨,站在紫来洞前,会看见洞口附近弥漫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紫色,所以才叫做“紫气东来”。
洞口绿意成荫,好似遮阳伞,混合着洞口来的凉气,果然好一个清凉胜地。洞口很热闹,三两方桌,麻将扑克,西瓜可乐,每桌旁边放着红色或绿色的老牌暖壶,人们在此喝茶加水,泡面饱腹,在洞口即可泡上一天。
进入洞口,仿若是金庸武侠里的神秘密室,里面是一个不知深浅的黑暗世界,偶尔一丝光线可以看清洞内面目,怪石嶙峋,红岩吓目,或突或峭,或锐或钝。地面的碎石被行人脚步磨的光滑,被潮湿的水滴浸润着,像一个个泡发后的木耳。再下一层,脊背开始发凉,抬头望眼,氤氲雾气,竟不知身处何处。再往下走,黑暗与湿气一起涌来,包裹着你。眼镜、屏幕、相机全部蒙了一层雾,头顶上的岩石渗出水滴,滴在脊背,让人一惊,像是要点名把你留在这里,迅速走到洞口,重见人间喜乐,心生平和。



从城隍庙巷穿过热闹的街市,经过花生弄、元宝心,就是热闹的吴山了。相比玉皇山,吴山更像是一个雅俗共赏的绿树花园, 吴山大大小小有十几个山头,分布众多寺观遗迹、奇石洞窟、摩崖碑刻、古树老藤,且走向多变,登山下山的山道也多,四通八达。有人说游城隍山,半日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接连游七八个半日,也还意犹未尽。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提及:天竺的飞来峰和吴山的瑞石古洞是杭州最好看的石景地。为此,不少导游会带着游客来此参观,十二生肖怪石是解说参观的重点。但奇怪得很,纳凉的古洞倒是少有人去找寻。但还是有当地居民知道这里的秘密,于是跟着熟门熟路的附近居民从旷阔的平路拐进小路,一路曲曲折折来到瑞石古洞。
石洞旁边竖一牌匾:瑞石山摩崖石刻群,提醒着游人这里的历史人文价值。一堆巨石搭配出一幅巨大的假山画面,岩石上面长出了巨大的樱花树和鸡爪槭树,绿色笼罩了触目可及之处。石堆多是尖锐的石头,让人们禁不住猜想瑞石古洞之名是否与此有关。石壁上多有各个年代的石碑刻字,从低矮处的紫竹林到高处的飞来峰,不一而足。
穿梭其中,更像是在走崇山峻岭之中,阳光时不时洒进来,把石洞里面的湿气都吸走,干爽宜人。连石头表面都十分干爽,一道道裂纹,岁月流逝在上面刻画的印痕都能清晰可见,也有心怀佛心的信众在空出来的石龛处供奉佛像,祈福求愿。
与其他洞不同,这里没有太过泠冽的风,更像是一个温和的驿站,行人在各个怪异石头凿出来的出口来回穿梭,钻进去,叹一声:“好凉快!”稍事休息片刻又匆匆赶路。
能享受这洞口的凉爽之气还是附近的居民。他们提个小包,装杯水,在洞附近找一个树荫下,练打太极,休息喝水玩乐,一晃大半天就过去了。又躲过了一日的烈日骄阳,待热气散去,再慢悠悠回家。



从岳王庙前拐进栖霞岭路,爬至半山腰,看见一道正襟危坐的大门敞开,进得一个茶座小院,即已清凉。有一个小店,几位老人在打牌,对来客并不在意。迎面石壁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天然石洞,里面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抬头,紫云洞三字赫然在目。
这是一个天然崩塌岩洞。崩塌,对于人类来说,本是一种灾害,它和滑坡、泥石流一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只是,这种灾害,也成就了人的居所。住在这里的人家,是不会担心再次崩塌的,那都是多少万年才有的事。
紫云洞古时便已经成为人们游历之所,有文字为证:
《西湖游览志》卷九:“紫云洞在岭巅,去妙智庵数百步许,倚空如悬,阴凉徹骨。”
《湖山便览》卷五:“从洞口下级二十余,隆然若堂,内外明朗,空中有石楼倒垂,上设峻槛,有梯可升,内供石观音像,座镌‘紫云洞天’四大字。洞底望石楼,上行者左右盘旋,旁有深穴直下无底。沿壁以入,又得一洞……。栖霞岭凡五洞,此为最奇。”
洞口处的石碑显示了这里的历史,洞口之下,是一群信友在举行佛事活动。见有游人经过,便会主动递上开水西瓜,像极了一个大同世界。铜钹念经声想起,心静,身凉。
站在洞底,抬头观想紫云洞,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一个神话故事,一块巨石坠落地面,在栖霞岭旁,眼看就要巨石砸下,一神通广大如孙悟空,一手擎天,把巨石固定住,从此45度倾斜的姿态保留至今,人们敬天爱人,心存善念,于是在洞下面修建了观音殿,供奉菩萨,祈佑心愿。
沿着洞内行走,你依稀能感觉出来这巨石的仁慈,它总是以最优雅的姿态,开辟一条小路或一处台阶,让你柳暗花明。阳光和绿树就在头顶上方,脚下的凉气已经升腾出袅袅氤氲雾气,实在是一个修仙的好地方。
从紫云洞往前走几步就是栖霞洞,这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生活广场,亭下几个中年男子在打牌,旁边几位邻居撑起一道杆子晾晒衣服,还有几位中年女人搭起了遮阳篷,在里面喝茶聊天。有人过来,直接走到菩萨面前,点燃上香,磕头祈福。知了声音在高空中和鸣,这里的人们好似逃离了一切生活的烦恼,在这里吸凉气,度自己。这段真空时间,像是人间生活的暂停,哪怕生活还要继续,总能让自己抽离一会儿。
至于夏天的热气,就滚到一边去吧!
2019.7发于random